公元1644年,满清顺治皇帝率军入关。 从此,女真满族成为中原大地的统治者,开始了清朝在中国大陆长达276年的统治。 伴随皇帝南下都城的,还有满族的铁蹄和武器。 前元时期,胡人只统治了一个世纪左右,就分崩离析了。 满清之所以能在中原立足这么久,其实就是因为满族善于用灵活的手段来笼络人心。
1. 勇敢的满人对有学识的汉人的征服
公元1616年,女真领袖努尔哈赤在河东(今辽宁锦州)建国,国号“后金”。 此时的女真人不再是被蒙古骑兵蹂躏的民族,而是一个统领北方草原、精于骑射的游牧部落。 努尔哈赤从小就骑在马上长大,十三岁就能够驰骋沙场,身手敏捷,武功高强。 他训练有素的骑兵很快吞并了建州的女真部落,建立了强大的后金政权。
与女真人体格健壮、射箭技艺精湛不同,中原汉族早已脱离了农耕生活。 他们世代沉浸
儒家经典,视“文”修养高人一等。 “用言不用手”成为士大夫的典范。 明代军事将领岳飞因“功绩显赫”而被文官弹劾,可见汉族人民因常年征战,早已失去了体质。
因此,当努尔哈赤的八旗铁骑以压倒性的兵力攻入明朝关隘时,汉人毫无反抗之力。 从塔山到宁远,明军的惨败充分暴露了汉人的弱点。 此时的满族已经是一个濒临死亡、视荣辱于无的好战部落。 两个种族的实力之强,可见一斑。
公元1636年,皇太极改国号为“清”,展现了他统一天下的野心。 1644年,在一场决定中国命运的宁远之战中,清军以少胜多,活捉了明将吴三桂,成功进入中原。
经过此战,原本嚣张的汉人在强大的满人刀箭之下,不得不低头投降。 满族人用实际行动证明,马背上的铁骑永远是王道的基石。 正是汉人对武力的蔑视,导致了明朝的灭亡和满清对中原的占领。 满族勇猛的马术和严格的军纪,让汉人很难鼓起反抗的力量,只能暂时接受新的满族主子。
2、轻徭、低赋民心,汉民安居乐业。
自古以来,愚民就是王权的根本。 明白这一道理的满族君主在上台后采取了宽容的政策来安抚民众。 努尔哈赤的孙子皇太极执政时,明确下令“汉地占领区一切事务,一律服从汉法”,保留汉族原有的风俗习惯,“如故”。 此举避免了引起汉族民众的反抗,也让统治者可以借鉴汉族官僚的经验来管理汉族领土。
其子顺治皇帝在位仅八年时间,就六次免征、减免赋税,连年的水灾也得到了及时的救济。 康熙帝继位后,不仅继续实行减税政策,还大力发展水利等惠民措施,让百姓得以休养生息。
正如康熙自己所说:“我之所以轻徭少纳,是为了爱护农民和桑树,爱护百姓,让他们安息,国家就会日益繁荣富强。” 与明末的蝗灾和宦官当政相比,满清统治者对老百姓的关心,无疑让汉人欣喜并对新政权产生了认同。
满族人也明白,要想成为强国,就必须依靠人类的繁衍和经济的稳定。 据清史记载,康熙年间“国家日渐富强,京城为天下中心”。 这是为汉族人民减轻负担的结果。 百姓安居乐业,对皇帝更加忠诚。 这种效果正是满族想要达到的效果。
汉民民生安定,虽得利而忘义。 即使新的统治者是外国人,只要能吃饱穿暖,他就没有打算通过反抗来换取陌生的政权。 正如康熙帝所言:“只要汉人能丰衣足食,就永远不会有动乱的危险”。 轻徭役、低赋税是满清王朝稳定统治的重要法宝。
三、汉化之路与满汉关系融合
学者白彦虎曾指出,满族人民积极吸收汉文化,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汉文化的发展。 这一“满改汉”的历史现象,也是满族深入人心的关键。 努尔哈赤时期,满族人开始学习汉语、汉字、汉族文化习俗。 这不仅满足了统治汉朝的实际需要,而且使原本相对孤立的满族民族能够充分接触先进的汉族文化并取得一定的突破。
皇太极时期,满族贵族就已经精通汉语言文字。 他们穿着汉服,娶汉族妻妾,形成了“旗汉族”的局面。 这为日后两个种族的通婚奠定了基础。
顺治、康熙在位60多年。 他们从小就接受中国文化教育,达到了近乎“完全中国化”的程度。 这对整个八旗体系乃至满族人民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如今,很多人已经分不清满语和汉语的区别了。 两个社区之间的障碍正在逐渐消失。
满族君主还注重通过联姻拉拢汉族贵族。 康熙帝的祖母萧康仁皇后是汉人,她的生母也十分宠爱汉族妃子。 这使得汉族士大夫对皇室产生了好感,被皇权吸纳,从而削弱了反满势力。 正如康熙自己所说:“我满汉皆我臣”。 这种“平等相待”的治国理念缓解了明清时期的种族隔阂,也让汉族民众衷心拥护这一两民族融合的象征。 政权。
4. 汉人通过科举入仕后,有了参政的途径
南北朝以来,少数民族政权常常将重要地位让给本民族,排斥汉人进入权力核心。 这使得汉族士大夫失去了官场晋升的机会,积累了阻力。 满族采取了不同的方法。 明初,八旗仍掌握满洲文武大权。 然而,随着国家机器变得越来越庞大和复杂,皇帝逐渐感到疲于应对,需要用人技巧。 因此,从康熙时期开始,清政府大力恢复科举考试,为汉族人才开启仕途之门。
而且康熙还下旨严禁满人考科举前三名,这些官职全部留给汉人。 满族只能从剩下的进士中选拔旗官。 这重新点燃了汉族知识分子的仕途梦想,积极拥护新政权。 汉族大臣的英明治国之道,也给满族君主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众多汉族官员的建议下,康熙采用了沉默的黄教君主张“以汉制治满”,让汉族官员管理满洲的故土。 这拉近了两个民族的距离,是民族融合的标志。
汉臣也在满族政权中逐渐崛起,从主持文汉的职位上逐渐参与军事和国家大事。 到了康熙后期,汉族官员基本掌握了朝政。 康熙也对汉族官员赞不绝口:“我之所以能统治天下,全靠你们等人。” 汉人的仕途得到了保障,参与政治、讨论政治的权利也得到了维护,这让他们更加拥护这个给他们带来好处的政权,没有理由反抗。 正如康熙所说:“得士而用之,则天下富”。 满清的广纳贤才的策略,让他们在汉地扎下了根。
结论:
满族君主善于以仁义与权力并举,赢得汉族民众的支持,从而巩固了这个外来政权在中原大地的统治。 据清史记载,康熙年间,“四方殷富,八旗完好,三藩镇压,臣民戴孝,无乱之忧。 ”
276年的君临对于一个外国王朝来说并不容易。 如果没有汉人的诚心投降,光靠几个满人的刀剑是很难做到的。 正如康熙皇帝所说:“兴民之术在于温柔”。 三百万满人可以控制三十亿汉人的心,柔的胜利功不可没。 这是中华民族一体化的历史缩影,也为未来共同繁荣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