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周恩来在劳山遇刺,随行警卫仅活下来4人,到底是谁做的?

读此文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37年4月25日,赶赴西安的周总理,遭遇了一次万分惊险的刺杀行动。究竟是谁如此胆大妄为,敢刺杀共产党领导人?最后周总理又是如何脱险的呢?

八十六年前,中外有名的西安事变突然爆发,同样,这也是在我国近代史上,具有特殊意义的一次历史事件。

周总理遇刺

在西安事变中,牵扯到的关系众多,贼心不死的蒋介石,一直想要卷土重来,因此不断惹起事端,最后西安事变能够得以和平解决,离不开周总理的从中斡旋。

所以当时,蒋介石便偷偷派人埋伏在周总理赶赴西安的路上,妄图刺杀周总理以泄已愤。但是幸好,当时陪同周总理的陈有才,穿上了周总理的衣服,吸引住了敌人火力,这才使周总理得以脱险。

1936年的12月12日,杨虎城和张学良二人,悄悄地发动了“兵谏”,在西安的华清池扣押了蒋介石,目的在于迫使蒋介石联合抗日。

这件事情爆发之后,中共中央领导人,在第一时间,就快速做出了判断,不能放过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一定要趁这时候主动出击。

中共中央从民族大义出发,为了达到全民抗日的目的,中共中央提出,要和平解决西安事变。

在中共中央高层领导人会议上,我党制定出了一系列的方针政策,并派出了时任军委副主席的周恩来,前去西安进行谈判,周恩来带领着中共代表团的人马,即刻从保安火速前往西安。

在张学良、杨虎城二人,扣押蒋介石的那一天,他们向全中国的民众,发出了一则消息,内容是,以“改组南京政府,停止一切内战”,为主题的《八项主张》。

事件进行到这个地步,张、杨二人却不知道,该如何继续落实国共合作,所以两人非常茫然,更有一些媒体和地方官员,流传着一些负面舆论,说他们“逼迫总统,逆天而行”。

更令二人紧张的是,在事发当晚,南京政府就临时召开了,中央委员会议。在这个会议上,做出了对张学良和杨虎城的处罚决定。

他们力图瓦解二人的军事权利,眼看着西安事变,即将进入一种混乱的僵局。除了在国民党高层之间,形成了两方对立的状态之外,国民党其他地方的军事政权首领,也都纷纷向南京靠拢,挤兑张学良和杨虎城。

更令二人意想不到的是,本以为苏联政府会支持这一行为,但却被指责说,这一行为,旨在帮助日本分裂中国,气得张学良只想骂人,更加沉不住气了。

张学良

同年12月25日,受到蒋介石蛊惑的张学良,在冲动之下,擅自将蒋介石送回南京。背信弃义的蒋介石立马变脸,立即关押张学良。

此举导致东北军内部产生严重分歧,关于到底如何营救张学良,出现了“主战”和“主和”两种派别。

另一边自顾不暇的杨虎城,对于张学良的冲动行为,没有丝毫的思想准备,但他尚且比张学良自由,就接受了张学良的请求,临时代管东北军,但是上下不一心,非常难管理。

杨虎城

1937年1月,周恩来、叶剑英与杨虎城共同探讨了联合作战方案,旨在制止南京的部分亲日派人等再次挑起内战。

但是东北军中的少壮派在冲动之下,为了营救张学良,制造出了“二二事件”,杀死了东北军中的67军军长王以哲,和参谋处处长徐方,以及交通处长蒋斌等人,东北军内部陷入自相残杀的状态。

危险直逼中共代表团,周恩来抓住时机,迅速开导东北军的少壮派,强调现在应该以大局为重,东北军、西北军、红军要团结一心,形成“三位一体”,这样军事力量增加了,救出张学良的可能性也就越大。

周总理的一席话,仿佛午夜明灯,大家明白了应该朝着哪个方向而努力。

经过周总理的大智大勇,进行一番说服解释工作之后,缓和了西安事变之后的危机,继续了团结抗日的发展方向。

国共合作

西安事变爆发后,张学良、杨虎城并没有料到,事态如此严重,张学良、杨虎城二人,遭到了南京政府常委会制裁,东北军内部自相残杀。眼看着国共合作即将化为泡影。

中共中央派周恩来前去进行说服沟通,旨在保证国共联合抗日的同一方向。

周总理和毛主席

然而,1937年4月25日,在周恩来第二次代表中共中央,前去西安进行谈判的路上,遭到了国民党反动派的蓄意谋杀,最后周总理有惊无险。这又是怎么一回事呢?

在西安事变后,国内各方势力都很躁动,众所周知,周恩来的此行危险重重,毛主席也表达了自己的担忧。

所以,为了保证周总理,在这一路上的安全,尽可能的避免意外,党内没有对外界透漏一丝风声,而且保卫科安排的护送战士,人数达到了一个排。

如果按照原计划进行的话,周总理要和其他人员前去西安,一共需要搭乘三辆卡车。可是周总理被突发事件耽误了行程,所以,人员分成了两批前往,一部分人乘坐两辆卡车提前出发。

而周总理和其余24名官兵,乘坐了一辆卡车,决定于4月25日启程。这24名官兵之中,包括了红军指挥部副参谋长张云逸,和参谋孔石泉,以及周恩来副官陈有才等人。

中共中央担心,这支队伍的人数较少,安全问题务必提高警惕,不过,考虑到从延安到西安一线,所经途中的驻扎军营,有已经和我党统一战线的,东北军和西北军,如果有特殊情况,他们也会赶来协助。

25日上午九点,周总理一行人乘坐的卡车出发了,关于此次和西安方面的谈判,周总理还有所担忧,所以一路上都紧锁着眉头。

谁曾料想,就在这次路途中,有一个邪恶的阴谋,正在向周总理靠近。

这时候,距离出发到现在,已经过去了三个多小时,车子驶出了延安,又经过了三十里铺,再往前走,即将到达的劳山,就是国民党所管控的地带了。

这座劳山,虽然海拔不高,但是地势崎岖,沟沟壑壑非常的多,再加上都是一些低矮的灌木,如果打起仗来,很容易埋伏兵力,这样的地方,向来是兵家易守难攻之地。

所以在经过这里的时候,大家都打起了十二分的精神,司机踩着油门,开足了马力,寂静的山谷里,只听到卡车的轰鸣声。

当卡车行驶到一个低洼的山坳时,突然,想起了震耳的枪声。不好,有埋伏! 所有人还没来得及,判断清楚敌人的方向,刹那间,子弹就像暴雨般袭来。

周总理坐在驾驶室里,他迅速的观察周围地形,得出结论,敌人就在正前方,那是一座破旧的山神庙。枪声还在不断地响起。

说时迟那时快,司机老李听从着周总理的指挥,加速冲过这段高地,趁机摆脱伏击。但敌人的火力太猛了,车子的轮胎被击中,司机老李也不幸牺牲,倒在了方向盘上。

此时最危险的地方,无疑就是车内。周恩来立即命令所有人马上下车,并让战士们四处散开,找到合适的额掩体,准备还击。

张云逸

副参谋长张云逸,命令周总理的副官陈有才,带着几名警卫掩护周总理,务必要确保周总理能安全转移。而他则带领着其余战士,吸引敌人火力,给周总理等人拖延转移时间。

就在这个时候,狡猾的敌人看出了我军的计划,随即又加大了火力,掩护周总理的陈有才腿部中枪,难以行走,他继续指挥着其余战士进行战斗,尽力的掩护周总理等人撤退。用尸横遍野形容此时的场景,最是恰当不过了。

因为陈有才和周总理的身形很相似,而且和周总理一样戴着帽子,穿着整齐,再加上他受伤后镇定地指挥,敌人单纯的以为,他就是周总理。

陈有才牺牲

1935年4月25日,周总理赶赴西安进行谈判,经过劳山遇袭,而和周总理同行的陈有才,为何让周总理在时隔多年之后,依旧悲痛万分,每每想起陈有才,都止不住热泪盈眶。

在周总理一行劳山遇袭之时,陈有才故意让敌人误以为,自己就是周总理,所以,敌人集中了火力,对准了陈有才。

他尽可能坚强的挺立着身体,任凭子弹穿过身体,已经快要结束生命的他,一心想着要给周总理争取着,多一点,再多一点的时间。

陈有才

最后,敌人踏着战士们的献血,来到陈有才身边进行搜查,试图确认周总理的身份。

一个人从陈有才的上衣口袋里,发现了一张写着“周恩来”的名片,认为这就是周总理,敌人又用刺刀对着陈有才,泄愤似的挥动了几下,陈有才牺牲了。

其余和敌人进行交锋的战士们,也因为双方火力差别太大,也都纷纷牺牲。

但他们没有白白牺牲,周总理、张逸云、孔泉石、刘九州,四人不负众望,成功转移,离开了敌人的火力范围。

四人拖着疲惫的身体,徒步回到了延安附近的检查站,调差之后发现,一车25人,现在只剩下周总理四人存活,其余全部牺牲。周总理悲痛万分。

虽然陈有才牺牲时只有24岁,但他作为周总理的贴身警卫,和周总理一起经历了很多事情,他不止一次的在危急关头,保护着周总理的生命安全。

说起二人的缘分,源于一次“理发屋空袭”事件,第五次反“围剿”的时候,战争频繁,战士们的条件也很艰苦。

当时身为通信连长的陈有才,被周总理叫到身边,让他给自己理发,就在理完以后,陈有才正收拾着理发工具,就听到外面传来了,嗡嗡的飞机声,接着就是炸弹声。

陈有才大声喊着:“副主席,您快进隐蔽所。”他想自己去外面,另寻躲避的地方,周总理一把拉过陈有才,共同挤在狭小的隐蔽所里,周总理还用身体挡在陈有才的外面。

陈有才看着外面一座座房子被炸毁,望着周总理高大的身体,心里万般滋味,周总理笑着抹去了陈有才脸上的泪水。年轻的陈有才的心里想,自己要誓死追随周总理。

在1936年2月,陈有才率领警卫连,护卫周总理到抗日前线,经过了绥德,遭遇敌人伏击,警觉的陈有才,突然发现有一个敌人躲在一块石头背后,试图射击周总理。

陈有才见状立即跳跃上前,一个背摔将敌人擒住,敌人挣扎的时候对着陈有才的腿就是一枪,陈有才迅速找准机会用枪击中了敌人的死穴,救下了周总理。

1936年12月,在西安事变刚刚发生之后,周总理第一次前往西安,商谈“国共统一抗日战线”的时候,陈有才被任命为周总理副官。

就在他们刚刚抵达西安,入住进提前安排好的地点,就有一个看起来鬼鬼祟祟,身上挎着枪,乔装打扮的东北军军官,突然到访中总理的住处,陈有才上前审问此人来意。

对方直白的说要找“周先生”。陈有才警惕的想,此人来者不善。随口谎称周先生身体不舒服,先去医院了。那人半信半疑,探头往里瞧着,转身离开了。

后来调查得知,此人是受贼人之命妄图刺杀周总理。在东北军内部分裂以后,周总理还遭遇过一次“兵谏”。

几个愣头青一样的年轻军官,突然间闯进周总理的办公室,幸好陈有才抢先一步进入,并严重警告对方,在经过周恩来对他们讲述完抗日救国的重要性以后,羞愧离去。

周总理和陈有才,共同经历了一次次的危急事件,二人的感情很是深厚。

周总理在年迈之时,还会时常想起陈有才,他还保留着一张和陈有才的合照,在照片的背后,写着“劳山遇险,只存四人。”

劳山遇险后,周恩来(中)、孔石泉(右)、张云逸三人合影

我们的国家,能够有今天的繁荣昌盛,离不开这些,有着钢铁般意志的勇士们,他们那坚毅、为了革命不怕牺牲的精神,永远值得人们学习。

对于周总理遇到刺杀这件事,大家有什么想法?欢迎在评论区留下您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