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家媳妇梁冠英:为爱放弃学业,28岁扛起整个家,带领全村人致富

文水县,当地大部分人都听说过“现代女强人”梁冠英。

历史上,文水还走出过武则天

而在近代还出现过刘胡兰。

所以人们都常说,文水是出女强人的地方。

而现代的女强人梁冠英,

则是在商业道路上叱咤风云。

梁冠英是七十年代初生人,

从小到大,她的个性就和其他的女孩不一样。

19岁那年,梁冠英考上了中专。

这意味着今后将会有一份稳定的工作。

这对于出身农门的梁冠英来说,

是一次鲤鱼跃升的机会。

然而,让家里人料想不到的是,

刚刚入学半年后,梁冠英就瞒着父母,办理了退学手续。

她之所以这么做,是为了追求爱情。

原来,她和一个叫郭晓冬的男孩,从小到大算是青梅竹马。

梁冠英当年考上了中专,但是郭晓冬却很遗憾的落榜,

这种分离,让两个情窦初开的年轻人不能忍受。

因此在一番抉择下,梁冠英才选择了退学。

对于女儿的选择,家里一开始很是反对。

但眼看梁冠英自己做主已经退学,家里人再生气也没什么用了。

退学之后,梁冠英便和郭晓冬结婚了。

之后,夫妻俩有了孩子。

事业和家庭,梁冠英看起来选择了后者。

可是孩子出生后不久,她又做出了一个让外人看来,不能理解的决定。

村里人都以为她从此会在家相夫教子,

谁知道孩子出生后,梁冠英又参加了函授教育课程。

在不少人看来,她这完全就是瞎折腾。

然而梁冠英却不这么认为。

无论是学业还是爱情,她都想拥有。

再后来,梁冠英取得了大专学历。

她当过村里的党支部书记,也当过老师。

自从结婚后的前十年,梁冠英的生活是稳定的。

2000年夏天,有一天丈夫郭晓冬突然告诉梁冠英,

家里的卤肉厂开不下去了。

其实,即便郭晓冬不说,梁冠英心里也很清楚,

这个管理混乱的家族企业,是走到尽头了。

原来,郭晓冬家里,很早之前就开办了一个卤肉厂。

除了他自家入股之外,本家也有几户在厂里参股。

从1996年开始,梁冠英就在卤肉厂里担任会计。

那时候她就发现,厂里的一切经营和运作,都非常混乱。

由于股东都是亲戚本家,厂里的员工也都是自家人,

很多人支取钱款,根本没有一个统一的规定。

甚至个人动用了公账,迟迟都不补上。

于是几年下来,厂子非但效益没上去,

经年累月,反倒欠下了三百多万元(一种说法是五百多万元)的外债。

这对于一个小厂子来说,简直是致命的打击。

因为此事,日常负责管理工厂的公公一病不起。

主心骨倒下了,郭晓冬一时也没有了主意。

他只能提醒妻子,厂子就要倒闭了。

不过,就在厂子倒闭的时候,

梁冠英再一次做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

在一次股东会上,梁冠英当场宣布,

这个烂摊子自己来接手。

一旁的郭晓冬以为自己听错了。

而其他股东则认为梁冠英疯了。

为了填补这几百万元的债务,股东们急得团团转。

没有人愿意接手这个烂摊子,

股东们甚至一致提出了一个苛刻的要求:

不管以后谁接手,必须得连同所有欠债都接过去。

此外,股东们的股份,也要一分不少的退回去。

这样一种局面下,谁接手就等于自找麻烦。

但梁冠英应承了下来,郭晓冬虽然对妻子的做法不满,

可应承下来的事情,具体要怎么做,还是要看妻子。

一时间,28岁的小媳妇,成了郭家的顶梁柱。

梁冠英也是毫不含糊,说干就干。

毕竟,在她担任会计的几年时间里,

早已发现很多问题的症结所在了。

此前做会计,每个月核对营收财报,

梁冠英就发现,产品销售中经常有大批量退货的现象,

这直接导致了厂子的亏损。

之所以会出现频繁的退货现象,

是因为很长一段时间,厂里一些卤肉产品的生产工艺很落后。

如此一来,就导致生产出来的产品,很容易变质。

所以梁冠英当家后,

第一件做的事情,就是砍掉了一些产品的生产。

设备被她当废铁卖掉了,而部分产品的包装袋无法处置,

被梁冠英一把大火给烧了。

去掉保质期短的产品,剩下的就是保质期长的传统卤肉。

这一番操作下来,生产上的亏损,算是止住了。

接下来,梁冠英又把目光对准了厂里的那些“七大姑八大姨”。

厂里不管是领导还是员工,清一色都是自家的亲戚。

碍于亲情和脸面,厂子在运作的时候,

难以形成统一和协调。

这些情况,梁冠英早就看在眼里了。

所以,她决定把这些只拿钱不干事的人,统统清理出去。

如此一来,梁冠英仿佛捅了马蜂窝。

亲戚们不干了,整天围着梁冠英大吵大闹。

他们都觉得,这个厂子是自家的,

在厂里上班就是天经地义的事。

可无论亲戚们怎么闹腾,梁冠英就是毫不退缩。

一时间,梁冠英成了家里人的公敌。

在梁冠英父母去世三周年的忌日上,

一个本家的婶婶,把梁冠英大骂了一场。

那段日子,无论是梁冠英,还是丈夫郭晓冬,

他们身上的压力都很大。

内部矛盾不管,因为欠债,

上门要债的人也能排起长龙了。

郭晓冬实在撑不住了,他想远走他乡,逃离这一切的是非。

有一天,他悄悄去了火车站。

在火车站,他又想起了家里的老人和妻儿。

郭晓冬犹豫了。

把这烂摊子丢给妻子一个人,明显是不负责任的。

冷静了两三个小时后,郭晓冬还是回家了。

不过,纵然是回了家,郭晓冬的心态还是左右摇摆的。

此后一段时间,他先后三次,又动过离家的念头。

每次都是去了火车站要出发的时候,

内心深处仿佛有什么东西在召唤自己。

最终,郭晓冬没有走。

相比之下,梁冠英一开始敢于接下这个烂摊子,

梁冠英每天一如既往的工作、吃饭和睡觉。

她很清楚,内外交困的局面下,需要的是冷静而非慌张。

整整两年的时间,梁冠英都在等待着。

2001年底,转机似乎来了。

一个来自大连的经销商,要从梁冠英的厂子买20吨牛肉。

外人听起来可能有些奇怪,大连的经销商,

为何不远千里上文水县买牛肉呢?

这就不得不提到,梁冠英所在的保贤村,

是一个有着几百年悠久历史的屠宰牛肉的地方。

当地有一句顺口溜:保贤没有钟鼓楼,出了一帮杀牛侯。

正因为如此,梁冠英婆家人,才会早早开办卤肉厂。

这一次,生意虽然来了,但经销商提的要求却很奇怪。

他们不要其他牛肉,只要牛的丁骨肉。

梁冠英虽然没有杀过牛,但在村里这么长时间,

还从来没听过这种要求的。

以往村里杀牛,包括她的厂子做卤肉,

都是把骨头去了只卖肉。

剩下的牛骨头,一斤只卖几毛钱。

最关键的是,经销商开出的价格,

比以往的价格高出了整整一倍。

梁冠英粗粗算了一下,如果这单生意做成了,净赚十多万。

然而,还没等梁冠英高兴,

经销商却提了一个条件:货到付款。

而且,这单货是发往广州的。

梁冠英听后开始作难了。

要知道,20吨的肉发往广州,

所有的开销加在一起要七八十万元。

如果对方不给钱,那可就赔大发了。

因此,家里其他人都觉得这是一个圈套,

对方故意把价格说高,就是为了骗肉的。

不过,梁冠英在经过一番深思熟虑后,

觉得对方并不是骗子。

原来,经销商对于牛肉的规格尺寸要求很严格,

他们还特意给了梁冠英三个铁质的量具。

正是凭借这一点,梁冠英推测他们不是骗子。

还有一个情况是,此时厂里迟迟没有更好的机会。

本就是债务缠身的情况下,梁冠英觉得,

不去搏一把,就不知道未来到底会怎么样。

就这样,按照经销商的要求,

梁冠英把20吨的货发往了广州。

两天后,对方把货款打到了账户里。

这单生意成了,梁冠英悬着的心也终于放下了。

后来梁冠英才知道,经销商之所以只要丁骨肉,

是因为广州当地市场流行把丁骨肉切片煎着吃。

市场的需求量非常大。

第一单合作顺利,后面的订单源源不断。

第二年,光是卖丁骨肉,厂里就赚了将近两百万。

再加上传统的卤肉生意,也能给厂里带来每年几十万的利润

用了三年左右,梁冠英还清了所有欠债。

通过这件事,郭晓冬也见识了妻子的经营之道。

从那之后,他把厂子都交给了妻子运营管理。

2004年,梁冠英又和天津一家企业合作。

对方出技术,梁冠英则负责牛的养殖和屠宰。

按照此前的约定,第一年,梁冠英一分钱没赚。

但是梁冠英却觉得很值。

她用了一年的时间,掌握了一条成熟的生产线。

以前卖牛肉,每公斤的毛利润最多八十多块。

掌握了一系列精细分割的技术后,

一头牛比原来能多卖六七百元。

通过这种改变,年利润又能多赚上百万。

企业扩大规模后,梁冠英又逐渐带领全村人养牛。

2007年,村里的100头以上规模的养殖户,超过了100户。

每年的出栏率,超过了三万头。

产业形成规模,梁冠英又开始思考高端牛肉市场。

她先后为一些山区村民担保贷款一千多万。

梁冠英对山区养殖户唯一的要求就是牛要散养。

她向养殖户做出承诺,上门收购,而且牛价还高于传统的养殖。

就这样,在文水当地的苍儿会山区,

养牛量原先只有几百头,后来增加到了五千多头。

2018年,梁冠英带领企业上市新三板。

截至到当年,她旗下的企业,

已经形成了养殖、屠宰、加工、销售一体化的经营模式。

2019年,梁冠英旗下的牛肉专卖店,一共有九十多家,

年利润达到了三亿元左右。

可以说,梁冠英的成功,就靠9个字:能折腾,有欲望,够野性。

文|711

图片来源网络,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