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命的示弱:李牧破匈奴
导 读
俗话说,狭路相逢勇者胜。战争中最忌讳主帅贪生怕死、不敢主动迎战。战国名将赵牧身经百战、兵强马壮,完全有力量和敌人决战,可他却一再命令部下不准出城作战,李牧为什么如此怯懦呢?
◎“怯懦”的主帅
公元前309年,赵武灵王在国内推行“胡服骑射”政策取得了很大的成功,赵国的军事力量大大增强,屡屡打败了匈奴等北方游牧部落。但后来,北方的匈奴各部落经过调整休养,卷土重来,开始不断地骚扰赵国北部边境。边境地区一直不得安宁,当地人民也是叫苦连天。于是赵王派遣大将李牧镇守赵国的北部门户雁门,长期防范匈奴。
李牧得到赵王旨意之后,立刻就走马上任了。作为一名将领,李牧有着自己的作战和防卫计划。一到达雁门地区,他就开始实施自己的军事计划。自从李牧上任以来,他每天都命人宰杀几头牛来犒赏守城的士兵,还亲自教授士兵练习射箭骑马的技术,命他们小心地看守烽火台,派去侦察敌情的人员也日益增多。李牧还要侦察人员及时地汇报匈奴等敌方的情报,切勿耽误。李牧还在雁门城内订立了规章制度,规定:“匈奴如果入侵雁门,士兵们要赶快集中人马退入营垒进行固守,凡是违反规定出去与敌人进行交锋的士兵立即斩首示众。”
匈奴的单于听闻之后,感觉十分新奇,想看看这位新上任的将军是否真的胆小怕事,只会防守。果然,随后匈奴的每次入侵,烽火一旦传来警报,李牧立刻命令士兵退入城内进行防守,没有一个人敢出城迎战。就这样一直过了很长一段时间,赵国的人马和物资也没有受到什么大的损失。可是匈奴却认为李牧是个胆小怕事的将军,渐渐地也就不把李牧放在眼里。经过这么长时间的拉锯,赵国守边的官兵也认为自己的主将胆小怯战。赵王也多次严厉责备了李牧,但李牧依旧我行我素,不做任何改变。赵王看李牧一直不悔改,十分地气愤,于是命人从雁门把李牧召回了国都,另外派人防守此地。
李牧是战国时期的赵国军事家,后人把他与白起、王翦、廉颇并称“战国四大名将”。他是战国末年东方六国中唯一能与秦军抗衡的将领,在作战中显示了高超的军事指挥艺术,尤其是破匈奴之战,是古代中国战争史上,以步兵大兵团全歼骑兵大兵团和围歼战的典型战例。图为古雁门关遗址。
之后的一年中,每次匈奴来犯,守将都会派遣兵士进行交战。但奇怪的是,交战造成的损失却比李牧守城时要大得多。而且几乎每次交战都是赵国失利,赵国损失严重,边境也因为战乱而无法耕田、放牧。赵王只好再次请李牧出山。但李牧这次却以病为由拒绝出任守城大将。无奈之下,赵王下旨强行命令李牧前往。但李牧与赵王约定:如果大王一定要用我,我可以前去,但我仍会和以前一样做,希望大王不可以干涉我的行动。赵王从大局考虑,答应了李牧的要求。
◎李牧大破匈奴
李牧再次来到边境,仍和以前一样。匈奴这几年也没有得到什么好处,希望能从赵国得到些收获。守边的战士每天都在训练,但一直不能展现自己训练的成果,他们也渴望能和匈奴一战。
李牧看见士气空前高涨,觉得作战的条件成熟了。他就挑选了兵车一千三百辆,马一万三千匹,能够冲锋陷阵的勇士五万人,能够射箭的士兵十万人,组成一支精锐的队伍。李牧天天亲自带领这支队伍,针对匈奴军队的特点,练习作战的技巧和方法。
为了进一步给匈奴军队造成错觉,引诱匈奴军队倾巢出动,李牧让边境民众都出去放牧,分散得满山遍野。匈奴派一支部队前来侵扰,他派小股部队迎战,两军稍一接触,赵军就伪装战败,逃回营垒,故意丢下一部分财物,让匈奴军队掠走。
匈奴的单于听到这种情况后,高兴不已,以为李牧真如所看到的那么无能,于是胆子就大了起来,亲自率领大批人马进攻雁门。
可是,当他们的人马临近雁门时,一个奇异的现象让单于和匈奴兵惊呆了:一队队十分威武雄壮的赵国军队整齐地排列着,有战车、骑兵、步兵,还有大批的弓弩手,个个精神抖擞,摩拳擦掌。这完全出乎单于和匈奴兵的意料,他们一点也没想到,常常成为他们手下败兵的赵国军队和“胆小如鼠”的赵将李牧,居然倾城而出,要与他们的大队人马决一死战。
还没等匈奴兵缓过神来,李牧立刻布置早就计划好的阵法,张开左右两翼同时从两侧攻击匈奴,匈奴兵被李牧军队打得落荒而逃,损失了十多万人马。赵军乘胜又打败了东胡族,收降了林胡部族,匈奴的单于也逃跑了。经过此次战役,之后的十多年间,匈奴都不敢接近赵国的边境城镇,更别提入侵了。
读史明智
要想战胜敌人,必须先要削弱敌人的力量,削弱敌人的方法很多,而李牧采用的就是麻痹敌人。他先装作胆小的样子,让敌人渐渐地放松警惕,再找机会给敌人狠狠地一击,使对手毫无还手之力。战争需要天时地利人和,战场上的形势瞬息万变,抓住时机也是很重要的。时机不对或者错过时机都有可能导致作战的失败,李牧在敌人轻敌之时出击,准确把握了时机,获得了战争的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