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个世纪70年代,杨成武上将曾经回顾自己这一生,可以说光明磊落,无愧于党和人民,无愧于军队,无愧于毛主席等中央领导,可是却感觉对不住一个人。这成了杨成武的一块沉重的心病。
对不住谁呢?邓小平。
原来呀,毛主席曾经对邓小平有些意见,比如说请示汇报不够,一些重大问题擅自做主等等。可是话又不能直接说,绝对不能伤和气。毛主席想让陈伯达在党的生活会上,把这个问题当面向邓小平提出来,以期邓小平能够有所改正。
党的生活会上,大家都可以畅所欲言,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出出汗,红红脸,以达到增强团结的效果。不得不说,毛主席选择的这种方式比较好,可问题是,陈伯达有自己的私心。
他不愿意发言,理由是从抗日战争时期开始,邓小平就在前线工作,而陈伯达在后方,和邓小平的接触不多,不够了解,所以由自己出面向邓小平提出问题,不太合适。
理由说得冠冕堂皇,其实陈伯达是老奸巨猾,明知道是得罪人的活,为什么不让别人去干呢?陈伯达推荐的别人就是杨成武,当时担任代总参谋长,地位和职务都很高,也有资格参加中央的党员生活会。
毛主席同意了陈伯达的建议,陈伯达是个有心人,就把毛主席的意见一字一句地写在纸上,然后去找杨成武,当面叮嘱杨成武说,这是毛主席要邓小平发言的内容。
杨成武看了纸上的内容,心里也感到十分为难,他也不了解这其中的来龙去脉,和邓小平的交集也不多,不好当面去向邓小平提建议。可陈伯达说,这是毛主席的最高指示,必须执行。
杨成武的党性原则一向很强,既然陈伯达把话说到这个份上,他也没有办法。然后在党的一次生活会上,杨成武拿着纸条,当面向邓小平提了出来。
散会后,杨成武怕自己人微言轻,意见不能引起邓小平的足够重视,专门去找邓小平,向他说明,意见是毛主席提出来的,希望邓小平认真对待,亲自去找毛主席谈一次,做一些自我批评。
这都是顾全大局的表现。邓小平明白杨成武的苦心,对他表示深深的感激。
然而,杨成武却很内疚,这些话并不是他自己的意思,他是违心地批评了邓小平,耿耿于怀好几年,杨成武向老战友吐露心迹,老战友劝他当面去找邓小平解释一下。
杨成武便去了邓小平的住所,见到了邓小平,把自己憋在心里八九年的话,一吐为快,并反复向邓小平表示歉意。
听了杨成武的话,邓小平表现出了一位伟人的风度,笑着说,成武啊,这点小事,你怎么还会记在心上呀?你不提,我早就已经忘记了。
后来,邓小平以军委副主席的身份兼任总参谋长,杨成武重新担任了副总参谋长,全力协助邓小平做好总参谋部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