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联:“吕府姑娘,下口大过上口”,看到下联后,新郎面露难色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春节时期在门前贴对联,多是为了喜庆,图一个好兆头。家家户户贴上对联,喜气洋洋。旧年余庆,长春佳节,百姓简单的快乐,祥和且热闹。

不过民间艺术的趣味性就在于,永远不会单独代表某一种特定的情绪。对联,除去欢喜之外,自然也可以寄托讽刺、悲伤、叹息等等。尤其是清朝年间,对联发展至鼎盛,对联妙用无穷无尽。

像不少人听说过的上联“吕府姑娘,下口大过上口”,大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等到下联出现,新郎新娘一起挨骂还不带一个脏字,令人感慨。

吕家与徐家晚清是怎样一幅景象,西方世界的凛冽寒风还未曾刮向大清王朝,没能让这个巨人感受到任何危机的时候,内部的腐朽仍在继续。

地主豪绅们肆意享受,民众愤怒、委屈、不甘,却只能默默忍受。

黎明之前,小丑们肆意狂欢。江南地区一户吕姓地主豪绅便是如此,家底殷实、地位显赫的同时,却坐着腌臜龌龊的丑事。百姓看在眼里、恨在心里,却不敢表现在情绪里。

或许正是恶不悛,妻妾成群、家财万贯的同时,却没有任何子嗣继承家业。想尽一切办法求神拜佛,才终于有了唯一的女儿。

虽说就那个年代,男女社会地位差距明显,但老来得子,吕家家主也没有太多想法。

后继有人,算得上上天大度。溺爱,几乎是注定的。对于这个唯一的子嗣,全家上下要什么给什么。无论是真心疼爱,还是带着目的对未来的投资,吕家大小姐的生活,常人根本难以想象。好好的小女孩刁蛮乖张,反倒比吕家家主更加恶劣。

知书达理?

这实在是难为她。哪怕尽可能少惹一点祸,吕老爷都高兴地要祭拜祠堂。然而这位吕老爷不知道,带着滤镜才能勉强接受女儿行径的表象,不及真实万一

特别是男女之事上,女子应有的温婉与自爱,吕姑娘从未放在心上。

家人不知道、下人不敢说,百姓乐的看笑话。吕老爷疑惑,为何女儿到了出嫁的年纪,却没有任何一位青年才俊看上自家姑娘。仅从容貌来讲,自己女儿也算得上落落大方。性格,总有机会逐渐改变不是?

好在吕老爷愁眉苦脸之时,徐家大少爷宛如救星般出现在他眼前。同样家族显赫的徐公子,完全成了徐老爷眼中的乘龙快婿。

头上青青草原,徐少爷毫不在意?

他从来不曾想过真要娶吕姑娘为妻,吕老爷百年以后,吕家财产并入徐家,整个家族更进一步,些许委屈也值得计较?

徐公子的虚伪,吕姑娘的放纵,的确算得上“天造地设”的一对。红旗招展、锣鼓喧天、鞭炮齐鸣、人山人海,大户人家结亲,排场自然不用多说。

地主豪绅好不容易大方一回,百姓也乐意上去占点便宜。可一名秀才听说这件事情,还是忍不住抒发内心的情感。“吕府姑娘,下口大过上口;徐家公子,邪人多过正人”。

从艺术角度来说,对仗工整、平仄有序、拆字有理,少有佳对。

从现实角度来讲,婚礼上可不兴乱说。读懂其中含义的百姓把头埋低,生怕被人看见。难以理解的百姓交头接耳,随后不忍直视。

新郎面露难色,却也不好当场发作。文化人骂人的手段,让他一点脾气也无。哪怕用地主豪绅的身份压迫对方,也改变不了什么。彼时他多希望自己像那不学无术的新娘,无知也无畏。满眼愤恨地安排下人将对联收走,带着一肚子火气结束闹剧。

对联与文化中国传统文化,以各种各样的载体,表达百姓最真实的情绪与愿景,对联也只是其中之一。

讽刺与针对的对象或许只是像吕姑娘以及徐公子这一特定人物,但整个封建社会制度下的不公,依旧能够见一叶而知秋。

类似的对联还有许多,对联背后隐藏的故事更是数不胜数。当它们集合在一起,曾经发生在中华大地上的历史场景,鲜明地展现在后人眼前。于是传承对联的同时,人们也能回顾曾经,感叹传承数千年历史的厚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