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不缺的是功臣名将,最缺的是成功的改革家。
因为在战场上建功虽然危险系数高,但是目标相对固定,实现路径也比较简单。但是要想搞改革,就必须顾及内政、外交,经济、军事、政治、文化,甚至权力层人际关系方方面面。
因此纵览国史也没有几个能够改革成功还能得善终的改革家。有名的从商鞅,到桑弘羊、范仲淹、王安石、张居正、雍正。能够善终已经不错,能够把政策推行下去,至于死后背骂名,甚至被抄家都已经算成功的了。
其中王安石曾被列宁誉为“中国11世纪的改革家”,他的改革历史上称为“熙宁新政”。但是,他的变法最终失败了。毛主席曾总结王安石变法的教训,认为他“卒以败者,无通识,并不周知社会之故”。
毛主席从思想上是赞同王安石变法的,但同时又指出了王安石才华横溢却不能变法成功的原因。1915年9 月6 日,教员写给友人萧子升的一封书信,就提到了王安石。毛主席在信中评价:“错此则必败。其例若王安石,欲行其意而托于古,作《字说》,其文章亦傲睨汉唐,如此可谓有专门之学者矣,而卒以败者,无通识,并不周知社会之故,而行不适之策。”
信中,毛主席分别从经学 、文学 、变法三个角度对王安石进行了评价。他首先肯定了王安石在经学、文学上有 “专门之学”,成就斐然。同时也指出了王安石的缺点 :“无通识,并不知社会”,因而 “行不适之策”,导致变法失败。
青年毛泽东就意识到才华并不等于能力,只有将才华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深刻理解社会不同阶层的需求和想法,做顺应时代的事情,才能将才华转变成能力,有一番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