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1年,毛主席派人接一木匠来京,临走前主席说:派你一特殊任务

1951年9月,一个名为张有成的小木匠受主席邀请前来北京,到了中南海后,毛主席激动不已,连忙和这个老实巴交的农民握手交谈。

毛主席感慨道:“那一次若不是你大胆沉着,掩护了我,我差点命都没了!”

张有成在北京住了一个月,临走前,毛主席除了送他一些纪念品,还特别派给他一个特殊任务。

那么,张有成到底是谁?为何毛主席对此挂念不已?又交给他哪项特殊任务?

毛主席接待群众


一、“还记得一起玩耍的张一哥吗”

1949年10月1日,毛主席在开国大典上宣布一个真正由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成立,这一慷慨陈词很快就传遍大江南北,大家对毛主席这个推翻三座大山的伟人十分敬佩。

此时,远在湖南韶山冲的毛主席堂兄、启蒙老师毛宇居听闻后,激动写下一篇诗作,又写了封信寄给毛泽东表示祝贺。

与此同时,毛泽东堂弟毛泽连来到北京中南海,和主席热情交流。

谈话期间,主席多次向其询问毛宇居情况,想看看这位启蒙老师生活近况如何、身体如何。

恰好,毛主席收到毛宇居的来信,他看了后兴高采烈,一口气读完了诗作和那封热情洋溢的信,随即下笔写了一封回信。

毛泽东给堂兄毛宇居的这封信,也让湖南韶山冲老乡看到了和主席交流的契机,他们纷纷给主席写信问好。

毛主席和恩师毛宇居


可乡亲们都写信了,唯独张有成没有向主席写信,他认为时间过去太久,毛主席可能已经忘记他了。

不过每当村民们谈起毛泽东的光辉事迹,张有成都会认真聆听,内心也会变得兴奋快乐,对主席由衷的敬重。

1951年5月,毛泽东表兄文涧泉、文运昌受邀前往北京和主席叙旧,张有成听了后,内心按捺不住,决定给毛主席写封信,让文涧泉捎过去。

信的内容很简单,上面写着:“毛三哥,你还记得少年时和你一起玩耍的张一哥和张四哥吗?”

不过写完这封信后,张有成也没指望毛主席能够回信,他依旧在农田种地、在家中制作家具,干好自己的木匠本职工作。

时间来到了1951年9月4日,这天清晨,喜鹊在门前叽叽喳喳叫个不停,张有成在花香鸟语中干着农活。

谁知外面传来一阵喧闹声,还没等张有成出门瞅瞅,只见毛宇居走了进来,后面又跟来两位干部。

张有成还没来得及说上话,只见那两位同志见到张有成后,先是一个标准的军姿“立正”,再敬了个举手礼,说:

“张有成同志,毛主席派我们来接你去北京,参加国庆大典。”

张有成听了后愣住了,以为自己出现幻听,毕竟新中国成立后,毛主席的很多亲戚想去北京看看,给毛主席写信,可主席多半都选择拒绝。

主席尽管是一国领袖,可他本身是农民出身,革命多年来经历了太多心酸苦楚,建国后仍省吃俭用,不给国家添麻烦,更不会用公款接待百姓。

张有成知道国家百废待兴,毛主席日理万机,从未奢想能去北京和童年好友叙叙旧,没想主席亲自邀请自己。

毛宇居见张有成发呆,连忙喊道:“有成,赶紧准备准备东西,跟我一起去北京,和毛主席叙旧。”

通过进一步的了解,张有成知道这次主席亲自派来蔡、叶两位同志接他们进京,同行的除了毛宇居,还有毛泽东表兄文梅清,他是毛主席儿时在外婆家居住时结识的伙伴,也是主席在世亲戚中关系最近的亲戚。

毛宇居是主席的堂兄,也是主席的启蒙老师,让毛泽东年幼时就汲取了丰富的知识营养;文梅清又是主席表亲,主席回乡搞农运工作时,他是最积极的支持者。

张有成想不通,自己和主席非亲非故,毛主席为何邀请自己进京?难道是因为那封信吗?

其实,文涧泉将张有成的信带给主席后,毛主席详细询问张有成和张四维的家庭生活情况,这才决议让张有成进京叙旧。

毛主席邀请三人进京参加国庆大典的消息很快就传遍韶山冲,同年9月18日,张有成三人出发这天,百姓们成群结队为他们送行,希望他们一路顺利。

5日后,张有成、毛宇居等一行人来到北京,毛主席提前派专人前去等待,等他们一下车,就被专车接送到中南海含和堂。

毛主席听说乡亲们已到达,十分高兴,连忙来到含和堂接待大家。

张有成、毛宇居、文梅清三人见主席来了后,喜出望外,不约而同的用浓重的韶山口音喊了声“润之”,将分别数十年的思念吐露出来。

分别多年,他们心中有很多话想和主席说,可见面后又不知该从何说起。

毛主席笑着快速走上前,和大家一一握手,并说道:“一路上辛苦了!”

他举止儒雅、话语温和,让这几位湖南老乡倍感亲切!

当毛泽东和张有成握手时,亲切地说道:“张一哥,好不容易把你盼来了,欢迎欢迎呀!”

毛主席和群众


看着张有成两鬓头发已发白,脸上写满了风霜,毛主席感慨道:“韶山一别,不觉20多年了,你显老了!那次,要不是你救了我,我都差点没了命哩!”

那么,毛主席所指的是什么?张有成又是如何救下他的?一切还要从两人的童年时说起。

二、响应辛亥革命,参加湖南新军

张有成是湖南湘潭韶山冲,1886年出生,比主席年长7岁,家中排行老大,因而主席叫他“张一哥”。

张有成还有一兄弟张四维,家中排行老四,主席称其为“张四哥”!

少年时的毛泽东一直在外婆家生活,离张有成家非常近,再加上毛泽东个头比同龄孩子高上很多,因而他喜欢和年龄大的孩子玩,张有成兄弟就成了毛泽东很好的玩伴。

毛泽东天生就爱水,经常来到家门前的池塘里游泳,一次他和一群小伙伴在韶山溪里打水仗,张有成不小心掉到深水潭中,他不善游泳,再加上紧张,结果身体直线下坠。

就在这时,毛泽东立马扎了个猛子,将张有成从水下托起来,这才救了他一命。大难不死的张有成,对这个年小自己7岁的润之无比佩服,将他当成“孩子王”。

少年毛泽东


毛泽东先在私塾里读了几年书,但一次家庭变故中,父亲将他送到县城新式学校读书,这才和张有成分开。

而张有成则继承父业,当上了木匠,他为人厚道本分、善于言谈、胆识过人、活泼聪明,擅长木匠手艺,特别善做雕花木床,技艺精良,其雇主遍及周边十里八村。

每次毛泽东回乡时,家里有什么要紧事情都会找张有成兄弟帮忙,如制作家具、经营谷米、买卖猪牛等,并成了张有成的长期雇主。

毛泽东从小志向远大、体恤贫苦,对张有成兄弟的困难深表同情,对他们的人品也十分赏识,彼此间交往更深,从童年的伙伴逐步变成了莫逆之交。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正在长沙求学的毛泽东怀着报国之志,毅然加入湖南新军。他还特别回想邀请张有成、张四维兄弟,及其表兄郭梓材一起投入新军。

直到孙中山在南京建立中华民国后,毛泽东所在的部队解散,他们这才分开。

后来,毛主席在长沙读书,接受进步思想的熏陶,和蔡和森等人成立新民学会,号召大家用新思想武装自己。

五四运动后,毛主席接触马克思主义思想,并深深着迷,1920年11月创立共产主义组织,并成了中共创始人之一。

第一次国共合作期间,毛主席担任国民党宣传部部长,带着妻子杨开慧和儿子毛岸英回到韶山冲,宣传革命思想,开展农运工作。

农运工作

杨开慧在毛氏祠堂开办农民夜学,免费教附近村民识字读书,毛泽东则是奔波于附近几个县,深入群众之中,了解农民疾苦,并进行深入调查,在短短几个月内建立20多个农民协会,开展轰轰烈烈的农民运动。

张有成见好友毛泽东回来后,激动不已,立即投入到农民运动中,成为农民协会的骨干人员。

三、张有成与敌周旋智救毛泽东

1925年春,毛主席在韶山创立中共韶山第一个党支部,领导百姓打土豪、斗劣绅、分田地,此举引来了当地土豪劣绅的仇视和恐慌,他们要求反动当局派兵抓捕毛泽东。

一天,有消息称许屠夫带着大队人马朝着韶山冲围了过来,叫嚣着要将毛泽东抓捕归案,并说谁要能抓到毛泽东这个湖南共党最大的头头,可直接奖赏一万大洋

消息传出后,一时间很多人为了拿到赏金,纷纷加入搜捕毛泽东的行动中,整个韶山冲也变得鸡飞狗跳、人心惶惶。

毛泽东知道韶山已不安全,决定朝着湘乡方向逃跑,敌人突然间发现他的行踪,紧追不舍。

毛泽东知道前面就是张一哥家,东拐西拐来到他家门口。正所谓心有灵犀,张有成听闻众人抓捕毛泽东后,内心紧张不已,也挂念着他。

毛主席


他站在门前,看到毛泽东从远处跑了过来,没等其开口,一把将他拉到屋子里,并藏在柴火堆后面。

见毛泽东已经藏好后,张有成又假装淡定,为雇主制作家具。

就在此时,两个官兵趾高气昂地叫唤着:“喂,你看到一个穿着蓝长衫的人跑来没?”

张有成见到官兵后吓了一跳,眼神里充满着恐惧,他结结巴巴说道:

“大人,你枪口别指着我,我都说。你说的是不是蓄西式头的私塾先生?我刚刚见他往湘乡那边跑了。”

两个官兵听了后,直接将张有成骂了一顿,说:“什么私塾先生?那是共产党,你这个迂腐的小木匠,为啥不抓他?”

张有成立马装作惊恐的样子,说:“官兵老爷,我怎么知道他是共产党,我以为是教书先生,就看着他跑走了。”

这两个官兵见他老实巴交,谅他也不敢说假话,骂了几句后就朝着湘乡方向追了过去。

就这样,张有成上演了一出好戏,撒谎智救毛泽东,如果不是他和敌人周旋,两个官兵搜屋,恐怕毛泽东当场就会被抓住,后果难以想象。

敌人走了后,毛泽东走了出来,但躲得了一次,又怎么躲得过第二次呢?

青年毛泽东


张有成想了想,决定让毛泽东化装成郎中,再由他、张四维、毛福胜等人抬轿子,由毛福轩护送,离开韶山冲。

不曾想,当花轿来到关公桥附近时,碰上了湘潭县团防局局长成胥生派来的团丁。

这些团丁见一群人抬着花轿走来,气势汹汹地喝问道:“喂!你们几个小杂种,见过毛泽东没?”

张有成让伙计们放下轿子,不慌不忙地说:“什么毛泽东,毛泽西的?我没听说过这个人,又怎么见过他?”

团丁半信半疑,指着花轿问道:“里面抬着的是什么人?”

张有成连忙回答道,里面是郎中先生,赶着去县城救人。团丁不相信,要求把轿子打开看看。

毛福轩此时发话了,他说:“我们家小姐病了,十分病到九分,得立即抢救,你们胡搅蛮缠,小心我家老爷去告状!”

轿子里的毛泽东也说话了,他夹着嗓子说:“我是当地郎中,这又不是见不得人的,要看就打开轿子让他们看。”

毛福轩又说话了,对团丁们喊道:“郎中自然是郎中,难道有假?有什么好看的,别啰嗦了,赶紧让我们走。”

团丁(网图)


团丁们被毛福轩的气势震到了,又见轿子里的郎中泰然自若,没有怀疑,骂了两句:“快滚,快滚!”

就这样,一群人护送毛泽东来到了安全地段。临走前,张有成还从口袋里掏出一个手绢包,将其打开后取出五块大洋,递给毛泽东。

毛泽东知道张有成家里贫困,孩子也多,好几张嘴都要他养活,而当时时局混乱,百姓生活困难,张有成虽有好手艺,但接不到什么活,他坚决不肯收这笔钱。

张有成是个粗人,见毛泽东不收,急了起来,说:“润之先生,出门在外,没有钱怎么能行?我们兄弟间莫要讲客套话,也别嫌少,这是我的一片心意,拿着它救急,路上一定能用着。”

说完后,张有成将钱塞到润之口袋里,毛泽东执拗不过,只好收下这笔钱。

果不其然,这五块大洋很快就派上用场。毛泽东离开韶山后不久被反动民团抓住,一路上他不断对这些团丁进行思想宣传,讲述革命道理,毛泽东又将身上的5块大洋送给他们,这些团丁才放了他。

青年毛泽东


可以说,这一连串的遭遇,没有张有成的话,恐怕毛泽东要被抓到多次了。而他也一直没忘记张有成兄弟,一直惦记着他们。

四、在北京游玩一个月

新中国后再见到张有成时,毛主席感慨万千,表示:

“多亏了你张一哥呀,你冒着全家性命救我,也多亏了你的银元帮了大忙,不然那一劫我就逃不过了。”

张有成这才明白,原来主席邀请自己,竟是为了20多年前的小事,他受宠若惊,对主席更加敬佩。

张有成连忙摆摆手,说:“润之,我是享了你的福呀!小时候要不是你救了我的命,我早就不在人间了,我救你也是为了报恩。”

毛主席听了后大笑不已,又问大家是否吃了饭,留大伙在他家吃了晚餐,饭前还特意将女儿李敏、李讷叫到跟前,向三位兄长介绍情况。

晚宴上,毛主席知道张有成爱喝酒,特意让炊事员拿了瓶酒上来,并一一为三位兄长敬酒,询问家乡的土改情况以及亲友们生活近况。

主席记忆力超强,对家乡的老人和过去发生的事情历历在目,娓娓道来。

而张有成三人也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讲述家乡多年来的变化以及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当时毛主席穿着旧外套,饮食上也非常朴素,大家见主席作为开国领袖如此简朴,对此敬重不已,感叹他们的“润之”品格崇高而伟大。

在谈话过程中,时不时有人进来和主席悄声耳语,主席感慨道:“还是你们好,想去哪里去哪里,我一点也不自由呀!”

见大家吃饱了,毛主席起身同三位兄长握手,并怀着歉意说道:“事情多,身不由己,忙完这阵子,我们再好好扯扯。”

他回头和秘书说:“这些老人对革命都有贡献,要好好招待他们,来一趟不容易,陪他们到处走走,想买什么就买什么,所花费用记在我的账上。”

就这样,秘书开着吉普车,带着张有成三人来到北京城四处逛游,看了故宫、长城天安门、博物馆、颐和园、文化宫等,把北京城转了个遍,也吃了很多北京名菜。

1952年10月1日,毛泽东派人将观礼证送给三位兄长,让他们登上天安门城楼观礼。张有成等人首次看见如此规模宏大、气势轩昂的场面,内心十分激动,自嘲他们这些从韶山冲走出来的“乡巴佬”,可算是见了大场面。

张有成等人在北京的一个多月内,尽管毛泽东日理万机,可一有空时就会派汽车将他们接到中南海,百忙之中和他们叙旧聊天,先后接见三位乡亲8次,陪同吃了6顿饭。

他们之间交流无拘无束、谈笑风生,叙谈多年来的家乡变化。

当谈起大革命失败后,国民党没收毛泽东家13间房和众多良田,甚至挖他家的祖坟,毛泽东不仅没生气,反而宽宏大量、毫不计较,笑着说:“他们又奈我何?”

张有成三人见主席工作繁忙,生怕在北京呆的久了,影响毛主席工作,提出要回到韶山冲。主席听了后笑了笑,让他们再住上一些时日,并让大家前往秦皇岛保定、察哈尔等地游玩,并说那边有山有水,值得一去。

毛主席还用家乡口音劝道:“坐飞机不会绊下来,坐海轮不会淹死,你们可别错过这次机会。”

张有成三人是地地道道的农民,自然是没坐过飞机,更没见过海轮,他们很是兴奋,答应再留下来一阵子。

就这样,在毛主席秘书的带领下,张有成三人见识了祖国不一样的山川河流,眼界大大开阔,内心十分激动,对主席也更是感激不尽。

五、主席给了他一项特殊任务

回到北京后,毛主席和三位兄长吃了最后一顿餐,吃饭前主席特意和他们在含和堂前合影留念。

张有成(左一)


从照片上可见,张有成身穿青布棉衣棉裤,脚上穿着布鞋,头戴着便帽,和毛宇居站在毛泽东左边,文梅清站在主席右边,他们脸上充满着自豪、喜悦之情。

三位乡亲临走前,毛主席分别为每个人送了很多礼物,其中送给张有成过冬的皮鞋、皮帽、皮大衣、皮箱子,真可谓情深意浓。

毛主席还称张有成性格多年来一直没变,依旧是当年老实本分的模样,说话直截了当、简单明了,深得他喜爱。

因张有成言语朴实,主席听到很多大实话,也知道农村的各种变化,有好的有坏的,而其他人则都是报喜不报忧。

为此,毛主席亲自给张有成下达一项“特殊任务”,那就是要经常将农村的变化、乡里的情况反映上来,每年都要写上几封信,不管什么事情都可以写,不能报喜不报忧。

张有成信心满满地接下这个任务,并表示一定能完成这一重任。

这次北京之行,张有成收获良多,回到家乡后,当地人民政府每月为其发放150斤大米,解决了他的生活问题,让他不再为柴米油盐而烦恼。

上世纪的木匠


平时,张有成也做做木工活,兼做一些农活,给主席写写信,汇报在乡里的情况。

村民们也经常主动找到他,将自己所见所闻反映给张有成,这也正是主席所希望看到的一面,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了解农村的真实情况。

新中国后,毛主席先后前往多地视察,可当地官员们报喜不报忧,根本无法获知真实的基层情况。主席也多次派身边的卫士轮流下乡生活一段时间,然后再上交一份材料,主席再根据这第一手材料,把握接下来的政策方针。

张有成先后写了12封信给毛主席,每次都会长篇大论,主席拿到信件后逐句阅读,从而了解最真实的农村现状。

1952年夏,韶山大坪一带出现“粮亏猪贱”的现象,乡政府为了节约粮食,出示公告禁止蒸酒熬糖。

张有成嗜酒如命,每天不喝上几两酒浑身不得劲,而“禁酒令”一出,张有成就开始嘀咕了,这不是要自己的命吗?

随后,他将这些现象写给毛主席诉苦,主席读到这封信后笑了起来,没想这个“张一哥”对酒这么着迷。

不过毛泽东也知道“缺粮猪贱”对农民来说不是好消息,可能农民要暂时过上苦日子了。他连忙给张有成回信,并安慰他说:“乡里禁酒是因缺粮,秋收后可能就会开禁,你们也可喝上一点了。”

毛主席又给老朋友张有成寄去50元补贴家用,张有成接到这笔钱后买了腊猪耳朵当下酒菜。

不过毛主席仍不放心,他又给堂兄毛宇居写信,询问农村“粮缺猪贱”的情况,直到后来粮食增产、猪卖上好价格,他的眉头才舒展开来。

每天忙着国家大小事务的毛主席,竟时刻牵挂着家乡的粮食问题,可见主席是一心为民着想。

1952年冬,张有成因病去世,直到1953年8月,张有成四弟张四维才写信给主席说明此事。

得知好友病逝后,毛主席内心十分悲痛,他于同年9月8日复信张四维:有成兄病逝,深为悼念!

一国领袖竟然因一个木匠去世亲自发电悼念,足以可见张有成在主席心中的分量,而这也是毛主席为报答有成兄救命之恩的一种表现。

1954年,毛主席亲切接待同是儿时玩伴的张四维,谈到张有成的去世,主席神情依旧十分凝重。

而鉴于张四维曾参加辛亥革命、农民运动、北伐战争等,再加上其生活困难,主席安排他在湖南省盐务运输局工作。

毛主席之所以被亿万中华儿女为之敬重,不仅是因他在革命年间做出的种种巨大贡献,也因他心中时刻想着百姓,挂念百姓,有恩必报,这样的优秀品格让人赞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