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回大明海》:犯大明者虽远必诛

永乐五年九月十三日(1407年10月13日),郑和船队结束了第一次下西洋的远洋行动,返回当时大明的国都,也是当时世界上最繁华、最伟大的城市南京城,随同郑和船队返航的还有郑和在第一次航行时郑和访问的各国使节,他们要见识一下大明这个东方巨人的真实面貌,当各国使节踏上大明国土的那一刻,被大明的繁荣富庶震撼了,尤其是高大威武的南京城,更是让他们对这个伟大的国度深深折服,他们迫切希望把大明的真实情况向国内汇报,以便将来更好的与大明密切联系,鉴于这个政治目的,朱棣下诏在当年年底启动第二次下西洋运动。

因为事出仓促,第二次下西洋的规模相较第一次小得多,即便如此,郑和舰队的实力依然是西洋诸国不可想象的。郑和带着各国使节从张家港基地出发,在旧港基地稍作停顿补充给养后,沿马六甲海峡西进,进入印度洋海区。最终抵达古里南亚次大陆西南部的一个古代王国,是印度洋上的交通枢纽),古里国王被郑和舰队雄壮的军威折服,遂遣使上表对大明称臣,鉴于古里战略位置的重要性,郑和在古里建立了一个补给站,并留下部分明军驻防维持,之后便率领返航回国休整。

两年后的永乐七年九月(1409年10月),朱棣以郑和为舰队统帅,王景弘、侯显为副帅,统率27000余人的庞大舰队,再次启动第三次下西洋行动。此次航行出发地选在了太仓刘家港,沿途经过东南亚诸国、南亚次大陆诸国以及印度洋上诸岛国,最远抵达西亚沿海。此次航行时,暹罗(泰国)的属国满剌加因不满暹罗对其压榨盘剥,于是决定向大明称臣纳贡,郑和接受了满剌加国王的内附请求,并代表大明赐给满剌加国王双台银印,冠带袍服,树碑并建立满剌加国,暹罗自此再也不敢侵略满剌加,而满剌加也成为大明海军在印度洋东岸重要的基地。

第三次航行返程时,郑和访问了锡兰国(今斯里兰卡),因为锡兰国在印度洋上重要的地缘位置,郑和试图与之建立和平的外交关系,但锡兰国王亚烈苦奈儿却贪图郑和舰队的财物,诱骗郑和到国中,郑和只带了2000多明军登陆锡兰,等郑和一行上岸后,亚烈苦奈儿集中全国所有的精锐兵力五万人围攻郑和,又以巨木巨石为障碍阻断郑和归路,试图来一个擒贼先擒王。

彼时,郑和只有2000人而锡兰方面却有50000人,兵力对比悬殊,再加上又是客场作战,地形不熟,而主力舰队又远在外海洋面,联络不上,无疑这是一个非常被动的局面,亚烈苦奈儿也是信心满满,畅想着抓住郑和后要挟明军用财物来赎的场景。但他忘了他的对手郑和是个什么样的主了,想当年郑家坝战役,郑和以寡击众,人家能有今天的地位可不是因为皇帝宠幸得来的,而是一刀一枪挣军功得来的。拥有丰富战斗经验的郑和面对数十倍于己的锡兰军,丝毫没有紧张,他迅速命令士兵结成方阵攻击前进,锡兰军虽然人数众多,但哪里见过这样的阵仗,在明军面前他们就是一群乌合之众,郑和迅速就突出了锡兰军的包围圈。

亚烈苦奈儿以为郑和将会前往港口与明军主力汇合,于是将所有的机动兵力都投向了港口方向,郑和得知锡兰军的部署后,迅速改变行军路线,利用锡兰国中空虚的有利时机,带领所部2000人,趁夜突袭亚烈苦奈儿王城,攻入王宫,生擒亚烈苦奈儿并家属,为亚烈苦奈儿上演了一出啥叫真正的擒贼先擒王,亚烈苦奈儿真真是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战后,郑和将亚烈苦奈儿押回大明,朱棣为表示大明的仁德,没有惩罚亚烈苦奈儿,但也没有放其归国,而是在锡兰选择了一位对大明友好的人担任国王,从此锡兰成了大明在印度洋上重要的合作伙伴,大明的舰队可以自由停泊在锡兰的港口。

锡兰一战极大地震慑了印度洋和东南亚诸国,此战,郑和只凭2000之众就在他国领土上击败50000大军,还生擒其国王,且还是明军主力还未出动的情况下。明军恐怖的战斗力让诸国莫不震撼,此后归附大明者络绎不绝。锡兰战役结束后不久,郑和统帅舰队返回大明,结束了第三次下西洋航行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