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4年,开国少将甘祖昌的女儿本可以上高中,他却说:回家务农吧

在今年的3月7日,中宣部、全国妇联评选出了10名“最美巾帼奋斗者”,她们可谓是全国女性的先进代表。其中有一位获奖者十分引人注目,她就是开国少将甘祖昌的女儿甘公荣。

甘公荣

很多人是从小学语文课本里知道甘祖昌的事迹的。甘祖昌在战争年代头部多次受伤,留下了严重的脑震荡后遗症,经常昏倒,无法长时间工作,鉴于这种情况,组织先后派他到北京、上海、武汉、庐山等地疗养。时间长了以后,甘祖昌觉得党给自己的太多,自己贡献的太少了,于是他在1957年主动放弃了将军的身份,带着一家人回到了江西省莲花县老家当了农民。

甘祖昌回到老家的第二年,甘公荣出生了。在她小时候的印象里,村里的乡亲们都叫父亲“将军”,但父亲总是说,现在他就是一个农民,不是什么将军。而且父亲最常说的一句话就是“要挑老红军的担子,不摆老红军的架子”。

甘祖昌对子女们要求十分严格,孩子们从小就得捡粪、割草、放牛、喂猪。甘祖昌还根据孩子们年龄的大小,规定了每人每天的工作量,一星期检查一次,完成好的表扬,完成差的则要受到批评。

甘公荣是甘祖昌最喜欢的一个孩子,但她也不例外,在她很小的时候,父亲就带着她出去捡粪,而且父亲经常对她说:“狗屎最肥,猪屎也好,牛屎差一点,但喂鱼最合适。肥料是宝,有了它,庄稼才能长好。”

甘祖昌

有时候路过的村民们发现甘祖昌正带着甘公荣捡粪,便会过去对他开玩笑说:“甘将军,你这样子活像是个农民了。”

甘祖昌笑着说:“我说了,我是回来种田当农民的。捡粪,是每个农民都要做的事,我去当红军前,在家里种田时就常做,现在回来了,当然也要做。我希望大家都要捡粪,粪多才会粮多。”

在生活上,甘祖昌对子女的要求也十分严格,尽管他回乡以后,依然享受着将军的工资待遇,但他把工资的大部分都用于支援家乡的建设了,他和家人却始终过着朴素的生活。甘祖昌要求孩子们:一件衣服穿三年,一双袜子穿一年,穿小了的往下传,破了的不准丢掉。

有一次甘公荣想买新衣服,甘祖昌却说:“我的一条羊毛裤穿10多年了还在穿,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还要再给它加一年,穿10年,你还买什么衣服呢?”

但当时甘公荣年纪小,坚持要买衣服,甘祖昌于是找出一块被面,给妻子龚全珍说:“这块布给公荣做件衣服吧!”

甘祖昌和妻儿

还有一次,甘公荣穿了一双破了洞的鞋子去上学,一个同学见了嘲笑她说:“哎呀,人都说你爸爸是当大官的,是部长、将军,你怎么穿得这么寒酸?”

甘公荣听后十分生气,回到家就把鞋子脱了扔在门外,然后向甘祖昌抱怨说:“我的同学说,破了洞的鞋子她们种田人家的孩子都不穿,我还穿,真羞死人了!”

甘祖昌赶紧把鞋子拣了回来,他找来针线,一边补着破洞,一边教育女儿说:“孩子,你同学说得不对,穿破鞋不丢人,贪图享受才不好。如今革命胜利了,可任务还没有完成,我们还要建设社会主义。你是少先队员,是革命的接班人,应该从小就养成艰苦奋斗的好习惯,破衣服破鞋子不能丢掉,补好了照样可以穿。”

听了父亲的一番劝导,甘公荣这才破涕为笑。

1974年,甘公荣初中毕业了,同时毕业的还有甘祖昌的一个孙子和一个侄子,当时只有三分之一的初中毕业生能够推荐上高中,他们都面临着继续升学还是回农村劳动的问题。甘公荣的成绩很好,完全符合上高中的条件,班主任也有意照顾一下甘家,但如果甘家的3个孩子都上高中,那其他贫下中农的孩子的升学机会就更少了。于是班主任来到甘祖昌的家里,希望他能够给县文教局打个电话,帮学校多要几个升学的指标。

但甘祖昌了解了情况后,断然拒绝说:“电话我不会打,既然升学的名额有限,想推荐升学的贫下中农子女又多,那我们的就让出来好了,让他们都回来参加劳动吧。”

甘祖昌

老师听后十分感动,他对甘祖昌说:“你家一个都不推荐也不好,至少推荐一个吧!甘公荣在学校里的成绩很好,升学是没有问题的,是不是就推荐一下她?”

甘祖昌坚决地说:“不要,都不要推荐!”

甘公荣起初不理解父亲的做法,甘祖昌就耐心地和她解释说:“我8岁就开始劳动,你已经15岁,不算小了。农村是个广阔的天地,别小看了种田,学问大得很哩。你在家里也可以继续学习,搞农业科学试验,将来自学成才嘛!”

甘公荣把父亲的话听了进去,开始认认真真地当起了农民,由于肯学习、能吃苦,她很快成了种庄稼的好手。因工作表现突出,她先后被选为妇女队长和公社团委副书记。

1981年,组织将甘公荣调到人民银行莲花县支行当了一名储蓄员,尽管顶着“将军女儿”的光环,但甘公荣却十分低调,从不摆谱。有一年的大年二十九,有一位客户来银行存钱时记错了金额,甘公荣现场数过之后,立马告诉他实际金额,但他不相信,产生了一些误会。甘公荣感到十分委屈,直到后来对了账,客户发现是自己记错了金额,这件事才解决。

甘公荣回到家后,把这件事说给了父亲听,甘祖昌听后却说:“这有什么好说的,不是你的问题,也解决了,还有什么好委屈的?”

父亲的提醒让甘公荣在工作上更加谨慎,她在当储蓄员的16年里,经手的钱款多达几亿元,但一直保持了零差错的记录,因此多次荣获全国、省、市劳动模范称号。

甘公荣

1985年冬天,甘祖昌病重。有一天,甘祖昌把一家人全部叫到了病床前,拿出了一个珍藏的铁盒子,然后对子女们说:“我没有给你们留下任何金银财宝,但装在这铁盒子里的几样东西,是我最珍贵的。现在我打开给你们看,留给你们作纪念,更是寄托了我对你们的希望。你们要珍惜我的荣誉,不要去给组织添任何麻烦,更不能做任何对不起党和人民的事。如果这样,我就真正可以死而后已了!”

铁盒子里放着甘祖昌在1955年授衔时被授予的3枚勋章,还有几张他在井冈山革命斗争时期在兵工厂做采购用过的苏区发行的纸币,这就是他给子女们留下的遗产!

甘祖昌去世后,甘公荣和母亲龚全珍继承了他未竟的事业,龚全珍一直坚持开展革命传统和理想信念教育,关心贫困孩子、孤寡老人和困难群众,甘公荣则成为了母亲的得力助手。

甘公荣和母亲龚全珍

2000年,全国金融系统改制,甘公荣所在的单位也计划精简岗位。大家都认为,甘公荣既是老革命的后代,又获得了诸多荣誉,精简肯定不会到她的头上。但令大家没想到的是,甘公荣为了不让组织为难,她主动要求“内退”,她说:“我身体不好,不能占着岗位,该让年轻人上。”

从单位里退下来后,甘公荣开始全身心地投入到母亲的公益事业中。2011年,她帮助母亲成立了“龚全珍工作室”,在社区开展革命理想信念教育和慈善、志愿活动。2013年底,她又和母亲一起成立了“龚全珍爱心救助基金会”。在甘公荣的引领下,基金会很快发展壮大,先后募集资金179万元,支出140万元,惠及群众上百人。

退休后的甘公荣还受到井冈山干部学院的邀请,定期为学员们宣讲父母的先进事迹,从2013年以来,她每年授课近300课时,让更多的人都体会到了老一辈艰苦朴素、一心造福人民的奉献精神。

甘公荣为学员们授课

如今的甘公荣还有一件重要的事,就是照顾母亲龚全珍的身体,母亲晚年一直和她生活在一起,在她的照顾下,如今已经99岁的母亲身体依然硬朗。2016年12月,甘公荣与母亲龚全珍一起生活的家庭被评为第一届“全国文明家庭”。

“甘祖昌和龚全珍的女儿”是一个很重的头衔,既有荣耀也有压力,但甘公荣承担得起。文章的最后,让我们再次向甘祖昌一家人致敬!


作者简介:帝哥,一位90后上班族,专职写作2年,已在各大自媒体平台发表多篇10万+的爆文。如果你对自媒体、写作、赚钱感兴趣,想每个月都能靠下班时间做副业、兼职,可以搜索关注我的公众号“帝哥说史”,一起探讨一起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