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00年前后,若说天下最有望归于谁手,那么当时的人一定会毫不犹豫地说是袁绍。
袁绍此时坐拥冀幽并青四州,横跨山西,内蒙古,河北,山东四省,粮仓富足,军队雄壮,良臣猛将极多,几乎是数倍碾压于当时的其他势力。
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让风头正盛的袁绍惨败,并且还在历史上留下一个“能力不足”的名头呢?
显赫家世
袁绍,字本初,汝南袁氏之后,祖上四世三公,几乎是当时名头最响亮的世家大族。
生于这样官宦世家的袁绍,自幼聪慧过人,喜爱武艺曾跟同为三公后人的曹操一起鬼混。不过,跟曹操相比,袁绍的硬条件好太多了。他丰神俊朗,人高马大,英气十足,最喜欢结交侠客,凭借家世背景养了很多死士。周围人都惊异于他的豪气,夸他少年英雄。
在东汉末年,朝政都被皇帝宠幸的几个宦官把持。袁绍这种世家子弟,最瞧不起阿谀奉承后还能踩自己一脚的宦官,于是就暗中形成了反宦官的年轻人集团,以袁绍为长。当时的宦官听到这消息,就十分愤怒,对袁绍的爹道:“你瞅瞅你们家儿子,天天养些死士,他到底想干什么?”
袁绍的爹虽然贵为三公,但知道谁能惹,谁不能惹。他回去就警告袁绍,要审时度势,不能强出头。但袁绍年轻气盛,完全不听。
按照常理,这个时候的袁绍就会被当作刺头,在社会的毒打下认清现实。但偏偏运气占在他这一头。没过多久,黄巾军闹大,朝廷被迫停止了内斗,专心对付起义。于是这帮愣头青集团没碰到什么挫折,反而因为参与围剿黄巾军,拿了军功,得到了大官,比如曹操。
不过,袁绍没有参加这些事儿,也不需要军功来抬资历。他作为小集团的头头,名声已经传到了朝廷。当时皇帝的舅舅大将军何进就把他招募到麾下,商量着如何对抗宦官。
何进十分忌惮宦官的权势,他的亲人中也有人受宦官贿赂,从中作梗。所以他一直犹犹豫豫,下不了决断。袁绍很焦灼,一急之下就出了个狠招:“调集四方豪杰,屯兵城外,逼皇帝与太后杀宦官。”何进采纳了。
这一下就捅了马蜂窝。在这种高压环境下,宦官铤而走险,杀了何进。而袁绍则在叔叔的帮助下,在皇宫里地毯式地杀了一轮,据说有两千多人死于这次劫难。
对抗董卓
袁绍虽然完成一件壮举,但也捅了篓子。
原来,西凉的董卓听说何进号召天下豪杰,因此带着兵逼近了长安。很快,袁绍的朋友找到他,忧心忡忡地说:“董卓势大,骄横。我们如果不趁着他舟车劳顿的机会出奇兵埋伏董卓,恐怕后果会很严重。”
别看袁绍打宦官挺勇,好像很不怕死,但其实不然。他的勇猛是来自于自己家世的支撑,来自于祖辈给自己的底气,而非他自己真的能谋善断。对于他拿捏不住的人,他就会陷入犹豫。所以对于这个劝说,他没有听从。
之后,董卓进京,权倾朝野,所有人敢怒不敢言。袁绍作为天下世家的年轻代表,很受董卓的重视。不过,袁绍看不起董卓这个出生贫贱的莽夫,所以处处顶撞董卓。他顶撞,也是家族给的底气。但暗地里,他也怕董卓不讲道理干掉自己,所以之后就逃到了冀州,也就是河北。
董卓对于袁绍十分不满。习惯用暴力解决所有问题的他这次也想用同样的方式解决袁绍。但是,袁绍的家底儿实在太厚了。
四世三公是个什么概念?这意味着往回追溯近百年,袁绍家族里有足足三个人担任国家最高长官,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参与着最重大的决策。他们任内提拔的人,赏识的人,以及这些人周围的团体,层层套环,组建了一个巨大的关系网。
更何况,袁绍刚在宦官事件中出了大风头。
于是,袁绍登高一呼,天下立刻就云集响应,组成了浩浩荡荡的“讨董大军”,他就是当之无愧的盟主。此举也引起了董卓的愤恨,把他还在京城带着的亲戚杀光,并带着人从河南洛阳迁都到陕西长安,还把洛阳城烧了。
不过,联军势头虽大,但更像乌合之众,各自心怀鬼胎,人人都想分一杯羹。袁绍意识到,自己靠别人不行,必须靠自己。
于是,在于谋臣的合谋之下,袁绍计取冀州,总算有了自己的根据地。
一统北方
袁绍占据了河北,暂时也不管董卓了。当务之急,是解决北面的白马将军公孙瓒和南边的弟弟袁术。
公孙瓒占据的是辽东,他有着袁绍没有的攻伐利器:强势的骑兵。所以,诺大的冀州,竟然完全挡不住公孙瓒的进攻。当然,冀州人没有完全归顺袁绍也是一部分原因。
马克步,弓克马。面对公孙瓒的骑兵优势,袁绍利用盾阵与弩箭配合,杀公孙瓒一个措手不及。有时候,打仗靠的就是气势,气势一泄,立刻就败了。于是,强势的公孙瓒被击退。
公元192年,董卓被吕布刺杀,局势因为董卓旧部而大乱,局势进一步浑浊了。所谓浑水好摸鱼,曹操在这个时候屯兵,异军突起,占据了兖州(山东西南部),跟袁绍一起破解了袁术,陶谦的联军。之后,局势就一直,僵持,反复。几方势力互相混战,互有输赢。
僵持三年后,汉献帝在各方势力的来回争夺下,从陕西一路逃到了河南。袁绍底下的谋士见状,赶紧劝说:“将军,您出身显贵,号召力强。如果您去保卫天子,把天子迎到我们这里建都,挟天子以令诸侯,一定能建功立业。”
然而,对于这一提议,袁绍考虑来考虑去,都没有下定决心。他的家世背景再一次影响了他。在他看来,自己的名头就够用,没必要再来个汉室。况且汉室衰微,极难匡扶,说不定还会受制于体制,不能随心所欲。
就在袁绍考虑的时候,曹操率先一步抢到天子,建都许昌,号令诸侯,谁不听就打,名正而言顺。袁绍没想到天子这么好用,这才开始后悔。他屡次与曹操争辩,想要把权力握在自己手里。结果曹操离天子近,总是能自己得利。袁绍第一次感受到憋屈。
不过,曹操也不太能惹得动袁绍,于是请皇帝让袁绍领幽冀并青四州之长。袁绍这才心平气和,专心打北边的公孙瓒。
这时,曹操刚抢到天子,其实立足未稳,跟袁绍其实完全无法抗衡。因此袁绍的谋士劝他尽早出兵,先把曹操拿下。但是袁绍考虑到之前曹操的求和之举以及自己素来跟公孙瓒的仇怨,决定还是先将公孙瓒打完再说。
公元198年,袁绍彻底打下公孙瓒,完全掌握了幽州。自此他一统北方,成为了当时最大的割据势力。
落幕
袁绍成也世家,败也世家。
他凭借自己家族的威望,成为了那个时代最亮眼的新星,一连在宦官风波与董卓风波两间大事上出足了风头。
但也因为他出身世家,袁绍其实一直没有拼命的想法,尤其是他占据北方后。他觉得自己势力庞大,背景雄厚,早就立于不败之地。这种高人一等的想法也导致了他思想上的懈怠。
所以,这种思维上的懈怠也导致袁绍不敢冒险,不敢下决心。他接连放过重要的时机,让原本苟延残喘的曹操缓过来一口气,甚至逐渐壮大,威胁到了自己。这对从小交情很好的朋友,如今必须拼个你死我活,没有退路。
公元200年,官渡之战开始。袁绍大军压境,很轻松地在前期战斗中击败曹操,却在最后被曹操以小股部队突袭乌巢,烧了粮仓。在军心不稳之中被曹操以弱胜强击败。
这场战役的结局也让人看到了曹操在军事上敢打敢拼的特点,以及袁绍作为一个领导优柔寡断的事实。而且即便此战失败,袁绍也没有伤筋动骨。他仍然是曹操最大的敌人。
结果,又是因为袁绍在继承人问题上优柔寡断,导致他的儿子在他死后内斗,分裂。诺大的基业就在儿子们的霍霍中被曹操轻松取得,就像天上掉馅儿饼。
郭嘉曾评价袁绍考虑太多而抓不住重点,下不了决断。某种程度上,就是对袁绍最好的注脚。面对敢拼敢打的曹操,优柔寡断的袁绍是必败的,无论他手里资源有多丰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