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春,时任国民党东北“剿总”副司令兼第一兵团司令和吉林省政府主席的郑洞国,率领10万大军死守长春。10月中旬,随着解放军攻克锦州,长春岌岌可危。
为了全城百姓的安全,也为了自己,郑洞国不得不作出最后的选择——率军投诚。尽管在战场上失败了,但郑洞国内心却不是很服气,这也导致他情绪低落,如同患病一样。
毛主席知道这件事后,不仅邀请郑洞国到家中做客,还和周恩来为他“治病”。那么这是怎么回事呢?毛主席和周恩来是如何给郑洞国“治病”的?
保定会战,坚持到最后一刻
1903年,郑洞国出生在湖南省石门县一个农民家庭里,从小发愤读书,中学毕业后又考取了湖南省商专。经历“五四运动”后,郑洞国和其他爱国青年一样,心中充满报效祖国的热望。
郑洞国
但当时的旧中国军阀混乱,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郑洞国在孙中山先生的革命思想影响下,认为只有打倒列强、铲除军阀,才能完成国民革命,因此产生了从军的想法。
1924年初,郑洞国得知广东革命政府要创办黄埔军校的消息,于是毅然决然地投笔从戎,并顺利考入黄埔军校第一期。
黄埔军校作为20世纪20年代大革命的产物和国共合作的结晶,造就了中国近代以来第一支真正意义上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队伍。“爱国”、“革命”也成为当时很多黄埔军校学生不可动摇的思想宗旨和精神追求。
在黄埔军校里,郑洞国聆听了孙中山先生的教诲;在廖仲恺、邓演达、周恩来等老师的关怀下接触了不少先进的革命思想;他还和后来成为红军将领的王尔琢、贺声洋等共产党员结下了深厚的情谊。
1925年初,在第一次东征攻打淡水的战斗当中,刚走出校门的郑洞国就担任了党军教导一团连党代表,随后报名参加了由20名军官和100名士兵组成的奋勇队。
郑洞国等奋勇队成员冒着敌人的浓密炮火架设云梯,奋力攻城。当他看到身边的战友一个个倒下的时候,郑洞国内心瞬间涌上一片恐慌,但他并没有退缩,而是意识到一个革命军军官是决不能做贪生怕死之徒的。于是,郑洞国不顾自身的危险攀上云梯,率先登上城楼。
北伐战争开始后,郑洞国参加北伐东路军作战。由于他猛冲敢打,曾以一营之众缴获敌人不少武器弹药,因此没过多久就被升为国民革命军第一军3师8团团长,这一年的郑洞国才24岁。
1933年初,日军继“九一八事变”侵占我东北三省后,又夺取热河,随后向长城各口进攻。在国家有难、民族危亡之际,全国人民强烈要求停止内战、举国抗日。在这一情况下,蒋介石被迫下令停止内战,并抽调郑洞国所在的中央军第17军前往古北口对日作战。
郑洞国率领第17军2师4旅坚守南天门一线阵地将近两个月的时候,以血肉之躯和兵力、火力都在他们之上的日军拼死对抗。在战斗期间,郑洞国曾奉命率部向后方撤退休整,但在行军的过程中却突然收到接防的第83师阵地被日军突破的消息,形势极其严峻。
郑洞国来不及多想,当即率部返回前线,向日军发起进攻。此时我方阵地大部分已经失守,除此之外还有大批日军向我方涌来。郑洞国因兵力单薄、武器不强,多次反攻都遭到失败。
在这一紧要关头,为了振奋军心,也为了表示“自己死也要杀敌”的决心,郑洞国脱掉军衣,只穿白衬衫,提着手枪率先冲向敌群。其他士兵们见状士气大增,个个争先恐后地向敌人冲去,硬是将敌人给击退了。
1937年,随着抗日战争的全面爆发,正在庐山军官训练团受训的郑洞国火速赶回部队,并率领第52军2师参加津浦路北段的保定会战。当时日军派出三个师团的兵力向我方进攻,各路友军都抵挡不住,纷纷向后撤退。
就在这个时候,郑洞国率部出现了,他死守保定城垣。在和上级、友军都失去联系、后方机关也被日军包抄的情况下,郑洞国仍率部和日军血战了整整两天两夜。尽管最终城墙还是被日军突破了,但郑洞国并没有逃走,而是指挥师直属部队和日军逐街逐巷地进行拼杀。
幸好裴昌会率领第47师冒死前来接应,郑洞国才得以率部杀出重围……
郑洞国不愿“暗算”老友获得高官
1938年初,由于第三集团军总司令韩复榘畏惧日军,导致日军在20多天内就占领了山东省大部,对徐州构成非常大的威胁。第五战区命令汤恩伯的第20军团前往鲁南运河以北,和友军共同歼灭日军。
时任第20军团第52军第2师师长的郑洞国,接到命令后连忙率部从河南昼夜兼程赶往徐州。不过非常可惜的是,由于滕县被日军占领,郑洞国的前锋部队刚好从滕县向枣庄南下,准备直取徐州。
郑洞国考虑到我军来不及实施在运河以北临城一线迎敌的作战计划,于是一面请示上级改变作战部署,一面果断指挥士兵们乘坐火车,赶往运河南岸占领阵地,掩护友军集中,以确保徐州。
此时大批日军已经抵达运河北岸,企图渡河南犯,并和郑洞国所率领的第2师先头部队发生激烈的战斗。
郑洞国率领第2师主力部队在危急时刻赶到运河南岸,和敌人隔河交战。但日军凭借着强大的火力,攻势如潮。幸好郑洞国师部的重榴弹炮营及时赶到,成功压制住敌人,这才将敌人打得落花流水,放弃渡河的打算,转而向台儿庄发起进攻。
此后,郑洞国又在运河以北地区攻击枣庄等地的日军,策应台儿庄守军防御作战。在攻打峄城的战斗中,郑洞国不小心被日军的派炮弹击中。值得庆幸的是还好他上衣左口袋里有一块银元,这块银元挡住了炮弹皮,人没有受伤。
4月上旬,郑洞国所在的第20军团等部和孙连仲部将日军团团围住,在杨楼、底阁一带打败骄横不可一世的日军第五师团和第十师团,成功毙伤2万多名日军,取得威名远扬的台儿庄大捷。
台儿庄战役胜利结束后,第52军奉命追击逃往峄城的日军。日军凭借着峄城城外的险要制高点九山负隅顽抗,令我军攻击几度受挫,郑洞国也决定将猛攻改为智取。
当天晚上,郑洞国亲自挑选了数百名精兵,趁着夜色分组悄悄摸上山去。随后,士兵们将手榴弹扔进日军的碉堡和工事里,郑洞国则趁机命令第二梯队冲上山去,经过一晚上激烈的战斗,一举夺下九山高地。
然而令所有人都没想到的是,徐州会战结束后的“意外”升职,却将郑洞国置于两难的境地。
当时,第二师配属第52军,不久后军长关麟征升为第32军团长,并提名其同乡、老部下张耀明接任军长一职,提郑洞国为副军长,不再兼任第2师师长。
郑洞国并不在意职务的高低,他在意的是自己能不能带兵打仗,很显然此次升职令他失去了带兵打仗的权力。国民党内部向来派系纷争不断,官员将领顾及自己的同乡和部下也不足为奇。但在抗战紧要关头,却将一个在前线摸爬滚打十多年的郑洞国给撤下来,这令他实在是接受不了。
离开呆了许多年的第2师,郑洞国苦不堪言,好在没过多久第31集团军总司令汤恩伯就调他担任总司令部参议,参加武汉会战。郑洞国得知这一消息后十分开心,当即接受汤恩伯的命令,并赶往第37军前线督战。
在这里,郑洞国遇到了北伐时期的老长官、时任第37军军长的黄国梁。一别十年,两人再次相见,激动之情溢于言表,从这以后,他们两个白天共同指挥作战,晚上则畅谈往事。
谁曾想这种日子没有维持多久,就被汤恩伯的一通电话打破了。汤恩伯在电话里指责黄国梁指挥无能,战绩不佳,还让郑洞国接替黄国梁担任37军军长。此时的郑洞国才明白,原来汤恩伯不是单纯让自己来督战,而是为了接替黄国梁的位子。
汤恩伯
对于汤恩伯的好意,郑洞国很是感谢,但他不愿意用这种方式“暗算”自己的老友和老长官,于是便随便找了个借口回到集团军司令部。黄国梁并不知道郑洞国离开的真正原因,他对郑洞国的突然告别很是不舍,一再挽留。但郑洞国却担心夜长梦多,一刻也不敢多留。
后来汤恩伯身边的幕僚调侃郑洞国:“你老兄放着军长的职务不干,却跑回来做一个光杆参议,这也太迂腐了!”郑洞国只是笑笑,没有说话。
出席日军投降签字仪式
1939年底,日军为了迫使国民政府投降,竟然派出有“钢军”之称的第五师团等部侵入桂南,随即攻占了南宁以及南宁东北的战略要隘——昆仑关。
国民党第五军奉命进行反攻,和据守在昆仑关的日军第12旅团展开了一场非常激烈的血战。当时荣誉第一师在师长郑洞国的指挥下不怕牺牲,勇猛向前,两度冲入昆仑关,击毙敌旅团长中村正雄,为最后歼灭该部的敌军立下了汗马功劳。
当时,全国上下都在关注着昆仑关战役。郑洞国指挥士兵们攻下昆仑关西北的重要制高点罗塘高地后,身处重庆的蒋介石亲自发来贺电。在昆仑关战役后期,日军援军突破了友军的防线,重新占领昆仑关西南的重要制高点441高地。
孙立人和郑洞国
荣誉第一师得知这一情况后,多次和日军争夺441高地,阵地也多次易手。后来残暴的日军狗急跳墙,竟然释放出大量毒气,给中国军队造成很大伤亡,阵地岌岌可危。
就在这个时候,郑洞国的一位部下撑不住了,他连连请求撤出战斗。郑洞国一反平时待人温文尔雅的态度,严肃地说:“你就是只剩下一兵一卒,也要给我顶住!丢了阵地,我就枪毙你!”
郑洞国身边已经没人可派了,他只好将特务连和一些轻伤员集合起来出击。这支不到两百人的精悍突击队在夜色的掩护下,趁日军不被突然向他们侧后方发起进攻。经过一番激烈的战斗后,一举击溃日军,确保整个战役的胜利。
昆仑关战役,中国军队全歼日军第12旅团,毙敌旅团长中村正雄以下近5000人,缴获大量战利品,不仅振奋了人心,还大大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抗战勇气。战役结束后,后方各界民众纷纷组织慰问团慰劳前方战士。
1943年初,郑洞国奉命先后担任中国驻印军新一军军长、中国驻印军副总指挥。此时中国战区参谋长史迪威,正和中国战区总司令蒋介石,在有关中国军队、特别是中国驻印军的控制权等问题上闹得不可开交。
在史迪威看来,郑洞国的到来完全是多余的,因此对郑洞国和其他中国将领都采取了刁难、防范的措施。在十分艰难复杂的环境下,郑洞国既要维护祖国的利益和尊严,又不得不从抗战大局出发,尽量避免和史迪威等人关系破裂。
大家都知道郑洞国的脾气是非常不错的,但一向脾气好的他也忍受不了史迪威,甚至两次返回重庆向蒋介石请求调回国,但非常可惜的是都没有获得准许。
直到1943年10月缅北反攻战役开始后,由于中国将士们的出色战绩,这才逐渐消除史迪威等人对中国将领的成见,彼此建立起相互信任的战斗情谊。
在攻击缅北重镇密支那的战役中,由于前线美军将领的指挥失误,导致中美联合部队遭到重大损失,战事长期处于胶着状态。史迪威在前线连续撤换了三名美军指挥官,最终决定让郑洞国等中国将领指挥战斗。经过激烈的战斗,这才将日军全歼,取得了战役的胜利。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我国人民经历了极为艰苦的斗争后,终于赢得了这次战争的胜利。当时担任第三方面军副司令长官的郑洞国,出席了9月9日上午9点举办的侵华日军投降签字仪式。
当郑洞国看到冈村宁次等日军,终于在中国人民面前低下头的时候,他感慨万千,心情久久难以平复。郑洞国庆幸自己亲眼目睹了这一难忘的伟大时刻,也为在这场决定中华民族存亡的抗战中,尽到了一名中国军人该尽的责任而感到自豪。
郑洞国受邀却迟到,毛主席:你的名字很响亮嘛
抗日战争胜利结束后,蒋介石为了独吞胜利果实,竟然不顾全国人民的反对,公然发起内战。但随着战争的持续发展,国民党接连败退,国共双方形势彻底扭转。
1948年的东北战场,早已不是国民党的天下。3月25日,郑洞国临危受命,来到了被解放军重重包围的东北重镇长春。当时在西柏坡的政治局常委会上,有几位常委说:“我们最好能动员郑洞国起义,这样就不用让城内的百姓受苦。”
周恩来也说:“郑洞国这个人我还是比较了解的,他老实本分。”毛主席点点头,说:“那我们就想办法争取他起义吧!”随后让周恩来以老师的名义给郑洞国写了封信。
但非常可惜的是,当时长春城内早已一片混乱,周恩来写的那份信郑洞国也没有看到。不过即使郑洞国看到了,相信他也不会投降的,毕竟当时他对蒋介石是忠心耿耿的。随着时间的慢慢流逝,仗实在打不下去了,郑洞国的部下们便瞒着他和解放军接洽,郑洞国不得不率部投诚。
当郑洞国放下武器,沮丧地跟着部队出城的时候,迎面开来一辆吉普车,上面坐着萧劲光和萧华。萧华看见郑洞国,连忙让司机停下来,随后下车和郑洞国握手问好。萧华的举动令郑洞国感到十分意外,因为这个解放军高级将领对自己这个败军之将,并没有趾高气昂、盛气凌人,这也让郑洞国内心好受一点。
当天晚上,萧劲光和萧华请郑洞国吃饭,期间两人也是客客气气的。但郑洞国却因为投诚心情有些不好,只知道闷头喝酒,不肯说话。郑洞国还对萧劲光和萧华提出要求:“我投诚这件事,不要广播,不要登报,我也不会再参加公开的宴会……”
随后,郑洞国离开了长春,到哈尔滨思考人生。郑洞国这一批黄埔军校出身的国民党人,投身革命的初衷就是因为爱国,希望国家能够复兴,而他的痛苦也是从这里来的。郑洞国觉得国民党搞来搞去,非但没有救国,反而穷途末路,这是他想不通的。
在思想转变的过程中,还有一道坎是郑洞国怎么迈也迈不过去的,那就是他的“忠孝节义”思想。
1950年8月,郑洞国因身体不适需要到上海治病,途径北京的时候,萧劲光和萧华请他吃饭,希望他能参与到解放台湾的工作当中。郑洞国思考再三还是拒绝了,他想要看到两岸统一,但却不愿拿着武器和从前的长官、战友厮杀。
当周恩来知道郑洞国路过北京的时候,特意请做统战工作的李奇中作陪,邀请他到家中做客。这是郑洞国做梦也没有想到的事情,他和周恩来既有黄埔军校的师生情分,又有在东征期间的上下级关系。因此面对周恩来的邀请,郑洞国欣然答应。
郑洞国一见到周恩来,就愧疚地说:“周总理,几十年来我辜负了您的教诲,在长春解放前夕,您还亲自给我写信,虽然并没有收到这封信,但足以见您的宽广胸怀,我实在是辜负您的期望……”
周恩来见郑洞国还是一副心神不宁的模样,便转移了话题,询问他的身体和家庭情况。周恩来还问他:“不知道你接下来有什么打算?”郑洞国说:“学生别无所长,年纪也大了,我打算回乡去种地。”
一旁作陪的李奇中说:“好啊,你在老师面前还敢说自己老?”李奇中一句话将大家逗得哈哈大笑。周恩来则说:
“洞国啊,你现在还不到50岁,还有很多时间和精力为国家、为人民做贡献。现如今新中国刚刚成立,百废待兴,还有很多事都需要我们去做。你一定要养好身体,我随时欢迎你回来工作。”
周恩来的话犹如久旱的甘霖,令郑洞国热泪盈眶,十分感动。
1954年4月的一天,郑洞国突然收到一封金字请帖,他打开一看,原来是毛主席要邀请自己去中南海做客。郑洞国激动的一晚上没睡着觉,这也导致他第二天迟到了几分钟。
郑洞国一到,毛主席就开玩笑地说:“原来你就叫郑洞国啊,这个名字好,很响亮嘛!”郑洞国有些拘谨,不知道该说什么好。毛主席看出他的不自在,便问他:“你吸不吸烟?”
郑洞国点点头,说:“吸。”然后顺手从茶几上拿了一支香烟,刚想点着,没想到毛主席却十分敏捷地从口袋里掏出一盒火柴,起身替他点了香烟。毛主席如此亲切随和的风范,令原本十分紧张、拘束的郑洞国一下子轻松了不少。
席间,毛主席问郑洞国全家的生活情况,他都一一如实回答。毛主席听后亲切地说:“你的家庭生活都安排好了,接下来是不是应该出来为人民做点工作?你今年才51岁,还很年轻呢!”
郑洞国听了毛主席的话心里一震,他没想到日理万机的主席竟然记得自己的年纪,一时间感慨万千。接下来,毛主席和郑洞国越聊越随便,他的心病也彻底被毛主席和周恩来“治好”。
毛主席和周恩来的谆谆教诲,令郑洞国坚定信念,认真学习,努力改造世界观,走上了爱国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