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孔明如果能像司马懿那样能忍的话,三国格局将改变

“先胜而后战”这是孙子兵法里的思维精髓,也是古往今来的许多战争的底层指导思想,作为世人敬仰的“智慧化身”的孔明先生不可能不知道其中的道理。而这先胜而后战的指导思想,不光指军事上的谋略,更是指在综合国力和政治手段等综合因素上的准备,如果有压倒性优势则战。可是孔明先生当时不可能不清楚,单论国力和军事实力的话,蜀国都不如当时的魏国的实际情况。如果说第一次决定北伐是因为魏国新皇帝刚刚上位,魏国国内政局不太稳定可以借机攻占些战略要地的话,那么后续接二连三的北伐的决策就完全违背了“先胜而后战”的战略思想了。五次北伐的实际获得的战略价值也是乏善可陈的,那么孔明先生到底有没有在第一次失败第二次甚至第三次失败后做复盘来反思出兵北伐的决策是否有回旋的余地呢?

如果说孔明先生抛弃了“先胜而后战”的战略思想而出兵的话,那军事投机和军事赌博的意图就太明显了。不管是否要承先帝之志,国家间的军事行动肯定不是投机赌博能取得决定性效果的。而且蜀国当时的综合实力之薄弱也是不争的事实:人才匮乏(蜀中无大将,廖化当先锋);劳动力匮乏(发明木牛流马也是无奈之举吧);政治环境也缺乏稳定(五次北伐中,至少有两次是因为粮草供应不上退兵的,丞相名义上是管经济的,连打仗时的供应问题都无法保障)。类似的情况看看孔明先生的先辈是如何做的。汉朝刚建立之初,因为国家已经被连年的战争和混乱的政治格局折腾的破败不堪了,匈奴来犯,刘邦是血气之人去打却打输了,刘邦一死,吕后就忍下了匈奴的羞辱与其和议,吕后用自己的屈辱为国家换来了休养生息的机会。经过几辈的努力,汉武帝就依仗着强势的综合国力和多年精心准备的军事实力把匈奴打得屁滚尿流了。所以作为著名政治家的孔明先生为何不忍一忍,休养生息把综合国力和军事实力以及政治环境都调整到有“胜”的境界时再出兵与魏国战呢?


在蜀国的综合实力处处落于下风时,到底是什么原因使得诸葛丞相非要不断用兵?真实的原因肯定不是《出师表》中说,以报先帝之恩吧,在没有“胜”的势能支持下,穷兵黩武可只能把先帝打下来的基业慢慢掏空啊。与司马懿的忍耐和吕后的忍耐相比,孔明先生想亲手恢复汉室的理想显得有点着急而失了方寸了。当然这里会有更多更隐秘的原因使得丞相失去了耐心,丞相原本可以仿效汉时管理者或薪尝胆甚至变法图强积累“胜”势的:搭建人才培养和招募系统;为增强军事实力实施些新的法律;持续开发农业增加粮食产量;如果孔明先生能按住耐心仗着蜀地易守难功的特色,进行经济发展军事改革以及人才系统搭建的话,再配合先生发明的诸葛连弩等先进武器和与东吴的联合政治施压,那么在“胜势”积累到达后,再与魏国开战的话,三国局势的发展恐怕就不会那么迅速了。

丞相为何如此心急呢?是对后主没有信心吗?值得玩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