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为何1965年取消军衔制,1988年恢复后,为何不再设元帅大将

新中国军衔制的发展颇为曲折,最初在1955年实行过,但是在1965年又取消了,直到1988年才重新实行。

第一个阶段的十年共产生了超过1600名开国将军,而且还有两大绝无再版的军衔——元帅及大将,即便是1988年恢复了军衔制,这两大军衔也没有再出现过。

这里就有几个比较奇怪的地方,为什么1965年要取消军衔制、为什么1988年又恢复了?恢复后为什么不再设元帅及大将呢?

想搞明白这三个问题,那就要从军衔制的诞生开始说起。

新中国成立后,解放军成为了正规的国家武装力量,当时世界上大部分国家正规军都有军衔,如果我们没有,在交流时会出现一些尴尬的局面。

比如外交讲究对等原则,如果与我们来往的国家有佩戴将星的人,那我们该让谁去交流就是一个要仔细思考的事;

还比如抗美援朝时期中朝军队协同作战,但朝鲜人民军有军衔,志愿军却没有,那第一线作战时遇到突发情况,两国士兵都不知道该听谁的,给指挥系统带来了很大的不便。

所以,为加强军队的正规化、现代化,实行军衔制的问题很快被提上议程。

当时我们的外交政策是“一边倒”,即完全站在社会主义阵营这一边,军衔制的很多细节也都参考了苏联。

像最开始我国也设立了“大元帅”,为表彰二战时期统帅红军击败纳粹德国的功劳,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授予了斯大林大元帅军衔。

所以引导中国人民军队走向胜利的毛主席在很多人看来也该被授予大元帅军衔,当时连大元帅军服、肩章都做好了,可毛主席拒绝了。

他说:评衔是一项大工作,也是一件很难搞的工作,我这个大元帅就不要了。更何况让我穿一身大元帅的衣服,我自己也不舒服,到群众中讲话也不方便嘛。所以后来实授的最高军衔就是元帅,紧接着是大将。

不过有句话叫“任何事情都是有两面性的”,政策也是如此,军衔制实施了一段时间后,陆陆续续暴露出一些问题,最终毛主席决定“搞掉这块牌牌”。

主要问题在以下三个:首先是中苏关系的变化,这是大背景。当年参照了苏联实行军衔制,是为了融入社会主义大家庭,让彼此感情更加深厚。

但“联合舰队”、“长波电台”这两大事件让两国变得微妙,进入60年代后彼此都有公开批评对方的时候,这样的背景下,我们就没必要表现得那么亲密。

苏联想要染指我们的主权,那我们必然要尽可能地摆脱苏联的影子,参照了苏联的军衔制就显得较为碍眼。

然后就是军衔条例中有些不完善的地方。1955年评定主要是按照当时的情况,但对后续的晋级等方面没有一个明确的规划,所以时间久了就出现“许多军官由于职务提升得很快,原先评定的军衔和现在担任的职务不相适应”的现象。

而且军衔系统与其他体系之间也有些复杂,每个军官都有军衔、职务、级别,这三者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

要调整职务,基本上就要调整级别和军衔,还得考虑调整之后各方面是否合适等等,所以处理起来比较麻烦。

再者军衔制导致不同军官的待遇相差过多,不少将领也表示不想有军衔。1958年的军委扩大会议上,彭老总就说自己很不喜欢肩上的两块牌牌,与会人员有很多也出声建议取消军衔制。

而且毛主席后来越来越感觉军队高级干部的工资过高,和一般的干部及群众相差过大了,这有违革命的初衷,所以在1964年时,主席就做出了军队高级干部减薪的指示。

这年8月贺老总和罗瑞卿向毛主席汇报工作时,也专门商讨了此事,贺老总还提了句“是不是军衔也给取消算了?”毛主席马上回答:取消,搞掉那块牌牌!我早就想要搞掉这块牌牌了!

于是,取消军衔的相关事宜很快推动下去,11月中央军委办公会议同意军衔薪金改革小组提出的《关于取消军衔制度的意见》。里面有这样一段内容:

我军的军衔制度是照搬苏联和其他国家的,过去没这种制度也一样打仗。事实证明,这种制度并不适合我军。军衔取消后,外事活动可用职务名称。

如果取消了军衔制度,那解放军该如何着装呢?当时有关部门提出了几套方案,军委看后比较认可红领章、红五星,这是我军的老传统了。毛主席看后也特别喜欢,他说:我赞同恢复到老红军的样子,只要一颗红星、一面红旗,其他的统统不要!

于是,1965年正式取消军衔制度后,陆、海、空三军及公安部队都佩戴全红五角星、全红领章,官兵一律佩戴解放帽。

这个时候想要区分干部和战士,主要看军服上衣兜的数量,干部衣服上是4个兜,战士则是两个,如果从远处看很难分别,从某种程度上还是体现了官兵平等的原则。

不过就像前面说的,任何政策都有两面性,没有军衔区分的话,到了实际作战中还是会造成不便,比如1979年的对越自卫反击战,参战部队是从各军区抽调而来,大家互相并不熟悉,指挥系统就无可避免地出现混乱。

据一位参战人员的回忆录,某次在公路上几支不同部队挤在了一起,谁也不愿让其他人先过,导致行军速度极慢、秩序也非常混乱,这时一名师长就爬到了一辆坦克上,大声喊自己是师长,让卡车靠左,坦克靠右,战士从中间走。

但他佩戴的红领章、红帽徽与其他人都一样,没有人相信他的话,依然还是挤成一团,费了很多时间各部才得以通过。这是在行军还算好,如果遇到敌人偷袭呢?没有一个军衔高的出来指挥,大家还是会各自作战,后果不堪设想。

所以在1979年9月,总政治部就提交了《恢复军衔制度的初步方案》。

此时还是有很多人对恢复军衔持不同意见,但随着我国与世界各国的交流越多,没有军衔的弊端就展现出来了。

1979年邓公访美,次年总后勤部副部长胥光义也率领代表团赴美考察,胥光义1955年被授予了少将,但取消军衔制后美国不知道该怎么给予对等待遇。

为了拉拢中国,美方给了胥光义上将的接待规格,派出一名上将陪同,出行汽车、下榻酒店也都按上将标准来。这实际上就是不对等的,如果美方不是为了对抗苏联,那胥光义他们或许就会遭到刁难。

类似的情况还有开国少将贾若瑜,他随萧克去访问伊朗时,伊朗方面仿佛询问萧克的军衔和等级,我方人员不知道该如何作答,后来去访问巴基斯坦也是一样的情况。

这就让中央意识到军衔也是影响合作交往的一个重大因素,所以邓公逐步开始推动恢复军衔制。1980年邓公就在军委常委扩大会议上提出:“军队还是需要搞军衔制的!”只是我军当时人员庞大,这件事还需慢慢来,直到1988年才正式恢复。

那为什么没有再设元帅和大将呢?这个问题邓公曾说过一句话:在和平时期,军衔设到上将为止,不再设大将和元帅军衔。

注意哦,这里有个前提,那就是“和平时期”,开国时的元帅、大将,是因为从战争年代走过来的,他们都有很深的资历、很大的功劳、很高的才能,元帅和大将是整体贡献的最高奖励,到了和平年代,基本上就没人能扛得起这么高的军衔了。

这点美国也有类似的例子,美国现役军人最高军衔是四星上将,但四星上将之上还有特级上将、五星上将。特级上将有其国父华盛顿、打赢马尼拉湾战役杜威和“铁锤将军”潘兴

五星上将则都是在二战立下赫赫战功的人,美国国会规定五星上将仅战时授予,且必须担任盟军战区指挥官并终生不退役。

取消元帅、大将军衔,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可以体现那些功勋卓著的先辈贡献有多大,后人基本上难以达到那个高度。

纵观我国军衔制度的改变,其实都是最符合当时实际情况的,毕竟时代一直在变化,政策也应随之而改变,这样才不会被淘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