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7年,蒋经国宣布开放大陆探亲,背后的目的令人深思

1949年,国民党全面败退台湾。从此两岸进入对峙局面,一晃眼就是30年。

和平与统一,是两岸人民的共同心愿。在两岸交往隔绝的情况下,机会却是那么渺茫。

直到1979年元旦,《告台湾同胞书》的横空出世给和平带来了希望。

邓小平敏锐地捕捉到这个契机,委托廖承志给“老弟”蒋经国致去了一封公开信,蒋经国也嗅到了其中的机遇。

蒋经国

1987年,台湾宣布开放大陆探亲。两岸民间交流迅速升温,然而温情脉脉的背后,却藏着蒋经国的一个如意算盘。

蒋经国为什么要开放探亲呢?这么做对他和国民党有什么好处?

同窗生涯

邓小平与蒋经国曾是同学,一起就读于莫斯科中山大学。邓小平还是蒋经国所在小组的组长。

自从蒋经国担任国民党领导人后,两人就没再见过面。

然而冥冥之中,两人还要再次相遇。

1973年,邓小平回到中央,周恩来把大部分对外事务都交给了他。

台湾问题首当其冲,邓小平立刻宣布“优先考虑用和平方式统一”。

和平曙光

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发表《告台湾同胞书》,两岸和平的曙光已经到来。

邓小平授意廖承志发表一封公开信,致电蒋经国,提议国共第三次合作。

然而这封公开信却石沉大海。原来,蒋经国在1978年接受《纽约时报》采访时,就发布了他的所谓“三不政策”,宣称“与中国共产党接触(谈判),就是自杀行为,我们没那么愚蠢。”

他虽然谢绝了廖承志的来访,但是却嗅到了未来的机遇。

台湾以一隅之地,怎么可能永远拥有超然的地位呢?

蒋经国细思:北京现在热切鼓励两岸交流,对台湾必定利大于弊。如果旅行、贸易审慎发展,必可提升台湾在全中国的形象与影响力。

“中间人”李光耀

1979年,邓小平复出,蒋经国认为两岸谈判的时机已然成熟。然而谁来充当“中间人”呢?

蒋经国曾说“李光耀对两岸议题的了解,比任何人都深入”,李光耀与蒋经国、邓小平都意气相投,自然成为了不二人选。

1980年,李光耀第二次到访大陆,邓小平透过他,对“我在莫斯科的同学”蒋经国致以问候。

蒋经国也予以积极回应,他认为:邓小平推动经济改革和务实外交,中国大陆将日渐茁壮强大。

如果台湾与大陆一旦结合,那“中国的未来,必定会有伟大的前途”。

1984年12月19日,《中英联合声明》发布,这一振奋人心的消息也给双方关系注入了一阵强心剂。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1986年李光耀到访台湾,蒋经国明确告诉李光耀,台湾的政治体制改革已经在路上。

开放探亲

次年,台湾开放党禁、报禁之后,宣布全面开放岛内民众赴大陆旅行探亲。

然而开放探亲,真的只是为了两岸交流吗?蒋经国当然不是政治素人,他有他的小算盘在。

美欧在东欧上演的“东欧剧变”,蒋经国也想对大陆如法炮制,来一出“颜色革命”。

然而次年,蒋经国就撒手人寰。

邓小平听到蒋经国去世的消息,不禁感慨道“如果经国还在,中国的统一就不会像现在这样困难和复杂。国民党和共产党过去有过2次合作的经验。我不相信国共之间不会有第3次的合作。可惜,经国死得太早了”。

2013年,李光耀在新书《李光耀观天下》谈及他对两岸关系的看法。李光耀说,“台湾与大陆的重新统一是时间的问题,这是任何国家无法阻挡的。”

蒋经国虽然没有实现他演变大陆的目的,然而他开放台湾民众探亲,对两岸和平统一是有功的,功过自有后人评说。每种温情脉脉的背后,实则都有着复杂的考量,这也是历史的深刻性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