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死要面子导致大明朝骤然灭亡

崇祯十七年(1644年)三月十八日,李自成率领农民起义军攻陷北京。崇祯皇帝无路可逃,最后在紫禁城后的煤山上上吊自杀,屹立了两百多年的明王朝灭亡了。

其实对崇祯帝来说,当时还有一个办法尚有一线机会,那就是放弃危在旦夕的北京,迁都至南京建立临时政权。这一办法或许尚可保住江南的半壁江山,明朝也或许不会这么快就灭亡。崇祯却迟迟没有南迁,放弃了一条生路不说,还亲手断送了大明江山,自己也走投无路。

那么,崇祯皇帝为什么迟迟不肯南迁?他是真的不想南迁吗?

这一迁都的建议是在德正殿进行的一次私下的召见时,由江西籍官员、翰林学士李明睿首次提出的。

当崇祯问到今后的策略时李明睿的回答相当坦率,甚至在提到北方失利时也无所顾忌。他说,义军已经逼临京城,朝廷正值“危急存之秋”,唯一明智的选择,就是迁都南京。

然而,崇帝对此却踌躇不已:面对外患,如果弃地守京,就会落下丢失国土的千古罪名;面对内忧,坐以待毙,又会蒙受失政于寇的奇耻大辱。

这个两难的选择使他犹豫不决,他一心想做名垂青史的圣君,根本不能承受这种失地失国的罪名。

于是他将这一问题拿给大臣商议,想让大臣们正式提出南迁的请求,然后他再顺水推舟作个表态,免得承担历史责任。

可是,崇祯身边的大臣个个老奸巨猾,没有一人站出来表态!由于没有能从他们口中得到自己想要得到的答案,崇祯最后只好决定“早朝廷议公而决之”。朝堂上众朝臣展开了唇枪舌剑的激烈争论,结果相持不下,最终不欢而散。

崇祯帝自己又不愿意承担丢弃宗庙社稷的大罪,于是这个策略便被搁置一边了。

那些主张绝不弃国土的臣子们,真的是心口如一以死报国的忠臣吗?答案是:不全是!他们中多数认为假如自己表态不弃国土,日后就逃脱了丢失国土的罪名。而不公开反对“弃地守京”,则是遵照崇祯皇帝的心思,他们想着即使有朝一日秋后算账,这个刚愎自用又心胸狭隘的皇上,为了开脱自己的罪责一定会找一个丢失国土的替罪羊,他们自己也可以明哲保身。

有这样一帮满脑子为个人打算的庸臣,再加上个优柔寡断,只图虚名的皇上,国家怎么可能不亡?

三月初,李自成势如破竹,攻克了宁武,明军一败涂地,京城已经岌岌可危。

崇祯又连夜召来大臣商议对策,有人提议皇上应该守京师,让太子下江南,崇祯顿时勃然大怒:“朕经营天下十几年尚不能济,孩子家做得了什么大事?”

其实大家都明白,皇帝自己本想南逃,却硬要众大臣说出来,死要面子。可笑的是,居然还是没能说出个所以然来,到了最后,也只是下了个“入京勤王”的圣旨,等待各路大军来京护驾。

但是,勤王的军队没到,告急奏折却像雪片一样飞来,这时李明睿又来紧急求见,力劝崇祯南迁。

崇祯再次召集大臣,希望大家奏请他南迁,可是这一次他又失望了,大臣们全都默然不语,都不肯开口,僵持之际,前方信使来急报“保定失陷了”。

这一下,崇祯皇帝不禁呆坐在那里,一句话也说不出来,两行泪水已然流下——南下的道路被从中切断了,南迁之议已经成为泡影。

最终,李自成于公元1644年三月十八日率领农民起义军攻入北京,崇祯皇帝无路可逃,自缢身亡,维系了两百多年的明王朝灭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