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起为什么忽然离开楚国,跑去打魏国?楚国又是如何亡羊补牢的

大家好,我是读者。关注我,带你走进一个不一样的文化历史世界。

周赧王三十八年(前277年),白起攻克楚国巫郡、黔中郡。接下来会发生什么呢?我们的合理推测会是:白起继续在楚国扩大战果,一路咬着楚顷襄王不放,不给楚顷襄王任何喘息之机,这样一来,也许就会像乐毅伐齐那样,三下五除二就把楚国全境收归己有了。

但是,事情竟然并没有朝着这个方向发展。

第二年,也就是周赧王三十九年(前276年),《资治通鉴》一共记载了以下这3件事:

(1)白起伐魏,夺取两城。

(2)楚顷襄王在楚国东部收拾余部,汇集了一支十几万人规模的军队,向西发动反击,夺回了江南十五邑。

(3)新上任的魏安厘王封弟弟魏无忌信陵君。“战国四公子”当中的第三位就这样登上历史舞台了。

那么问题来了:白起为什么忽然离开楚国,跑去打魏国呢?

按说魏国正值政权交替,秦国趁乱出兵也算合理,但在楚国这边,前年吞下了一个南郡,去年吞下了一个黔中郡,接连这两口吞得实在太大,要么先好好消化一下,要么就趁势扩大战果,怎么都不该节外生枝去打魏国啊,结果给了楚国喘息之机,被楚国反咬一口。

白起当然不傻,为什么会让事情这样发展呢?

白起确实有他的道理。我们先看楚顷襄王这条线。

郢都失陷之后,楚顷襄王一路向着东北方向狂奔,在城阳短暂落脚,随即安顿在陈城。

陈城的位置,大约在今天的河南省周口市淮阳区,已经属于黄河流域了。当时的陈城交通便利,水路和陆路都很通达,是一个富庶的地方。楚顷襄王既然迁都到了陈城,按照楚国的规矩,陈城从此就被称为陈郢了。

战国策》有记载说,当楚顷襄王落脚在城阳,马上就到陈城的时候,狼狈不堪之下,不禁想起了一个叫庄辛的人。当初庄辛批评楚顷襄王骄奢淫逸,说再这样下去的话,楚国就离亡国不远了。庄辛说完这番话就去了赵国,采取隔岸观火的明哲态度,结果仅仅5个月之后,白起就到楚国摧枯拉朽来了。

楚顷襄王念及5个月前的这段往事,赶紧派人请庄辛回来,求他老人家出主意。

庄辛的第一句话就是:“我听说过这样一句谚语:‘见兔而顾犬,未为晚也;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我们今天还在常用的成语“亡羊补牢”就是这么来的。前半句“见兔而顾犬”,寓意和“亡羊而补牢”是一样的,说的是看见兔子出现了才去召唤猎狗,虽然有点晚,但总比不做的好。

庄辛还发了一段很长的议论,阐释居安思危的道理,说得楚顷襄王变颜变色,浑身颤抖,于是封庄辛为阳陵君,随后就抖擞精神,收复了淮北失地。

那么问题来了:楚顷襄王从做出反省到派人去赵国迎回庄辛老先生,使者这一去,庄辛这一来,回来之后就算马上教得楚顷襄王洗心革面,亡羊补牢,但收拾残局,整顿军队,总是花时间的,白起真能给他们这么多时间吗?

这就能够看出楚国的版图优势了:地盘够大,有条件拉开战略纵深,以空间换时间。

陈城不但远离刚刚被白起攻陷的旧都鄢郢,而且紧邻韩、魏。秦军要想出兵陈城,只有两条路线可选:要么向韩、魏借道,只要韩、魏一翻脸,截断奉军后路,秦军也就有去无回了;要么穿越一片叫作随水西岸的山林溪谷地带,那边既难走,也没得吃。事实上,仅仅在3年之后,当秦国谋划着一举灭楚的时候,楚国使者黄歇正是拿这个理由劝退了秦昭襄王的。

楚顷襄王痛定思痛,马上拿出亡羊补牢的劲头组织抵抗,也确实取得了不错的战果,只不过战果到底有哪些,有多大,不同史料的记载并不一致。

刚刚《战国策》说的是收复了淮北失地,《资治通鉴》却说的是收复江南十五邑。《资治通鉴》的说法是从《史记》来的。“江南”这个概念虽然在不同时代有不同的涵义,但终归是指长江以南,和“淮北”所指的淮水以北差了好远。

华阳国志》还有记载说,沦陷区的楚人不服奉国统治,暗中联络楚顷襄王,等秦军主力撤走之后,汇集10万大军驱逐秦国守军,恢复故土,不但迎顷襄王回到鄢郢故都,还把巫郡和黔中郡一举光复。

《华阳国志》因为有楚人立场,很可能夸大其词,给楚人脸上贴金了,鄢郢旧都即便真的收复过,肯定也没能保有多久。不过,综合各种史料来看,楚顷襄王确实小小地振作了一下,或多或少收复了一些失地,但迁都陈城这件事无论如何都标志着楚国的没落,小日子从此一天不如一天了。

陈城位于颍水中游,后来到了楚考烈王时代,国都沿着颍水又迁到了东南方向的寿春,今天的安徽省淮南市寿县,总之楚国每退一步,就意味着秦国又进了一步。

从秦国的战术上看,很可能正是因为楚顷襄王迁都陈城,秦军必须向韩、魏借道才方便谋划伐楚的下一步安排,所以不妨放过楚国,先把韩、魏打服。对于魏国新君魏安厘王来说,秦国这一手不啻于给自己一个下马威。

魏安厘王新君即位,初掌大权,大概很有几分“方今天下舍我其谁”的气概,至少总不能王位还没坐热就向秦国认怂吧?硬碰硬的结果,就是丢了两座城邑。但这还不算完,转过年来,周赧王四十年(前275年),穰侯魏冉亲自出手,一年之内两度伐魏。

《资治通鉴》的记载是:魏冉首度伐魏的时候,韩国派暴鸢援魏,结果魏冉大败暴鸢,斩首4万,暴鸢逃进开封,魏国割让8座城邑向秦国求和,但换来的是魏冉的二度伐魏,击败魏军主帅芒卯,攻入北宅(也叫宅阳,位置大约在今天的河南荥阳),魏国又割让了温县(今河南省焦作市温县西南),这才换来停战。

需要特别说明一下的是,暴鸢败走的那个开封,并不是今天的开封,而是魏国的开封县,当时叫作启封。今天的开封,在当时叫大梁,是魏国国都。今天我们还能看到当时魏国启封出品的兵刃,铭文里写的就是“启封”,还有睡虎地出土的秦简编年记》也记载有秦昭襄王“三十二年攻启封”。

当时的启封县在今天的开封市西南朱仙镇古城村附近,故城遗址还在。看得出启封城的面积虽然不大,不足1平方公里,但城墙又高又宽,拱卫着北边仅仅20多公里外的魏都大梁。

《开封府志》有记载说,启封城是春秋初年郑庄公修建的,名称的涵义是“启拓封疆”,相当于“开疆拓土”。进入汉朝以后,汉景帝名叫刘启,于是出于避讳的考虑,“启封”的“启”就改成了同义词“开”,启封就变成了开封,很可能连带着“启拓”这个词也变成了“开拓”。

到了唐朝,开封县衙从开封城搬到了邻近的汴州城,也就是原先的大梁。五代年间,后梁就直接把汴州改称开封了,而原先的开封城逐渐毁弃。我们今天的开封市,名字就是从这座小城来的。

那么问题来了:魏安厘王刚刚即位就遇上了白起和魏冉的连番暴击,又输里子又输面子,要不要从此改变立场,安心给秦国当小弟呢?

魏安厘王何去何从,我们下一讲再谈。

欢迎关注,点赞,评论,转发!下期再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