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武帝司马炎:从明君圣主到荒淫无道,看明白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曹魏青龙四年,公元236年。

这一年,三国风云人物司马懿听闻自己有了一个孙子,甚是欢喜。

(司马懿)

这个孩子名字呢,叫做司马炎。诞生于人世间之后,便常常跟随在祖父司马懿、伯父司马师、父亲司马昭的身边,由于这些亲人都是在曹魏王朝的朝野之上架空过皇帝的人物,换句话说也就是专过权,所以不免司马炎也积累了一些政治方面的才华经验。

帝(司马懿)内忌而外宽,猜忌多权变。魏武察帝有雄豪志,闻有狼顾相。

——《晋书·帝纪第一》

公元255年,曹魏权臣司马师病逝,他的弟弟司马昭承袭司马师的位子,继续干起了专权的事业。

司马昭一共有两个儿子,除了上文提到的长子司马炎之外,还有一人更得司马昭喜爱,他就是儒雅之士司马攸

按照中国古代封建王朝的嫡长子继承制度,司马炎来接父亲的位子本是铁板钉钉,然而司马昭却想要立司马攸为世子,也就是继承爵位的人。

听说这个消息之后,大臣们就不干了,对着司马昭一顿教育,总体来说就是——废长立幼有违祖制,古往今来这样引发的事端还少吗,你要是敢违背老祖宗留下来的规矩,那我们肯定不干。

司马昭见群臣反应如此强烈也只好作罢。

公元265年八月,司马昭因为中风不治而驾鹤西去,长子司马炎继位。是年十二月,他像当年曹丕逼迫汉献帝一样,迫使魏元帝曹奂禅位。

司马炎自立为皇帝,也就是历史上的晋武帝。定国号为晋,史称西晋王朝,国都洛阳

司马炎,开启了属于他的帝王时代。

天序不可以无统,人神不可以旷主。炎虔奉皇运。寅畏天威,敬简元辰,升坛受禅,告类上帝,永答众望。

———《晋书·帝纪第三》

当上皇帝的司马炎,并没有被高大上的权力所迷惑。因为很显然,这个时候放纵起来无异于是自取灭亡。

西晋,一个新生的帝国,有着无数的问题等待解决。内忧外患无处不在。

从朝内来看,司马炎开国称帝,皇帝很高兴、晋朝亲贵们很高兴、晋朝军队也很高兴,但是却有人不高兴。而这群人就是能够决定国家生死存亡的重要存在——百姓。

历史上的开国皇帝,没有一个人的手是干净的。

秦始皇扫清六合席卷八荒、元世祖麾下的蒙古骑兵挥刀疆场、明太祖血战各路诸侯……

元末—鄱阳湖之战

他们两脚踩着无数的尸体,双手沾染着无尽的鲜血,才走上了至高无上的皇帝大位。

司马炎亦是如此,他所开创的大晋朝,是建立在对先前曹魏皇室的无情杀戮之上的。说白了,百姓们认为司马炎不过是个靠篡位得来的无耻之徒,还杀了这么多的人,今后我们老百姓又能有几天好日子可以过?

而且,不光是西晋内部,朝外大地,还有已经灭亡的蜀汉当地人臣和仍然割据一方的东吴王朝仍然视晋朝为心腹大患和死敌。

西晋建国时局势

面对种种困难,司马炎并没有被吓倒。

秉持着“攘外必先安内”的正确决策———他首先善待业已灭国的魏蜀二朝君主,魏帝曹奂被封为陈留王,保持天子礼仪且不必称臣,蜀帝刘禅被封为安乐公同时解除对蜀汉皇室的禁锢。百姓们见晋朝政府能够给当年的主子,也就是魏蜀二帝如此尊贵的地位,对晋朝的抵触情绪逐渐发生转变;加之司马炎提倡节俭、裁剪冗官冗员、减轻刑罚、发展经济,西晋的社会状况迅速变化。

这些举措,使得晋朝迅速收得了民心,国力也随之强大起来。

而同时期的东吴王朝,西晋帝国唯一的心腹大患,却是异常不堪。

吴国君主孙皓是一只不折不扣的恶狼。他残暴成性、倒行逆施、贪欲美色、盘剥百姓,如此罪行,乃是千古未得一见。

而孙皓治下的吴国,更是民不聊生。甚至可以说是草木不敌三秋,苍生转瞬即亡,堂堂江南大地,毫无祥和之气。东吴南北,无不战火连天、民怨沸腾。

又激水入宫,宫人有不合意者,辄杀流之。或剥人之面,或凿人之眼。岑冒险谀贵幸,致位九列,好兴功役,众所患若。是以上下离心,莫为皓尽力。

———《三国志·吴志·孙皓》

吴国末代皇帝 孙皓

面对如此境况,西晋的统一已经是大势所趋,但司马炎并没有为此冲昏了头脑。

他深知东吴虽然腐朽,但是其力量仍然不可小觑,必须采取最稳妥的方式,不给东吴以丝毫翻身的机会,才能一击而定天下。

对东吴的灭国部署,司马炎派将领在吴晋边境屯兵,安抚吴国百姓,对于东吴往来的投降军民任由其选择去路,从不强迫吴国人做事。

这种攻心战术,使得晋朝渐渐取得了吴国百姓的认可。

实际上,东吴也同样实行过这种政策,但是可惜大厦倾颓并非一日之功,东吴王朝已经腐败到了骨子里。吴主孙皓除了虐待民众就只会享乐自娱,越来越多的东吴民众扛起了反抗吴国的大旗,战争一触即发!

西晋咸宁五年,公元279年冬天,经过了数十年的准备,司马炎终于下达灭吴的命令,西晋六路大军二十余万王者之师浩浩荡荡地向东吴进发,直捣吴都重城建业

纵观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东吴,这个曾经风光无限的江南帝国,走到了它王朝的终点,同时也是自东汉黄巾起义以来长达96年乱世纷争局面的终结。自此,中华大地又一次实现了统一,中国历史翻开新的一页。

国家统一之后,内忧外患皆已消除,司马炎开始着手发展经济,在灭吴之后仅仅三年,西晋人口就增加了一百三十万户有余,王朝的农业、手工业、商业得以迅速地发展,百姓安居乐业,国库充盈,史称“太康之治”。

 帝宇量弘厚,造次必于仁恕;容纳谠正,未尝失色于人;明达善谋,能断大事,故得抚宁万国,绥静四方。

——————《晋书·帝纪第三》

在西晋盛世昙花一现之后,紧接着的却是极速的下坡路。

俗话说得好,善始善终。可是古往今来能做到善始善终的人能有几个?更多的是只能善始,而不能善终。

荡荡上帝,下民之辟。疾威上帝,其命多辟。天生烝民,其命匪谌。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诗经·大雅·荡》

(司马炎)

司马炎也不例外。在有了一番作为之后,靠着天下承平,他开始享受起来。

他以表达孝心的名义,花重金修建祖庙;除此之外,司马炎竟然为了自己选美禁止天下老百姓嫁娶,举国上下所有女子都要参加选美,甚至还接受了吴主孙皓的数千美人。

“有蔽匿者以不敬论;采择未毕,权禁断天下嫁娶” ———司马炎

古人云:“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而司马炎却根本没有把东吴贪欲酒色败亡的教训放在心上。

他肆无忌惮地收集天下美女,竟然达到了一万人之多,这个数量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很难有皇帝能和司马炎一样如此贪恋美色。

而且由于宫女太多,以至于有些被选中的女子直到去世也没见上皇帝一面。于是,司马炎就每天坐着羊拉的车在皇宫中四处游荡,羊车停在谁哪里,他就宠幸哪几个妃子,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羊车巡幸”。

不仅如此,司马炎一改当年的躬行节俭之风,大搞奢华。

皇帝带头搞,大臣们学起来可就没那么谨慎了。在很短的时间内,整个洛阳都城都以夸富为主流,把蜡烛当柴火烧、将糖水用来洗锅……如此行为,数不胜数,西晋的社会风气迅速败坏!而司马炎,也因为纵欲过度,身体一日不如一日。

这个时候,司马炎开始意识到应当选一位皇位继承人了。而这,也是司马炎莫大的败笔。

他选择了痴傻的儿子司马衷当皇帝,究其原因,竟然是因为司马衷有个聪慧的儿子,司马炎从孙子的身上看到了王朝未来的希望,决定通过司马衷,让皇孙继承皇位。

可是,司马炎忽略了司马衷这个重要因素,他迟钝无能,除了吃喝玩乐造,别的啥也不会,甚至还留下了“何不食肉糜”的荒谬言论,西晋在他的手上又加速了灭亡的步伐。

西晋第二位皇帝 司马衷

除了这一点,司马炎还有一个举动直接对中国未来数百年的黑暗战乱纷争埋下了隐患。

众所周知,西晋是由于胡人变乱与少数民族内迁,被匈奴人刘渊所灭亡,但是导致西晋衰落最重要的一个因素却是西晋朝廷内部的八王之乱

八王之乱说白了就是一群姓“司马”的为了皇位所进行的血腥斗争,这场争乱影响范围极大,且时长十六年之久,使得大量无辜百姓家破人亡,西晋王朝的国力受到了空前的打压。

八王之乱

而一切的一切,最终来源是晋武帝司马炎大肆分封同姓诸侯王,并且赐予他们足够的武装力量,伴随着时间的向后推移,变乱的危害性也越发变大。

且由于八王之乱和其造成的不可挽回的灾难,使得原本就不忍受汉人压迫的胡人更加忍无可忍,这场变乱给了胡人们获得了可乘之机,中国历史上长达一百三十余年的黑暗的大分裂时代逐渐拉开序幕。

在那个动乱的年代,中国人民遭受到了史无前例的深重苦难,一个接着一个的暴君,一次又一次的暴政, 刀光剑影,战争无期,苍生如处水火,仕子痛断肝肠。

这一切的发生,不全是司马炎的责任,我们也没有资格将所有的功过都放在一个人身上,这样做有失公平。

但是这绝对是和他脱不开关系的。中国数百年的分裂与动乱,人民遭受到的无尽的苦难,司马炎都要担一部分责任。

知子者贤父,知臣者明君;子不肖则家亡,臣不忠则国乱;国乱不可以安也,家亡不可以全也。

——————《晋书·帝纪第三》

终于,西晋的第一位皇帝司马炎,走到了人生的终点。

太熙元年,公元290年,司马炎病逝。葬于峻阳陵,庙号世祖,享年55岁。

曾经,由于学业所需我背诵过《孟子》中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其中有一句传世名言这样说道“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这个道理古往今来从来不会落后。

西晋王朝如此,司马炎亦是如此。

当年司马炎继位,内有人民躁动,外有东吴南据,内忧外患抨击着新兴的晋王朝。那时候的司马炎,力行节俭、勤政、有谋略有胆识、关爱民众,妥妥的明君气象。

可是后来,司马炎被“太康之治”的盛世面纱蒙住了双眼,开始以此放纵起来,贪杯好色、铺张浪费、不见胆识,又是一个昏君无疑,最终草草离世。

晋武帝司马炎

为什么司马炎的一生会有如此大的转折?

我想,这也还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司马炎带领西晋,在内忧外患中走向太平盛世,又因为盛世太平逐渐放飞自我,使得司马炎的一生走得匆忙,西晋王朝也在安宁祥和中堕落,最终被胡人一举击破,五十多年就灭了国,一代王朝就这么不堪一击地成为历史长河中的一粒尘埃了。

至于晋武独以天性矫而行之,可谓不世之贤君。

——————《资治通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