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龙在渊,嗟叹世间数百载,望不穿狼烟烽火,怜悯不尽皆苦众生;
飞龙在天,则如当空烈阳,光照东方,百年疮痍殆尽,巍巍王朝而立。
朱元璋,蛰伏于田野间时,如潜龙在渊,历尽人世困苦,而人命岂能天注定,他从一介布衣,生于战乱荒年,一朝黄袍加身,终成一代传奇。
朱元璋
布衣天子的出生
历史长河波澜壮阔,有人天潢贵胄,开疆拓土建立伟大功业;有人出身底层,戎马一生成为开国帝王。
细数历代开国皇帝,朱元璋的出身最为卑微,但他所建立的大明王朝却最具血性,铁骨铮铮。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从出生到衮冕加身,布衣天子一路走来,虎啸龙吟,流光迸射。
元文宗天历元年,朱元璋出生在一个家徒四壁的农民家庭,家中孩子众多,朱元璋排行老八,故有别名朱重八。家境举目荒凉,而人多难饱口腹,朱元璋生活在这种贫寒之境,自然也无法接受良好教育,走一条仕途之路。
至正元年,饥贫交困的农民们最怕天降大害,然而祈愿化作一场空,朱元璋那生计困难的家庭,又接连遭遇了旱灾、蝗灾和瘟疫。
天灾人祸当前,尸横遍野,朱元璋一家也未能幸免其难,几经波折,家中人口竟然渐渐凋零,只剩下他与二哥。
与亲人阴阳两隔本就痛楚万分,加之家境贫困,连一块坟地,一口棺材都难以承担,眼见着至亲遗体就要弃尸荒野,承蒙邻居可怜,赠予他一块墓地,才得以安葬亲人,不成为乱世孤魂。
苦难并未因生离死别而终止,为了活下去,朱元璋只得与二哥侄儿分开,离开家乡,艰难逃生。
元朝末年,政治生态腐败昏庸,人民生活困苦不堪,汉人处境更是举步维艰,走投无路的朱元璋遁入空门,在皇觉寺出家做了小和尚,每日在寺中负责扫地上香等日常杂事,在流离失所的逃荒路途中,有一方安身之处。
然而好景不长,饥荒很快蔓延到此处,皇觉寺得不到施舍,清淡斋饭尚且无法满足,主持无力给予寺中僧人庇护,只好打发他们出离寺庙,云游化缘。年仅17岁的朱元璋,如同浮萍,漂泊不定,饱受人世疾苦。
乱世投军
元朝后期,统治愈加残暴,广大汉族人民生活困苦,民不聊生,两民族间矛盾加剧,冲突频发,加上连年天灾,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在重重压迫之下,走投无路的劳苦大众,揭竿起义,全国各地,义军并起。
至正十一年,韩山童等人在颍州组织队伍,号称“红巾军”,并自封为明王,此后,在起义先锋的号召鼓动之下,各地义军纷纷响应。徐寿辉起于蕲州,赵均用起于徐州,次年,郭子兴联合孙德崖等人起义发兵,创建了白莲教,元王朝的统治岌岌可危。
义军纷涌而起,各个军事力量致力于争夺权力扩大军队,郭子兴率领大军攻下濠州,士气破竹。他自称为元帅,治下奖罚分明,得到众多起义之士的拥护,队伍逐渐扩大,大有星星之火,足以燎原之势。
就在这时,朱元璋的儿时伙伴汤和的来信,改变了他漂泊不定的际遇。汤和邀请朱元璋加入郭子兴的起义大军,共谋大业。朱元璋虽年龄不大,但尝遍人生疾苦,对百姓的艰难处境痛惜不已,心中也有匡扶正义,除暴安良的志气,于是,朱元璋义不容辞地投奔了郭子兴,在25岁那年,开启了自己的征战生涯。
骁勇作战展宏图
朱元璋参军之后,他的军事才华得到了淋漓尽致的施展。在长期的战斗中,他作战勇猛,身先士卒,而且在起义军队伍中,他灵活变通,略懂文墨,称得上是勇猛智慧,在军中颇具佳名。
郭子兴素来爱才惜才,他重用朱元璋,将其视为自己的心腹知己,并将自己的养女马氏赐给他为妻。还赐他新名,改朱重八为朱元璋,字国瑞,朱元璋的人生在这一系列的变化中,逐渐步入正轨。
在当时那兵荒马乱的年代,各地义军表面恭维,秉持初心,但背地里勾心斗角,想要分羹夺食,消灭异己。
朱元璋为郭子兴南征北战,在滁州之战中,他率军势如破竹,一举攻下,立下赫赫战功。朱元璋外出征战时,郭子兴势单力薄,遭到孙德崖,赵均用等人的排挤,郭子兴被迫离开义军根据地濠州,出走投奔朱元璋。此时已独占城池的朱元璋,不仅因郭子兴的到来而担心分割自己权利,还主动交出兵权,将自己的三万大军,尽数交到郭子兴手中。
英雄暮年然而功业未成。连年征战奔波的郭子兴病逝,明王首领韩林儿任命郭子兴之子为元帅,朱元璋屈居其下为副帅,义军上下受韩林儿的管辖,令朱元璋大为不爽。
随着连年的征战,军队不仅队伍规模登峰造极,而且能人志士,尽在麾下,朱元璋的力量大大增强,他不甘心再受制于韩林儿的掣肘,但因忌惮对方实力过于强盛,而不敢轻举妄动。
安下心神的朱元璋,心无旁骛地率军征战,他率领大军攻克太平,军事力量空前扩大,但他并未因此而饱暖思淫欲,反而治军严谨,禁止奸淫掳夺,若有犯忌者则不论军职大小,立即处死。
这种刚正不阿的行军之风,受到了老百姓的爱戴与拥护,俗话说得民心者得天下,御史朱元璋便在太平自封元帅,据此为基地来发展壮大自身力量。
至正十六年,张士诚在长江三角洲地带鏖战江南元军。趁两军交战之际,朱元璋率领大军攻克集庆改为应天府。在此时,刘福通的军队活跃于两淮和河南地区,徐寿辉、倪文俊则在湖北重振军队,张士诚已渡江成功占领苏松地区。
这三支军队吸引和牵制了元军的主力,朱元璋的军队则得到了壮大生长的空间,加之农民军截断了南北方的交通线,元朝在江南的统治已陷于孤立自守的局面,朱元璋深刻透析到这一局势,于是当机立断,向皖南地区进攻,先后拿下广德、宣州、徽州等地。
随着占领区域的扩大,朱元璋的统治力量逐渐崭露头角,于是,他谋士朱升献计“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这三条策略得到了朱元璋的认同,也成了其发展初期的指导思想。
在这一时期的朱元璋,虽力量强盛,但其文书往来仍沿用大宋龙凤年号,并以大宋军和红色旗帜和战衣为己用,在名义上,他不称王,而是大宋农民军政权的江南行省长官。
百战功成终成王
新春伊始,朱元璋依照常理在中书省衙门设御座,并奉小明王行庆贺礼仪。他的这一举动令很多人所不解,其中刘基就曾生气言道:“一个放牛娃罢了,凭什么要尊奉他?”并且拒不下拜,还向朱元璋陈述“天命有在”的道理,这使得朱元璋的领导集团逐渐演变,成为新的封建专制集团。
刘基
当时,朱元璋地处陈友谅和张士诚两大势力之间,左右受到限制,其发展遇到极大的障碍。
至正二十年,陈友谅顺江东下,攻占太平,并大立军威,在行军前杀害徐寿辉,自立为帝,称国号为汉。不仅如此,陈友谅还秘密派遣使者,相约张士诚,来共同打击朱元璋。四面楚歌的朱元璋,利用陈友谅骄傲自满的弱点,派人假意投降,一步步诱敌深入龙江,并伺机伏击,打败陈友谅。
至正二十三年,张士诚攻破安丰,杀死刘福通,朱元璋亲自率大军北上,夺回安丰,并把小明王韩林儿接到滁州,置于自己的势力范围之内。陈友谅得知朱元璋北援,故趁虚而入洪都,朱元璋立即回师,两军相遇,激战三十六日,最终陈友谅落败,死于乱箭流矢之下。
至正二十七年,朱元璋率大军讨伐张士诚,大军一路所向披靡,攻入平江城,走投无路的张士诚自缢而亡,此后,朱元璋平定收复起义军势力,开始正面征战元朝。
张士诚
洪武元年,明军直逼元朝大都,昏庸无道的元顺帝弃城而逃,在仓皇失措之间,甚至没有一战之力,将先祖之业拱手让人,在天翻地覆之前,元朝的统治在天子的懦弱之下平静灭亡,明朝取得长城以内的统治,大明王朝自此建立。
元顺帝的昏庸无能令明朝开国皇帝立下天子守国门之训,并在此之后三征北元以防止其死灰复燃,在洪武二十年取得胜利,辽东之地也归入明朝版图之中。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智,劳其筋骨”,灾年出生的朱元璋,深知民生不易,他在位期间,大兴农业,使百姓免受饥荒,还解放奴隶,打压豪强,减免税赋,整肃朝纲,政治生态一片清明,经济社会也稳步恢复。
一代布衣皇帝,从一无所有到承天兆而治天下,给史书留下“洪武之治”的佳话,给后世演绎了“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警世箴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