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原配罗一秀:父母包办,主席未承认,但建国后为她亲人破例

杨开慧

1930年11月14日,毛主席爱妻杨开慧在长沙壮烈牺牲,年仅29岁。一个月后,远在井冈山的毛主席才从报纸上得知妻子牺牲噩耗,他悲痛欲绝。毛主席立即给岳母向振熙写了一封信,并寄去30块钱作为丧葬费。

信中,毛主席对杨开慧牺牲的充满自责,他写道:“开慧之死,百身莫赎。”自1920年冬结婚到1927年毛主席去领导秋收起义,杨开慧跟毛主席一起生活只有短短7年时间,两人育有毛岸英、毛岸青和毛岸龙三个孩子。

毛主席从事的事业太大了,他要改变全中国最苦难老百姓的命运,在当时无数人看来这是痴心妄想,可杨开慧坚信丈夫一定会取得成功。她是妻子;她是母亲;她是秘书;她更是一名坚定的革命伴侣,至死不渝。

当敌人提出宣布跟毛主席脱离关系就可以放了她时,杨开慧断然拒绝,她说:“你们要我跟毛泽东脱离关系,除非海枯石烂!”牺牲前,刽子手询问杨开慧有什么遗言时,她高喊道:“我死不足惜,惟愿润之革命早日成功!

在生命的最后时刻,杨开慧抱起一同被捕的儿子毛岸英,对他说:“我亲爱的孩子,将来你有机会出去了见到你爸爸,就说我没有做对不起他的事情,就说我一直非常想念他。我不能再帮助他了,请他多多保重。”

1945年底,毛岸英从苏联回到延安,当他把母亲的遗言告知父亲时,还没有说完毛主席就已经泪流满面。1957年2月,杨开慧青年时期挚友、柳直荀烈士遗孀李淑一给毛主席写了一封信。

毛主席和毛岸英

信中,李淑一希望毛主席把当年曾写给杨开慧的《虞美人·枕上》抄一份送给她。毛主席于当年5月给李淑一回了信,没有抄写《虞美人·枕上》,而是著名的《蝶恋花·答李淑一》:

我失骄杨君失柳,杨柳轻飏直上重霄九。问讯吴刚何所有,吴刚捧出桂花酒

寂寞嫦娥舒广袖,万里长空且为忠魂舞。忽报人间曾伏虎,泪飞顿作倾盆雨。

“骄杨”是毛主席对杨开慧的赞美。按理,对子女称呼本该用“娇”,好友章士钊询问原因,毛主席脱口而出,“女子革命而丧其元(头),焉得不骄!”那一刻所有人都知道,毛主席对杨开慧的思念一直没有停止。

给李淑一回信大概三个星期后,毛主席在北京接见了当年在长沙清水塘的保姆陈玉英(即孙嫂)。这是两人时隔30年再次见面,毛主席对陈玉英当年冒死照顾孩子们表示感谢。当了解杨开慧入狱前后情况后,毛主席陷入到了痛苦当中,他说:

“开慧那时是积极主张武装斗争的。杨家对我的恩惠不浅,开慧帮我很大。开慧的牺牲是壮烈的,身边还有岸英啊!见到你,我就像见到了开慧一样。希望你今后能经常来北京走走,到我这里看看。”

杨开慧和毛岸英、毛岸青

据毛岸青和邵华夫妇回忆,有一次两人希望父亲能将《蝶恋花·答李淑一》抄写一份给他们留作纪念。毛主席没说什么,从沙发上起身缓缓走到桌子前。良久,毛主席才提笔写下四个字,“我失杨花”。

1962年11月15日,岳母向振熙病逝。毛主席当天就给杨开智发去唁电,还寄去500块钱。唁电中,毛主席特别强调:“葬仪,可以与杨开慧同志我的亲爱的夫人同穴。我们两家同是一家,不分彼此。”

此时距离杨开慧牺牲已经过去了32年,而毛主席已经是69岁的老人,“我的亲爱的夫人”出自国家最高领导人口中,他对杨开慧的无限深情就可想而知了。长久以来,很多人都把杨开慧认为是毛主席的第一任妻子,其实不是。

毛主席走出韶山冲前,父母给他包办了一场婚姻。众所周知,封建社会包办婚姻是常见现象,对于晚清时期闭塞的韶山冲来说,更是如此。那么,毛主席的发妻是谁呢?为何如今关于她的事迹寥寥无几?毛主席对杨开慧、贺子珍都饱含深情,对于发妻又是什么样的态度呢?

要回答这些问题,还是要从毛主席出生的韶山冲说起。晚清时期,韶山冲是一个近乎封闭的小山村,当时类似这样的小山村在中国大地上太多了。韶山的耕地面积太少,超过一半以上的耕地都被地主劣绅霸占,每逢饥荒年代很多乡民被迫出去乞讨。当时有歌谣唱道:

“农民头上三把刀:租子重、利息高、苛捐杂税如牛毛;农民面前三条路:投河、上吊、进监狱。”“韶山冲来冲连冲,十户人家九家穷,有女莫嫁韶山冲,红薯柴棍度一生。”

韶山冲毛主席故居

相比韶山冲其他贫困家庭,毛主席出生的家庭相对殷实。1936年7月,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在陕北保安采访了毛主席。这年毛主席43岁,距离1927年回到韶山冲已经过去了9年时间。

初次见面,毛主席给斯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在书中写道:“他面容瘦削,看上去很像林肯的人物,个子高出一般的中国人,背有些驼,一头浓密的黑发留得很长,双眼炯炯有神,鼻梁很高,颧骨突出。

斯诺在延安期间,他多次跟毛主席彻夜长谈。斯诺当时对毛主席在家乡的生活很感兴趣,问了很多问题,毛主席则直接把自己童年、少年生活和盘托出,这也是迄今为止关于毛主席在家乡生活情况的最权威史料。

毛主席一开始就把籍贯,父母情况如实告知斯诺:

“我于一八九三年生在湖南省湘潭县韶山冲。我父亲叫毛顺生(毛贻昌,字顺生),我母亲在娘家的名宁叫文其美。我父亲原是一个贫农,年轻的时候,因为负债过多而只好去当兵。他当了好多年的兵。后来,他回到我出生的村子,做小生意和别的营生,克勤克俭,攒积下一点钱,买回了他的地。这时我家有十五亩田地,成了中农,靠此每年可以收六十担谷。”

从毛主席自我介绍可以看出,他父亲毛贻昌还是颇有经营头脑,这或许跟他16岁时就出去当兵见过世面有关。湘潭当时有一个比较大的米市,善于经营的毛贻昌看到了机会,他集中精力去做稻谷和牲畜的生意,到最后还发行了“毛义顺堂”流通纸票。

毛主席父亲毛贻昌

当毛主席出生时,毛家已经颇为富裕了。家中又多了很多亩田地,毛贻昌雇了不少长工、短工。1893年12月26日,毛主席出生,毛贻昌和文七妹激动之余又深感担忧,两人之前已经有两个孩子夭折。

文七妹跟丈夫商议后,决定将这个儿子送到湘乡唐家圫外婆家抚养。毛主席的童年几乎都在外婆家度过,直到8岁才被毛贻昌接回韶山冲,进入私塾读书。文七妹二哥文正莹(族中兄弟排第八,毛主席后来称他八舅父)颇有学识,他开了一个学前私塾,专门教族中子弟读书。

毛主席稍微懂事时,就在八舅父的私塾里旁听。文正莹对族中子弟要求严格,经常要求他们“干正事、走正道、成大器。”当毛主席回到韶山时,已经看了很多书,对学习有自己的看法,尤其不满私塾老师的封建式教学方式。

果不其然,短短4年时间毛主席就换了好几个私塾,塾师要不回答不出来他的问题,要不就觉得自己没什么可教了。从刚进入私塾读书开始,毛主席跟父亲的矛盾就产生了。毛贻昌送儿子去读书,想法很实际,将来继承自己这份事业就可以了,从没有期望儿子开创一番大事业。

南岸私塾塾师邹春培见毛主席天资聪慧,是一个可造之材,就对毛贻昌说:“令郎有朝一日定会名登高科,光宗耀祖。”毛贻昌对此毫不期待,他的想法非常实际:“种田人家的子弟,不稀罕功名利禄,只要算得几笔数,记得几笔账,写得几句来往信札,就要得了。

文七妹和三个儿子合影

毛贻昌以这样的态度看待读书这件事,引起了毛主席不满,加上每次他放学回家,还要记账、干农活。父子俩矛盾持续激化,毛主席对斯诺说:

“我刚识了几个字,父亲就让我开始给家里记帐。他要我学珠算。既然我父亲坚持,我就在晚上记起帐来。他是一个严格的监工,看不得我闲着;如果没有帐要记,就叫我去做农活。他性情暴躁,常常打我和两个弟弟。”

从13岁到15岁这两年,毛主席干脆停学在家。一有空,毛主席就抱着书看,毛贻昌颇为不满。1906年冬天的一天,毛贻昌在家中设宴招待客人。毛主席则在房间里看书入迷,忘记了出来帮忙。

毛贻昌当场骂了起来,毛主席冲出房屋,边跑边喊要离家出走,父子两人矛盾彻底激化。这件事毛主席对斯诺也提到了:

“我大约十三岁的时候,有一次父亲请了许多客人到家里;我们两人在他们面前争论了起来。父亲当众骂我懒而无用。这激怒了我。我骂了他,就离开了家。母亲追上前来,竭力劝我回去。父亲也赶来,一边骂一边命令我回去。我跑到一个池塘旁边,恫吓说如果他再走近一步,我就要跳下去。在这种情况下,双方都提出了停止内战的要求和反要求。父亲坚持要我磕头认错。我表示如果他答应不打我,我可以跪一条腿磕头。战争就这样结束了。”

这件事对毛贻昌的触动很大,他意识到必须让儿子有强烈的责任心,怎么才能实现呢?毛贻昌想到了给儿子包办一场婚姻。在这个背景下,罗氏进入了毛贻昌的视野中。

民国时期包办婚姻现场

在《韶山毛氏族谱·世系表》(竹溪支)齿录卷十五中,我们找到了关于毛主席原配的记载:

“原配罗氏,清光绪十五年己丑九月二十六丑时生,宣统二年庚戌正月初二寅时殁,葬韶山南岸土地冲楠竹,酉山卯向。”

从族谱记载,罗氏,全名罗一秀,出生于1889年10月20日,她比毛主席大4岁零2个月6天,去世于1910年2月11日,年仅21岁。据考证,罗一秀家住在湘潭县杨林乡赤卫村楼门前,她的家庭也相对比较富裕。

毛家和罗家是世交,罗一秀的祖母是毛咏堂的长女,她跟毛主席祖父毛翼臣是堂兄妹。旧社会出现表兄妹开亲,加上罗一秀生性温顺,是一位操持家务的好帮手。所以在毛贻昌看来,这位远房表侄女很适合儿子。

于是,1907年的一天,在双方父母的一手包办下,18岁的罗一秀跟14岁的毛主席结为了夫妻,两人结合可谓“亲上加亲”,双方父母都比较满意。可毛主席对此很不高兴,他认为这是父亲强加在自己身上的,心中闷闷不乐,没有把她当作自己的妻子,也没有住在一起。

左起:毛泽覃、毛贻昌、毛福生、毛泽东

但是,罗一秀是明媒正娶来到毛家,她的身份是毛家的长媳。封建社会礼教森严,罗一秀嫁到毛家就是毛家的人,这点是无法改变的。罗一秀没有读过多少书,可她善于操持家务,孝敬公婆,尤其婆婆文七妹在她的照顾下,身体情况有所好转。

可是,看着眼前的丈夫每天要不在田里干农活,要不就把自己反锁在房间里读书,罗一秀对美好婚姻生活的期待逐渐消失……不难想象,罗一秀的内心十分难受,可她无法改变什么,这是旧社会造成的。

毛主席对斯诺也提到了罗一秀,他说:

我十四岁的时候,父母给我娶了一个二十岁(斯诺记载错误)的女子,可是我从来没有和她一起生恬过——后来也投有。我并不认为她是我的妻子,这时也没有想到她。

毛主席的这样的态度让毛贻昌也没有办法,他唯一能做的就是经营好这个家,让这个贤惠的儿媳妇吃穿不愁,并把她的名字写入毛家族谱了。罗一秀在毛家生活了3年时间,1910年病逝,年仅21岁。

毛贻昌和文七妹很悲伤,他们给儿媳举办了葬礼。事实上,毛主席对罗一秀一点也不讨厌,当时他自我意识已经觉醒,他深知是封建礼教“吃人”,那个时代这样的现象层出不穷。不过后来发生的一些事情,也证明了毛主席对罗家充满着深厚感情,两家情谊延续数十年。

1959年毛主席回韶山冲时给父母扫墓

罗一秀葬在韶山冲楠竹,坟地距离毛主席父母墓地不远,可惜年代久远墓碑无处找寻,坟冢也的隆起也很不显眼。罗一秀病逝这一年秋天,毛主席终于离开了生活多年的韶山冲,来到湘乡东山小学堂读书。

这个机会也是毛主席极力争取的,当时毛贻昌想把儿子送到湘潭一家米店当学徒,这样自己的事业就能后继有人。毛主席坚决不同意,他发动母亲、舅父等人劝说,毛贻昌最终妥协了。

到湘乡东山小学堂读书,是毛主席人生发生转折的关键一步,紧接着他去了长沙读书,开启了波澜壮阔的一生。1925年春节期间,毛主席从上海回到韶山冲,这一次他在家乡住了近6个月,除了养病外,是为了“放火烧荒”,点燃家乡农民革命的熊熊烈火。

在家乡生活期间,毛主席利用调查和发展农民运动的机会,多次来罗家拜访,还在罗家吃过几次饭。显然,毛主席把罗家当亲戚一样看待,这份亲情一直持续的新中国建立后。

罗一秀有两个妹妹,分别嫁给了湘乡市金石镇关王村杉树塘的黄谱臣和韶山冲的毛华村。建国后,毛主席依旧把黄家和毛家当亲戚来看待。1950年1月,毛主席收到黄谱臣的来信,告知自己在广西柳州铁路部门工作。

毛主席

毛主席很快回信:“一月二十四日来信收到,很高兴。只在广西铁路方面工作,很好,希望你继续努力此项工作,不必往别处,也不必回乡。你的夫人是否仍是罗鹤楼先生的次女,如是,请替我向她致问候之意。”

1950年5月,毛主席派毛岸英回长沙给外婆向振熙祝寿。毛岸英出发前,毛主席特意交代他顺便回韶山冲探亲,并告诉他:“岸英,现在从湘潭到韶山还是小路,你回去时还得骑马,但是到韶山时你不能骑马,一定要在离韶山10多里地远的银田寺下马,然后步行回家,这是我们对家乡、对家乡人民最起码的礼貌。”

话说完,毛主席还反复交代毛岸英,要去看哪些人,送什么礼物等。毛岸英需要看望的人中,就有一个叫罗石泉的人。这个罗石泉就是罗一秀的胞弟,毛岸英回到韶山冲后,特意通知他来相见。

毛岸英详细询问罗家情况,分别时还送了茶叶和200块钱给罗石泉。毛主席如此关心罗家情况,显然是因为罗一秀。毛岸英回北京到北京不久,罗石泉给毛主席写信表达了感谢之情,信中提到希望有机会能到北京看看。

毛主席向来公私分明,建国后更是如此,他多次拒绝亲人来北京,尤其亲人要求安排工作的信件,他更是一概不回。可面对罗石泉的请求,毛主席破例同意了,这再次体现了他对罗家的真情实意。

1959年毛主席在故居前跟乡亲们交谈

罗石泉在北京期间,毛主席亲自安排他所有活动,多次派陪同他在中南海散步,询问罗家现在情况,有什么需要帮忙的等。罗一秀的一生只有短暂的21年,充满着悲剧色彩。但是,毛主席对罗家关心有加,这种关怀之情一直持续到他逝世之前。如果罗一秀泉下有知,应该能瞑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