叱咤风云的段祺瑞,反对袁世凯称帝,管日本借钱,发动内战

段祺瑞这个名字,在晚清和北洋政府时期可谓是赫赫有名。一个能够把袁世凯逼死的人,一个能够管日本人借巨资又不还钱的人,晚年选择不做汉奸。这样的人又是挑唆张勋复辟、发动北洋军阀南北战争、与黎元洪等人斗智斗勇、卖国、窃国。这样的一个集正负面与一身的北洋政府领袖,堪称传奇。

早年受李鸿章赏识,留学德国,效忠袁世凯

段祺瑞出生于1865年的安徽六安,是地主家庭,祖父和族叔都是军人。17岁的时候家道中落,就自己一个人跋山涉水从安徽到了山东投奔叔叔段从德。三年之后叔叔将他送进了李鸿章创办的天津武备学堂,由于和李鸿章是老乡又表现出色,他非常受注重乡土观念的李鸿章的赏识。

于是李鸿章大笔一挥,将这个有前途的小同乡送往德国的柏林军校系统学习军事。这段经历使得他的军事素养得到了很大的提升,为以后的军事活动乃至政治道路积累了丰厚的资本。回国之后他加入了北洋水师,成为一名教官。在看到了甲午战争的失败之后,他萌生了想要组建新式军队的想法。

就在甲午战争这一年,袁世凯组建了一支北洋新军,打听到段祺瑞的才能,于是委任他为炮兵统带,就是近代中国陆军第一任炮兵司令。两个人相见恨晚,关系甚好,前期已经到了形影不离的地步。袁世凯的地位和权力节节高升,作为他的心腹,段祺瑞自然也是水涨船高,春风得意。

反对袁世凯称帝,扶持黎元洪上台,挑唆张勋复辟

袁世凯在辛亥革命中窃取了革命的果实,摇身一变成为大总统,然后他做了一件他人生中最错误的决定——复辟称帝。

因为彼时国内和国际形势早已改变,越来越多的人们不再是没有文化的愚民,而是有了自己的主张和意识。站在权力风口的袁世凯想不明白,而站在袁世凯旁边的段祺瑞可是看得一清二楚。他认为袁世凯坚决不能称帝,并苦口婆心地劝这个对自己有知遇之恩的恩人。

袁世凯不为所动反而对他心生嫌隙。他主动请辞,并决定:“只要帝制存在,他就绝不接受任何高官厚禄,绝不出山”。这说明他还是一位有血性的人。果然袁世凯激起了民愤,四方暴起,不光是段祺瑞,冯国璋、蔡锷、靳云鹏等人也都是追随袁世凯多年,但是依旧反对帝制。

袁世凯郁郁而终,最有机会成为大总统的段祺瑞怕自己的下场和袁世凯一样,于是扶持傀儡黎元洪上台,又在暗地里让自己的心腹徐树铮引导张勋复辟。而段祺瑞却成为了反复辟的英雄。

管日本人借钱不还,发起直皖大战

1918年前后,段祺瑞已经执掌了北洋政府。这段时间他与日本人签订了《中日军事协定》,以各种各样的理由和方式向日本借款累计伍亿元。有了这么多钱,他就在国内开始了血雨腥风的内战。一手发起了北洋军阀南北战争,作为皖系军阀领袖,他在作战的时候把自己的军队放在后方,把直系曹锟等人的军队放在前面,其心人人可见。

不过树大招风,坏事做多了一定会受到惩罚,其他军阀也都不是吃素的,把各个军阀搞得鸡飞狗跳,他们怎么可能善罢甘休?因此他把清朝的老官员徐世昌送上总统位置,为自己“挡枪子”。不过没什么用,直系的吴佩孚、奉系的张作霖等多股势力给皖系带来了沉重的打击。

而段祺瑞又利用直奉的矛盾间接挑起了直奉大战,之后是第二次直奉大战,吴佩孚被迫南下,段祺瑞依然在军中保持着所谓的中立,不过他渐渐被架空,到了1926年左右,已经成为了光杆司令。

国难当头选择不做汉奸得以保晚节,死后凄凉下葬

1932年,26岁的溥仪在长春在日本人的支持下成立伪满洲国。日本人的目的很明确,就是先将东北华北与其他地方孤立,再一点点粉碎中国。就在这样的危机的关头,一旦段祺瑞和吴佩孚松口了,后果将不堪设想。于是南京国民政府邀请二人加入国难会议担任议员,一直亲日的段祺瑞接受了蒋介石的邀请,没有选择做汉奸。

那个时候段祺瑞已经67岁了,算是一个迟暮老人,一辈子在沙场和政场驰骋,到了晚年醒悟,没有在最后关头投靠日本。不过大势已去,晚年的生活很是辛苦。1937年日军发起卢沟桥事变,占领了北京城,日军军官看中了段家的宅子,于是命令段祺瑞的孙子段昌世尽快搬离,为了不让爷爷的各种档案流逝,他致使仆人将家中的家谱、档案、公文函件等付之一炬。

家具文玩还有珠宝等也都被贱卖。段祺瑞死后匆匆下葬在大路旁边,因为日本人征用了卧佛寺,段祺瑞的儿子段宏业不得不把父亲的灵柩移走。至此一个轰轰烈烈的北洋传奇就此落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