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居正改革为明朝续命,鞠躬尽瘁,却也利用权势为儿子考取功名

2020年07月28日09:44:05 历史 1227

中国历史上,曾诞生了不少出色的政治家、改革家,譬如商鞅、王安石、张居正等人,但他们的下场无一不都是一个“惨”字收尾。

张居正身为明万历年间的内阁首辅,身揽朝政大权。不仅如此,他还是天子老师,时常对小皇帝耳提面命。官场之上,皇宫之内,他都尊贵非凡。张居正任职期间,分析时弊,大刀阔斧进行改革,使政治呈现一派清明景象。

此时国库充实,实为天下大治,他以一人之力,挽回了明朝晚期的国家颓势,甚至为明朝续命了数十年。但世人哪有十全十美的人,张居正即使为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也曾为了儿子们做官,走过后门。

张居正改革为明朝续命,鞠躬尽瘁,却也利用权势为儿子考取功名 - 天天要闻

张居正小时候被人称为神童,打小就有读书的天赋。当他参加乡试的时候,湖广巡抚顾璘亲自去见他,对他寄予厚望,曾对别人说“此子将相才也”。

还把象征自己品级的腰带,解下来送给张居正,说他日后定会比自己走得还要远。

供养一个读书人,从古至今都不是一件轻松容易的事情,在生活条件差的古代,考取功名,更是对很多来说,难如登天。但是张居正祖上曾跟随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打仗,被封了个世袭小官。

因此家里供养的起张居正读书,再者,张居正从小就表现出无与伦比的天赋奇才,就更没有不让他读书的道理了。

蒲松龄考试到了七十多岁,才做了一个岁贡的小官儿,可张居正二十三岁就做了大官预备役——庶吉士。庶吉士出身是很重要的,庶吉士作为翰林院的后备官员,迎合了“非进士不入翰林院,非翰林官不入内阁”的规矩。

因此考中进士而做了庶吉士的,都有可能是日后内阁成员,在人们眼中是香饽饽。

张居正改革为明朝续命,鞠躬尽瘁,却也利用权势为儿子考取功名 - 天天要闻

张居正入朝的时候赶上严嵩当政,朝政昏暗,这是社会的弊病,同时也是张居正的机会。扳倒严嵩的徐阶一眼相中了张居正,认为张居正坚毅而有才能。徐阶升任首辅之后,对张居正悉心栽培,张居正升职侍读学士,掌管翰林院。

嘉靖驾崩后,隆庆皇帝即位,徐阶仍然是朝中的第一首辅,而张居正则继续高升,做了吏部左侍郎兼东阁大学士,进入内阁,参与朝政大事的决策。

《明史·卷二百一十三·张居正传》:世宗崩,阶草遗诏,引与共谋。寻迁礼部右侍郎兼翰林院学士。月余,与裕邸故讲官陈以勤俱入合,而居正为吏部左侍郎兼东阁大学士。

张居正要才干有才干,要能力有能力,长得也挺帅气,还被当朝首辅作为自己的接班人,这人生不可谓不顺利。而这一切都是他自己凭真本事一步一步走出来的,谁能想到,后来为天下黎民而改革的强者张居正,竟然为了儿子的做官路,变得毫无下限。

张居正改革为明朝续命,鞠躬尽瘁,却也利用权势为儿子考取功名 - 天天要闻

张居正联合司礼监大太监冯保,幼年皇帝生母李贵妃组成了一个强悍的政治同盟,虽然明面上显现不出来,但在暗地里,三个人都是通着气儿的。

于是内外都有人支撑,张居正自己则坐到了百官之首的位置——首辅,开始了轰轰烈烈的改革。

张居正年轻时有一腔热血,他在家乡看到了受官吏盘剥的底层人民,又看到屡屡在府中饮酒作乐的达官贵人。他看着这天差地别的阶级关系,他从内心深处感触,自己有责任变革这个吃人的社会!

因此张居正颁布一条鞭法并清丈土地,徭役和赋税一起收,并且都折换成白银。这样一来,地方官可以克扣的地方大大减少,地方豪强隐瞒不交的赋税,也都一一被收齐。

虽然严重的触犯了地主阶级的利益,但是惠及了百姓,还提高了政府收税的效率,天下大治。在改革一事上,张居正刚正不阿,就算是老师徐阶在家乡兼并土地,张居正也丝毫不留情。

但,是人便有私心,张居正也不例外。

张居正改革为明朝续命,鞠躬尽瘁,却也利用权势为儿子考取功名 - 天天要闻

当他的大儿子要考试做官的时候,张居正就坐不住了。一怒之下命令停止“馆选”,这一任性的行为,让那一批举子都失去了做官的机会。

大儿子不争气,其他几个儿子也好不到哪里去。科考的时候,张居正有意想让自己的儿子考取进士,便特意任命下属张四维做主考官。又仗着太后、皇帝的信任和纵容,挑选几个有真才实学的人陪考。当得知汤显祖很有名望,便以宰相之威势,威逼利诱。

谁料汤显祖不畏强权,洁身自好,丝毫不为所动。最终汤显祖名落孙山,并且在张居正任首辅的期间,汤显祖永远落第。

不得不说,张居正这样偏袒孩子,就是溺爱,会溺死孩子,也败坏了自己的人品。

张居正一向在万历皇帝面前勤恳教育,特意编书给皇帝看,皇帝做什么他都要管。刚开始可能不会有什么反感的,但是一直严厉对待小皇帝,可不是个获得好感度的方式,甚至引起了万历皇帝的反感。

没过多久,张居正便被人弹劾,官员们都揣摩圣意,知晓是皇帝要对付他,便对他假意奉承,不闻不问。

张居正改革为明朝续命,鞠躬尽瘁,却也利用权势为儿子考取功名 - 天天要闻

他的大儿子张敬修面对步步紧逼,以及皇帝不动声色的推波助澜,留下悲愤的呐喊后,自尽而死。这下子震惊了当时首辅,也是张居正的学生申时行,他立即上奏皇帝提及此事,碍于颜面,皇帝只好准奏。

张居正为儿子做官是煞费苦心,可儿子始终不是那块料,没有延续父亲的聪慧。

张居正当国十年,总揽大权,和神宗成为对立面,虽然他对国事尽职尽责,但在神宗的心里,便是一种以下犯上、目中无主的表现。

万历十年,张居正病逝,生前所举荐的礼部尚书潘晟遭人弹劾,还没来得及上任便被罢免。而潘晟被弹劾,也标志着张居正的失宠。朝中大臣将眼光瞄向了已故的张居正,包括生前为儿子做官的一些“暗箱操作”,都被人扒了出来。

明神宗于是下令抄家,并削尽其宫秩,迫夺生前所赐玺书、四代诰命,以罪状示天下,还差点被开棺鞭尸。家人被连累的死的死,遭流放的流放。

张居正改革为明朝续命,鞠躬尽瘁,却也利用权势为儿子考取功名 - 天天要闻

张居正一生算是无愧于心,不辜负自己出众的才华,没有放弃自己的理想。但毕竟人无完人,张居正可能做官行,但做人不行。没有处理好和皇帝之间的关系,最终被抄家,长子自尽,次子充军。

世事难料,但正值此时的时候,还是要大胆去做。张居正尽管为儿子开后门,但儿子毕竟比不过老子,毫无建树。这也提醒我们要把公私分清,万不可为了家人的小利,违背了自己做官的初衷。

参考资料:《明史·卷二百一十三·张居正传》

图片源于网络,若有侵权,请告知删除

历史分类资讯推荐

为什么曹操字“孟德”而不是“伯德”?看看古人名和字的讲究 - 天天要闻

为什么曹操字“孟德”而不是“伯德”?看看古人名和字的讲究

与今天我们的名字不同,古人在起名字时,名是名,字是字。《颜氏家训》有言:名以正体,字以表德,就是说“名”是用来区别彼此的,“字”则是体现一个人的德行。在古代,婴儿出生三个月之后便有父亲给孩子取名,“三月之末……父执子之右手,咳而名之”。
陈谷嘉同志逝世 - 天天要闻

陈谷嘉同志逝世

5月14日,湖南大学岳麓书院发布讣告称,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著名思想史家、湖南大学岳麓书院教授陈谷嘉先生,于2025年5月14日上午8时逝世,享年91岁。陈谷嘉陈谷嘉先生1934年5月出生于湖南宁乡,1959年8月毕业于武汉大学历史系,并执教于湖南大学。1959年11月赴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师从著名史学家侯外庐先生。嗣后回湖...
曹丕逼弟弟七步作诗,结果被一首诗怼得下不来台 - 天天要闻

曹丕逼弟弟七步作诗,结果被一首诗怼得下不来台

曹操死后,他大儿子曹丕当了皇帝。这曹丕一直看自己弟弟曹植不顺眼,为啥呢?因为曹植太有才了,以前老爹曹操最喜欢他,差点让他接班。现在曹丕当了皇帝,越想越气:这小子留着迟早是个祸害!这天上朝,有个大臣打小报告:"陛下,您弟弟曹植整天写诗发牢骚,
三支侵华日军细菌战部队成员信息文件公开展示 - 天天要闻

三支侵华日军细菌战部队成员信息文件公开展示

日本国立公文书馆14日公开展示侵华日军细菌战部队1644部队、8604部队和8609部队的留守名簿。5月14日,在日本东京,日本细菌战研究专家、滋贺医科大学名誉教授西山胜夫召开说明会。新华社记者 贾浩成 摄5月14日,在位于日本东京的日本国立公文书馆,工作人员展示侵华日军细菌战部队1644部队的留守名簿。新华社记者 贾浩成 摄...
民国人物张宗昌 - 天天要闻

民国人物张宗昌

给了我们所知道的很多负面形象,如荒淫好色、迎娶大批姨太太或残暴冷血,镇压劳工,,扼杀新闻自由、横征暴敛等等。
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为何要坚持“第二个结合”? - 天天要闻

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为何要坚持“第二个结合”?

“两个结合”是我们党在深刻总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百年奋斗历史经验、深刻把握中华文明发展规律基础上取得的重大理论创新与原创性贡献。其中“第二个结合”,即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不仅为新时代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筑牢了深厚文化根基、注入了磅礴精神伟力,更为我们党以彻底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