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需要提一点的是,《康熙王朝》中康熙跪拜朱元璋墓,其实并不是杜撰,而是有史可依的。
《清圣祖实录》中,有关于康熙在第三次南巡中的讲话
“明朝洪武乃创业之祖,朕两次南巡俱举祀典,亲往奠酒,今朕临幸,当再亲祭”……上由甬道旁行,谕扈从诸臣皆于门外下马。上行三跪九叩头礼,诣宝城前行三献礼。
所以,历史上,康熙皇帝确实是去祭祀过朱元璋的陵墓。
而关于康熙皇帝跪拜朱元璋墓的原因,有着认可朱元璋的因素,毕竟朱元璋还是一个有作为的皇帝。朱元璋出身草莽,历经千辛万苦,从刀山火海中走出来,成就千秋霸业。
而康熙虽然生下来就是皇子,但他的成长过程以及亲政经历同样历经波折,不啻于刀尖舔血。
所以,从这一角度讲,两人都是依靠自己的不懈努力才最终拼出一片天下的,这种相似的际遇也让康熙对朱元璋平添了很多敬意。同时,朱元璋令后人望而生畏的帝王权术,肯定也是康熙想要追求的,只有处在权力顶端的人,才能理解那种高处不胜寒的险境。
朱元璋作为一代无可辩驳的雄主,他的治国手段,驭下之术,必定会与不甘平庸、心有所想的康熙产生深深的共鸣。都是皇帝,这样的惺惺相惜,更促使康熙在拜祭的过程中多了一种个人业务能力方面的朝圣心理。
但话说回来,康熙跪拜朱元璋,主要还是一种政治手段,其目的就是一个作秀,以维系清朝的一个正统形象。
正所谓:“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难成。”
大清国的江山是从明朝皇室手中夺来的,当然这并没有什么错误,这天下本就是有能者而得之的大争之世。但是汉族百姓们却不这么想,因为满人是外族,是鞑子。汉人夺汉人的江山那叫“肥水不流外人田”,满人夺汉人的江山那叫“侵略”,性质不同其意义也有所不同。
上千年的华夷之辨和汉人的民族荣誉感,使得绝大部分汉人对满清皇室的统治极为抵触。
清朝皇帝如何改变自己“侵略”汉人江山的性质呢? 自然是通过“禅让”、“继承”这些中原王朝一直以来的法理传承,来向汉人证明满清江山的合法性。
清朝皇帝祭祀明陵,正是向全天下的汉人传播“满汉一家,求同存异”的政治思想,同时宣扬明朝的国运已尽,清朝是顺天命而行,并非是外族侵略。
当然,这同时也是在康熙为了缓和当时满汉两族之间的矛盾所做出的一场表演。
南京是前明首都,明孝陵埋着朱元璋,这是两个对当时整个中国影响力最大的图腾,康熙如果在南京向朱元璋低头叩拜,表达了满清倾慕、融入华夏文明的诚意,有利于缓解当时占绝大多数人口的汉族人民对满清野蛮的印象,充分照顾了汉族人民的民族自豪感,缓解了社会矛盾。
于是乎,康熙皇帝为了安抚“明朝遗民”的念故之心,亲自前往明陵行跪拜大礼,并且承诺“永不加赋”,顺道还检讨了当初清军入关时“扬州三日”、“嘉定三屠”的错误行为。
老百姓们瞧见当今皇帝亲自祭拜明陵,又承诺“永不加赋”,被感动的稀里哗啦。与此同时,康熙皇帝又命令社会上口碑不错的文人墨客们为大清朝歌功颂德、控制舆论。曾经那些围堵在明孝陵辱骂大清的“前明遗民”,很快就被康熙皇帝的行为洗了脑,转而成为清朝政权的支持者。
要知道当时江南是文采风流之地,名儒豪士不胜可数。他们身体虽然已经投降,但思想仍是拒绝的。康熙此举,让江南名士感动不已,当时记载:
“垂白之首,含哺之氓,罔不感仰圣仁,至于流涕。”
于是他们放下心中执念,出仕为清朝统治效力。康熙一拜,让江南百万名儒士子归心。对于后人而言,我们所看到的不仅是历史对朱元璋本人的极高赞赏,更多的还是康熙不凡的气度。通过亲自给朱元璋扫墓,拉拢汉人,表达满汉一家的情谊。
康熙曾说过:
“朕临御多年,每以汉人为难治。”
治理天下在于收拾人心,只要天下人从内心找到对大清的认同感,江山就能稳固。康熙参拜明孝陵,是用一种“怀柔手段”,对天下汉人心的征服,对自己江山正统性的证明。不得不说,康熙这一跪,跪出了民心、跪出了舆论、跪出了一个统治者懂得审时度势的智慧。
这一跪,跪的值。
事实上,不仅参拜明孝陵,康熙还开设过博学鸿儒科,设明史馆,这些行为大同小异,都是为了收买人心,以成其“自古得天下之正,莫如我朝”的理论依据。
这其实也预示着清朝在中原从“武治”到“文治”的转变。
“打江山”和“坐江山”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概念。
中国有句老话叫做:“创业容易守业难”,从努尔哈赤挟八旗虎师横扫中原,到“扬州十日”、“嘉定三屠”尸骨成山血流成河;从顺治皇帝放弃尊严自我检讨,亲笔写下罪己诏,到康熙皇帝拜明陵,承诺永不加赋,呕心沥血开创“康乾盛世”。
这一系列的过程充分证明了清朝的统治者们通过博大精深的汉文化,意识到了“以武治国,以暴制暴”只能维持一时的太平。“以文治国,安抚民心”才能让江山稳固,社会安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