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
5月7日,在烟雨蒙蒙中,三年之后,我再一次踏上了虎门炮台这片承载着厚重历史的土地。却是第一次去寻找来过却错过的“南山营炮台”!
威远炮台纪念馆向里走,右侧一条石阶山路往上爬(需扫码上山),会看到斑驳的围墙上爬满了青苔,这些围墙都很厚,有些部分已坍塌。
跨过虎门大桥上方的天桥,来到大桥右侧的南山崎岖的山路往上蔓延,台阶很多且陡峭,有一种攀爬长城的感觉。这些的护墙、石道、堡垒,都带着深深的年代沧桑感。这里是通往“克虏伯大炮”及“山顶营旧址”。
南山炮台始建于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历史悠久。炮台围墙布有枪眼,现存一门德国制造的克虏伯大炮。炮长九点四米,膛径24厘米,重约21吨。射程可达10公里,每分钟可发射一至二发炮弹。历经百年风雨,炮管依然光滑坚挺,黑森森的大炮,没有一点锈迹。南山炮台在历史上曾多次遭到破坏和修复。在鸦片战争期间,炮台曾遭到英军的破坏,但之后被修复。在19世纪80年代,炮台得到了重修,将原炮位改建为露天炮位,并命名为“威胜东台“。炮台周围筑有以花岗岩石为基、灰沙土夯的台墙遗址,为山顶营旧址,是专为保护克虏伯大炮而修建的!
山顶营西、南临珠江,西北遥对蛇头湾炮台,西侧为镇远炮台,始建于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清光绪九年(1883年)虎门炮台大修时重建。遗址呈不规则的长方形,全长123米,中宽30米。坍塌的兵营和完整的围墙,围墙上布满一个一个用来射击的枪眼,围成的炮城的形制,中间设兵房和练兵场。
南山山顶右边的小路稍往下走一段是一块观景台,观景台视野开阔,在这里能看到辽阔的海面,繁华的虎门港码头,虎门大桥就在脚下,轮船在海面穿梭!鲜为人知的是,虎门炮台周围孕育着独特的生态系统,退潮后的礁石上,成群的相手蟹会排出八卦阵般的图案,被当地人形象地称为"神机营布阵"。更令人称奇的是生长在炮管裂缝中的百年古榕,它们的根系与铸铁炮身融为一体,形成天然的迷彩伪装!
且当地渔民世代相传着一个神秘现象:当东南风起时,站在南山炮台遗址,隐约能听见1841年关天培将军那门"八千斤"大炮的余震。这种自然与历史的奇妙共鸣,让虎门炮台平添几分传奇色彩。
如今,这座被称为“南海长城”;“金锁铜关”,曾经“深染忠魂血”的“南山炮台”,已成为一个重要的历史遗迹,站在炮台之上,可以俯瞰整个虎门海口,感受历史的沧桑和厚重。一百多年过去了,百年国耻今已雪。山河无恙,英灵们得以告慰。那里的每一堵墙、每一块砖都曾经见证过那个烽火连天的年代,如果你有时间,可以去看看它们,抚摸下历史的痕迹。
后记:参观威远炮台时,一定去鲜少有人去的南山山顶,看一看历史悠久的军事遗迹:山顶营旧址,残缺的克虏伯大炮……
(旅居岭南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