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年前,一位非洲女孩求助中国,自称郑和水手后裔,现状如何?

2025年04月04日12:12:07 历史 1750

2004年,一封字迹歪歪扭扭却情真意切的信,越过重洋,抵达中国驻肯尼亚大使馆。

写信的是个叫沙里夫的姑娘,她自称是“半个中国人”,声称自己是郑和水手的后裔。

19年前,一位非洲女孩求助中国,自称郑和水手后裔,现状如何? - 天天要闻

谁也没想到,这么一封看似不着边际的信,竟然揭开了中非之间一段长达600年的中非传奇。

据说,郑和的舰队当年在非洲留下了不少痕迹,非洲岛屿的遗迹、被雨水冲刷的汉字墓碑,还有那个执着寻找“祖先之乡”的非洲女孩。

这段历史是真的,还是一场误会?沙里夫如今又在哪里?

郑和水手后裔

2004年的一个清晨,东非的海风穿过拉穆群岛上帕泰岛的棕榈林,吹得屋檐上的椰叶瑟瑟作响。

19年前,一位非洲女孩求助中国,自称郑和水手后裔,现状如何? - 天天要闻

这个偏远的肯尼亚小岛上,一封署名“姆瓦玛卡·沙里夫”的手写信,正躺在中国驻肯尼亚大使馆的桌上,信纸已有些泛黄,墨迹却写得认真而笃定。

“尊敬的大使先生,我叫沙里夫,是郑和水手的后代。”

这句话让手握信件的大使郭崇立愣了好几秒,作为资深外交官,他自然对郑和七下西洋的历史如数家珍,也知道这段航海壮举曾延展至非洲东海岸。

然而从未有史料明确提及,中国人曾在肯尼亚登陆,更遑论留下后裔。

19年前,一位非洲女孩求助中国,自称郑和水手后裔,现状如何? - 天天要闻

信中还写道,她生活的岛上,至今保留着许多与中国有关的“老物件”和“祖传习俗”,她恳请大使能帮助她完成祖先的夙愿:“回中国看看”。

“若她所说为真,那可能改写一段我们所知的航海史。”郭崇立还是决定一探究竟。

在这个几乎与世隔绝的岛屿上,沙里夫和母亲已经等候多时。

当她见到一行中国人走下船的那一刻,眼里泛起的,不是惊喜,而是浓重的怀疑和不安。

19年前,一位非洲女孩求助中国,自称郑和水手后裔,现状如何? - 天天要闻

她一连询问了三遍:“你们,真的是中国人吗?”

直到听见郭崇立用生涩的斯瓦希里语回应,她才如释重负,长长地吐出一口气,脸上绽开笑容:“你们真的来了。”

沙里夫并不是那种肤色纯黑的东非人,她的皮肤较浅,头发不像其他非洲人那般紧贴头皮,而是略带自然波浪;她的嘴唇较薄,眉眼间竟透着几分东亚人轮廓。

简短寒暄后,沙里夫带着众人走进家中,屋里陈设简陋,却干净整洁。

19年前,一位非洲女孩求助中国,自称郑和水手后裔,现状如何? - 天天要闻

她母亲用一种近乎庄重的仪式,打开一个被包裹得严严实实的布袋。

里面是一个带有裂纹的青花瓷碗,数片瓷器碎片,还有一块小瓷砖,砖底依稀可见“大明宣德”四字。

屋子里,一时间鸦雀无声。

郭崇立小心地接过瓷碗,专家则迅速蹲下身,用放大镜仔细观察,每个字、每道纹路都不放过。

19年前,一位非洲女孩求助中国,自称郑和水手后裔,现状如何? - 天天要闻

他们一致认定:这是明代瓷器,出自中国景德镇不假

“原本完好,只是几年前……”沙里夫轻声说道,她讲起了那场令她难以释怀的误会。

几年前,有一支“看上去像中国人”的考察队来到岛上,她满心欢喜地拿出祖传瓷器迎接“亲人”,却换来对方冷漠的脸庞和敷衍的回应。

对方在一阵混乱中,不小心打碎了这唯一能证明她血脉的瓷器。

19年前,一位非洲女孩求助中国,自称郑和水手后裔,现状如何? - 天天要闻

“他们连一句‘对不起’都没说”,沙里夫事后对母亲低声抱怨道。

那场误认,使她对外来者的态度从热情转为谨慎,甚至抗拒,也是因此,当真正的中国人到来时,她才会一再确认。

后来,她从村里一个与政府有联系的熟人那里得知,那些人并不是来自中国,而是来自日本

她一直以为,只要见到中国人,自己便能一举“认祖归宗”,可现实却狠狠给了她一记耳光。

19年前,一位非洲女孩求助中国,自称郑和水手后裔,现状如何? - 天天要闻

从那天起,她不再轻易展示瓷器,也不再在村口等待任何陌生访客。

即便是后来真正的中国大使馆人员登门,她和母亲依然连问了三遍:“你们,是中国人?”

见此情景,郭崇立一行人更觉得事情非同小可。

沙里夫母亲更补充道,这些瓷器并非偶得,而是几代人传承下来的,曾被他们的父辈视为祖训,不许丢弃、不许卖出、不许外借。

19年前,一位非洲女孩求助中国,自称郑和水手后裔,现状如何? - 天天要闻

中国人到来的消息很快传遍了整个村子,第二天一早,沙里夫便带众人穿过林间小路,来到一处靠海的山壁前。

在那山壁之下,静静伫立着数十座土堆状的坟墓,坟顶为圆形,墓碑残旧,有的刻有模糊的汉字,有的则镶嵌着瓷片

最令人震撼的是,这些坟墓毫无例外地,全部面朝北方——朝向遥远的中国。

19年前,一位非洲女孩求助中国,自称郑和水手后裔,现状如何? - 天天要闻

那一刻,没有人说话,只有海风带着些许咸腥,吹动众人的衣角。

这不是“传说”,这是证据,这不是“可能”,这是遗存。

19年前,一位非洲女孩求助中国,自称郑和水手后裔,现状如何? - 天天要闻

600年前的风,依旧在帕泰岛棕榈树间回旋;600年前的水手,虽埋骨异乡,却在后人的血脉中继续活着。

从“异乡人”到“郑华”

2005年夏天,东非的海岸依旧潮湿闷热。

帕泰岛上的沙里夫站在码头边,海风扑面,头发被吹得纷乱,她一手拉着破旧的行李箱,另一只手紧紧握着护照,眼中有忐忑,也有期待。

19年前,一位非洲女孩求助中国,自称郑和水手后裔,现状如何? - 天天要闻

这一年,正逢郑和下西洋600周年,中国特批她作为“特别留学生”入境,前往中国学习,费用全免。

而她的目标,是去一个叫“南京”的地方——那是祖先起航的原点。

从非洲到中国的航班中转繁复,她是第一次坐飞机,耳鸣、眩晕,甚至有几次想要放弃,但她没有。

因为她知道,飞机落地的那一刻,便是她圆梦的开始。

19年前,一位非洲女孩求助中国,自称郑和水手后裔,现状如何? - 天天要闻

迎接她的,是南京市的副市长以及南京中医药大学的代表。

那位戴着眼镜的市领导将一条红色纱巾披在她肩头,笑着对她说:“欢迎回家。”

19年前,一位非洲女孩求助中国,自称郑和水手后裔,现状如何? - 天天要闻

她一时说不出话来,只是连连点头,心中却像是打翻了五味瓶。

安顿在学校宿舍的第一晚,她久久无法入眠。

19年前,一位非洲女孩求助中国,自称郑和水手后裔,现状如何? - 天天要闻

刚到中国的前两年,她几乎听不懂课,连买饭都不会说“谢谢”,只会用手指着餐盘点头。

但她记得母亲的叮咛:既然踏上了这条路,就要走到底。

于是,她在语言班里学拼音、练口语,每天睡前都要听录音机反复背诵课文,哪怕困得眼睛打架,也不肯停下。

老师给她取了个中文名,叫“夏瑞馥”,寓意“瑞气盈馥、福泽延年”。

19年前,一位非洲女孩求助中国,自称郑和水手后裔,现状如何? - 天天要闻

她一开始不懂,后来明白了“夏”是中国姓氏之一,心中又泛起一种奇妙的归属感。

但真正让她决定改名为“郑华”的,是一次课堂上的一段讲解。

那堂课讲的是中国姓名文化,老师说:“中国人的姓,是祖先的标志,是血脉的延续。‘郑’这个姓,很可能就是你祖先的姓。”

她当场愣住了,回到宿舍后,翻开日记本,郑重地在封面写下:“郑·华”两个字。

19年前,一位非洲女孩求助中国,自称郑和水手后裔,现状如何? - 天天要闻

“郑”,她以此姓氏纪念她那跨越海洋、落地异乡却心系祖国的祖先;

“华”,既代表中华,也是她此刻的身份转变。

从此以后,她不再是那个胆怯问路、开口结巴的“非洲女孩”,而是郑华——一位努力融入、学习、拼搏的“半个中国人”。

她开始在课余时间学习中医经典,从《黄帝内经》到《伤寒杂病论》,那些密密麻麻的汉字她一个个查字典,一笔笔抄写。

19年前,一位非洲女孩求助中国,自称郑和水手后裔,现状如何? - 天天要闻

她会把课本翻译成斯瓦希里语,再对照中文记忆;她学会了针灸、推拿,甚至还能自己煎药。

她的室友曾在冬夜里感冒头疼,她便取出银针,轻轻落针,那种专注的神情,让旁人一度忘了她曾是初来乍到的留学生。

7年时光一晃而过,她已能讲一口流利的汉语,吃得惯辣条、火锅,甚至还会写毛笔字。

她喜欢中国的山川、古诗,也学会了在冬天用热水袋、在端午吃粽子。

19年前,一位非洲女孩求助中国,自称郑和水手后裔,现状如何? - 天天要闻

她开始喜欢用“我们中国”来称呼这个国家——尽管她的肤色依旧是非洲的阳光所馈赠,但她心中早已扎根华夏的土地。

老师们评价她是“最用功的学生”,同学们则更喜欢叫她“郑姐”。

她笑着说:“我不是来做交换生的,我是来完成一个家族的心愿。”

19年前,一位非洲女孩求助中国,自称郑和水手后裔,现状如何? - 天天要闻

而她知道,等她从南京毕业之后,还有一件更重要的事等待着她去做。

回归非洲

2012年春末,当别人问她:“你毕业后要去哪?”

她没有迟疑,笑着回答:“我当然要回肯尼亚啊。”

19年前,一位非洲女孩求助中国,自称郑和水手后裔,现状如何? - 天天要闻

室友急切地劝她,“你家那么贫困,带你家人一起来中国生活,不是很好吗?”

但郑华只是轻轻一笑,眼中没有丝毫动摇。

“我已经来过了,我看见了祖先曾经生活的地方,我实现了他们想回来看看中国的心愿。可是,我现在有了能力,我更想为贫穷落后的地方做点什么。”

“我的祖先曾在肯尼亚行医济世,如今我也学会了医术,那我就该回去,把这份传承继续下去。”

19年前,一位非洲女孩求助中国,自称郑和水手后裔,现状如何? - 天天要闻

说完这番话,她的语气平静,却坚定如铁。

回到肯尼亚后的前几年,她住在家乡的老屋里,那座泥砖墙、铁皮顶的小屋,几乎被热带雨林的潮气和盐分腐蚀得摇摇欲坠。

屋外是坑坑洼洼的土路,屋内仅有一张旧木床、一只煤油灯和几本发黄的中医书。

但就是在这样简陋的条件下,郑华撑起了属于她的“诊室”。

19年前,一位非洲女孩求助中国,自称郑和水手后裔,现状如何? - 天天要闻

没有电脑,没有仪器,只有一本本笔记和她带回来的针灸包,还有一颗想要治病救人的心。

人们惊叹她的针灸可以缓解多年的腰痛,说她开的中药汤能止咳润肺,说她是“神医”“中国来的天使”。

可她从不居功自傲,每次只是笑着说:“不是我,是祖先教了我。”

19年前,一位非洲女孩求助中国,自称郑和水手后裔,现状如何? - 天天要闻

她的名字,也逐渐从“沙里夫”,变成了人们口中那个响亮的称呼——“郑医生”。

村口老年人讲起她时,总要加上一句:“她是郑和的后代,她替他们回来了。”

有人问她后悔吗?她笑道:“我回到中国,是为了认祖;我留在肯尼亚,是为了救人。”

历史分类资讯推荐

家国共清明! - 天天要闻

家国共清明!

人间四月春,风起正清明。清明,是一个思念的日子,也是一个感恩的日子。思念逝去的亲人,在祭祀先人、回忆往事中,追忆传承家风;感念先烈的英雄壮举,革命先辈以血肉之躯标注不朽功勋、用澎湃热血捍卫家国尊严。梨花风起,家国共清明!让我们在怀念中感恩,在缅怀中奋进,守护山河锦绣,不负过往不负时代!来源:解放军报...
南京大屠杀死难者清明祭 幸存者仅剩28人 - 天天要闻

南京大屠杀死难者清明祭 幸存者仅剩28人

4月4日,2025年南京大屠杀死难者清明祭仪式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举行。南京大屠杀幸存者代表、南京大屠杀死难者遗属代表等共同祭奠在88年前遇难的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在南京大屠杀遇难者名单墙前,工作人员敬献花篮,全体人员向南京大屠杀死难者鞠躬,死难者遗属代表和学生代表等依次上前献花,表达哀思。在仪...
UFC历史上最可怕的5次KO排名 - 天天要闻

UFC历史上最可怕的5次KO排名

自1993年成立以来,UFC已经见证了许多残酷的击倒。从豪尔赫·马斯维达尔(Jorge Masvidal)在UFC历史上最快的击倒——在5秒内飞膝击倒本·阿斯克伦(Ben Askren),到马克斯·霍洛威(Max Holloway)在UFC 300中在铃声响起前击倒贾斯汀·盖奇(Justin Gaethje),八角笼内的场景总是令人惊叹不已。当然,有些击倒比
红军墓的守护人|老兵在红军墓前一笔一划描红,“我也曾差点成了烈士” - 天天要闻

红军墓的守护人|老兵在红军墓前一笔一划描红,“我也曾差点成了烈士”

极目新闻记者 李晓梦摄影记者 刘中灿清明节前夕,在青山环抱的红军墓前,一位头发斑白的退伍军人正专注地为墓碑描红,他手持毛笔,饱蘸红色颜料,一笔一划,缓慢而有力地描摹着。这位退伍军人名叫舒在则,今年72岁,湖北省黄石市阳新县龙港镇坜上村六组村民。20年来,他风雨无阻,义务守护着狮子山上的红军墓。4月4日清明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