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八回:赴文艺座谈言志,参整风运动修身
1942年5月的延安,阳光洒在这片充满生机与希望的土地上。杨家岭的一间会议室里,即将召开一场对延安文艺发展乃至对整个中国文艺走向有着深远意义的延安文艺座谈会。
朱德总司令怀着对文艺事业的尊重与重视,迈着稳健的步伐走向会场。会场里已经坐着许多文艺工作者,有的是从敌后来的作家,有的是边区本地的文艺骨干,大家都带着期待与思索的神情。桌椅摆放得整整齐齐,墙上挂着几幅反映边区生活的画作。
会议开始,毛泽东主席首先发言,阐述了文艺工作中的一些基本问题和方向。接着,大家开始热烈地讨论起来。当轮到朱德总司令发言时,他起身,目光坚定而温和地扫视着在场的众人,声音洪亮地说道:“我们的文艺工作者,是为谁创作?这个问题必须清楚。是为广大的人民群众,为我们奋战在前线的战士们。”
会场里,年轻的剧作家小王忍不住问道:“总司令,那我们应该如何更好地创作反映战士生活的作品呢?我总觉得自己还不够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朱德总司令微笑着回答:“这就需要你们深入到战士中去,和他们一起生活,一起战斗。像我们的战士,他们在前线忍受着艰苦的条件,为了民族的解放而英勇杀敌。你们只有真正体验到他们的喜怒哀乐,才能创作出打动人心的好作品。”
文艺工作者们纷纷点头,作家老李说道:“总司令,我们也想深入前线和战士们在一起,可是有时候条件不允许。”朱德总司令想了想回答:“如果不能去前线,那就在边区,与这里的军民一起劳动,一起建设。边区的生活同样充满了可歌可泣的故事。”
在座谈会期间,总司令分享了许多战士们的英勇事迹。他讲到一位名叫张大力的战士,在一次对日作战中,独自坚守阵地,面对数倍于己的敌人,毫不退缩。直到最后一颗子弹打完,他还拿起石头继续战斗。“这样的战士,他们的精神难道不值得我们去书写、去歌颂吗?”总司令的话语掷地有声。
随着座谈会的深入讨论,大家对文艺的方向更加明确。文艺工作者们认识到,要使文艺成为团结人民、教育人民、打击敌人、消灭敌人的有力武器。座谈会后,延安的文艺界焕发出新的活力。作家们纷纷深入基层,画家们开始描绘边区的新貌,音乐家们创作了更多反映人民心声的歌曲。
同年,延安整风运动也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在延安的窑洞中,在会议室里,到处都充满了整风学习的氛围。
朱德总司令积极参与到整风运动之中。他和战士们一起参加学习小组,认真阅读文件,深刻反思自己的思想和工作。在一个由战士和干部组成的学习小组里,大家围坐在一起,中间的桌子上放着整风运动的学习资料。
一位年轻的干部小孙提出了疑问:“总司令,整风运动主要是整顿我们的思想,可有时候我觉得自己很难发现自己思想中的问题。”朱德总司令耐心地解释道:“小孙同志,这就需要我们认真学习理论知识,同时要敢于自我批评,还要听取同志们的意见。就像我们在战场上一样,要时刻审视自己的作战策略是否正确。”
在整风运动中,大家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有一次,一位同志在自我批评时,由于觉得自己错误较多,情绪有些低落。朱德总司令鼓励他说:“同志,认识到错误是进步的开始。只要我们勇于改正,就能够不断提高自己。整风运动不是为了打击谁,而是为了让我们整个队伍更加纯洁,更有战斗力。”
整风运动从整顿学风、党风、文风三个方面深入进行。大家重新审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重要性。在学风整顿方面,战士们和干部们努力克服主观主义,提倡理论联系实际。在党风整顿中,加强党的纪律性,反对宗派主义,增强党内团结。在文风整顿时,倡导简洁明了、生动有力的文风。
朱德总司令以身作则。他深入到各个基层单位,参与讨论,分享自己的经验。在一个连队的讨论会上,他讲到自己在革命历程中的经验教训。“我们有时候会因为缺乏对实际情况的了解而犯错,这就提醒我们要不断深入实际,了解群众的需求。”
随着整风运动的推进,延安的党政军民更加团结一心。大家的思想得到了统一,工作作风更加务实。军队的战斗力也进一步增强。
在整风运动中的思想碰撞和学习反思,如同春风中的细雨,滋润着每一位同志的心田,让他们在思想上更加成熟,在行动上更加坚定。如同经过磨砺的宝剑,整个延安根据地的军民在精神上更加坚韧不拔,向着抗战胜利和新中国的建立稳步前行。
正是:文艺座谈方向明,整风运动促前行。 朱公参与添薪火,思想升华百炼精。 深入基层知众意,修身自省净心灵。 延安岁月光辉处,引领征程史册铭。
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