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唐朝时就存在的这条街路,是出川必经之道;从古至今,不知有多少人、多少马蹄声,嘚嘚地敲响了脚下的石板路··这就是成都的东大街。
周询
宣统元年(1909)秋,烟雨迷蒙。一个形象干瘦的官员,骑着一匹健驴也走上了这条街。他叫周询,贵州麻江人,多年在四川为官,此次是到省城述职。当年成都不大,所谓“穿城九里三”,府河上东门大桥已是城外。周询下驴倚桥边石栏杆远眺,对仆人周三喜说:“这东门大桥乃百姓俗称,实名‘长春桥’,又叫‘濯锦桥’。光绪癸未年修补时挖出宋碑,说明这桥宋代就有了!’
长春桥
但见清流中艄公摆渡,渔翁搬罾垂钓,河畔岸树青青。周询遥望远处跨金水河合江处的“大安桥”和雕栏画廊的安顺桥,捻须叹道:“美哉,芙蓉城!此地9万余户,30万人……过桥就是东大街,进了两江环抱之省城了!”
迎晖门
苔藓斑驳的城门上大书“迎晖门”。毛驴“哒哒哒”地进了东门城门洞,闹市顿入眼帘。东大街从城门洞向西走,有下东大街、中东大街、上中东大街、城守东大街、西中东大街、西东大街、盐市口,共7条街。
周询对憨头憨脑的三喜说:“前年官府统计,全城四门及附郭大小共516条街道,都很狭窄。较繁华的南大街、北大街、总府街、文庙街等,只有二丈左右宽,其余多不及二丈。科甲巷更是狭得更可怜,仅数尺宽……这条东大街富丽无比,可并排走四乘八人大轿,真是名震巴蜀呢!”
东大街两旁人家屋檐都与阶齐,下雨时行人可以檐下避雨,晚上又可摆“夜市”。只见满街各字号的首饰铺、绸缎铺、皮货铺、土洋百货以及专卖京、苏、广货的商家鳞次栉比,黑漆金字大招牌像比赛般一家比一家辉煌,行人熙熙攘攘。街边隔不多远便摆有三尺多高、盛满清水的长方形石缸。缸内水草飘曳,鲫鱼、鲤鱼在里面悠然游荡,像在显示老城的慵懒闲适和古旧……
原来,石缸是用来贮水灭火的,叫太平缸。乾隆四十九年后东大街发生过几次大火灾,后来为防患未然,重修建筑时处处有高耸的风火墙,造型典雅、多彩多姿。街边还摆着麻搭、火钩等救火家具——那是后来丁宝桢当四川制台时命各商铺制备的。
路面全铺着红砂石板,城里人、乡下人,都把逛东大街当成最时髦而快活之事,石板路上已很有些坑坑洼洼”。
下东大街处有座牌楼,横额写有“既丽且崇”四字,出处是汉左思《蜀都赋》“既丽且崇、实号成都”之句。1924年杨森当省督办独霸成都时,实行“新政”,为拓宽东大街,拆除了这座牌楼。
街北有个“府城隍庙”。在这个鬼怪争雄的城隍庙里,酒馆、汤圆面店、百货店、算命卜卦、杂要跑滩……罗列,闹哄哄的。周询主仆二人也兴致勃勃地进去观玩一番,还在城隍菩萨下破旧的供桌上敬了一炷香,恭恭敬敬地磕了几个响头…
…(解放后城隍庙废,1982年2月1日后,这里改建为成都市立体电影院,再后被拆除)。
主仆二人走到中东大街纱帽街口,周询说:“此处为明代税课司茶局所在地,如今为陕西泾县会馆……”到城守东大街,周询又慨叹:“此处明代为都司、提学道署所在地,到我大清为守护省城之‘城守游击署’,故有此街名!”(“抗战”时期,“城守游击署”旧屋成为四川省图书馆)。
街南有以腌卤菜而享有盛名的“香风味”饭馆,以“蘸水豆花”出名的“荣盛”豆花饭店……阵阵香气飘来,令人酸口水直冒。过了“荣盛”,再走几步是个丁字路口,周询指着左边一条热闹街市说:“那是走马街,你看全是带铺板的青瓦平房,好气派!”
身后仆人周三喜问:“老爷,昨个叫走马街呢?”
走马街
周询答道:“这走马街再往左一拐,就是督院街。自大清入主中原后,每年全四川各州县有许多官员骑着高头大马,去督院拜见总督大人,所以这街就叫走马街……”
主外二人再往前走到中东大街暑街南口,周询在毛驴上指着两旁街楼说:“这里明代有长史司署,清设四川按察使署。街南有宝元通百货公司,又有万钰银楼,为省城银器业最早最大之商铺。又有中西大药房,创设于光绪二十七年(1901),是省城西药业最早的!”
东大街是成都最富庶的街道,几里长的街上有很多两三层楼的铺面,又高、又大、又深;招牌全是黑漆金字,富丽堂皇。外地旅客到达成都,大都住到东大街各处旅店……再往前走,是盐市口。周询说:“街口原为鱼市所在,盐市口,乃全城大盐市。东大街从东门大桥至盐市口,数里长街,真乃芙蓉城之《清明上河图》啊!”
周询后来曾说:“仆髫龄随宦,久寄此邦,壮岁入官,复临故地。”耳闻目睹,他1936年写了本记述成都东大街的《芙蓉话旧录》。
但紧华的东大街却如厕困难,民国时成都人“展言子”说:“东大街找茅房——没门!”
而这条街上的茶馆却多,最著名的是工商界人士廖文长的“华华茶厅”。它开在城守东大街,有茶座一千多,可称西南最大的茶馆,当然自备厕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