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西元凭借卓越的领导才能和战术素养,迅速崭露头角,成为中国人民志愿军第38军的政委,并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屡立战功。作为红军的老战士,他在长征、抗日战争中历经磨砺,而在朝鲜战场,他又展现了非凡的指挥能力,屡次带领部队取得胜利。然而他的一次失误却也让38军遭遇了严厉批评,这位曾被朱德看好的“红小鬼”究竟经历了怎样的心路历程?下面小史就带大家一起了解一下。
毛主席
1917年,刘西元出生在江西省吉安的一户贫寒农家。在刘西元9岁时,家人决定送他去私塾接受教育。他在那里刻苦学习了两年,但不幸的是由于家庭经济状况的持续恶化,他不得不中断学业,回到家中协助父母务农。
12岁时他独自前往吉安县城,开始了自己的学徒生涯。他先后在杂货铺、布店、烟店等地工作,每天从早到晚忙碌不停,生活极为艰辛,仿佛成为了城市中的一名“包身工”。
1930年的一天夜晚吉安县城内枪炮声震耳欲聋,持续了整整一夜。第二天早上,刘西元惊讶地发现,红军已经占领了这座城市。他目睹了红军战士们头戴五角星帽子,纪律严明,深受群众欢迎的场景。深受共产主义理想和革命精神的感召,年仅13岁的刘西元毅然决定加入红军。
刘西元(右)
在红军撤离吉安之际,刘西元因表现突出被任命为少年先锋大队班长,随后又陆续担任了青年干事和团支书等职务。他的革命生涯由此正式开启,也意味着他离开了故乡,踏上了一条充满艰辛与荣光的道路。
刚加入红军的刘西元,身材矮小、体格瘦弱,被大家亲切地称为“红小鬼”。他第一次参加实弹射击训练时,费尽九牛二虎之力才勉强端起那支沉重的毛瑟枪。当他瞄准靶子并扣动扳机时,枪支强大的后坐力竟让他一屁股坐到了地上,引得周围战友一阵哄笑。
刘西元夫妇
1934年,朱德来到红军学校,挑选年轻干部时,目光锁定在了17岁的刘西元。尽管他瘦小无力,朱德却一眼看出他的潜力。很快,刘西元被调入红一方面军直属队。在训练中,他异常刻苦,凭借出色的表现,朱德当众夸奖:“这个红小鬼,将来能当将军。”
刚开始刘西元的表现并不尽如人意。第一次实弹射击时,步枪对他来说沉得像块大石,几乎举不动。射击时后坐力把他推倒,摔了个四脚朝天。尽管如此,刘西元并未气馁。
他决心要弥补自己的不足,日复一日地苦练枪法,逐渐从一个新手变成了射击能手。短短几个月,他不仅精准命中靶心,还能在恶劣环境下冷静应对,赢得了战友的认可和赞扬。
刘西元
1934年10月,红军开始长征,刘西元随队出发。一路上,他的表现愈加出色,迅速成为红一军团第四师政治部青年干事。这一职务意味着他不只是战斗员,还承担着组织和教育新兵的责任。每次任务,他都全力以赴,领导与战友们逐渐看到了这个瘦小少年背后不凡的潜力和坚定的决心。刘西元的名声,开始在红军中传播开来,成为了新一代年轻干部中的佼佼者。
随着“七七事变”的爆发,中国面临了前所未有的民族危机。在这一关键时刻,国共两党实现了第二次合作,携手并肩共同抗日。同年8月下旬刘西元所在的红12团也迎来了改编,成为了115师343旅686团3营的一部分,刘西元被任命为教导员,与营长邓克明并肩作战。不久后115师毅然东渡黄河,决心奔赴抗日前线,与日军展开殊死搏斗。
抗美援朝
9月22日,当日军嚣张地向平型关进犯时,115师迅速作出决策,决定集中主力给日军一个迎头痛击。刘西元和邓克明接到了命令,于9月24日冒着滂沱大雨,率领3营的战士们悄然进入伏击阵地,静待日军的到来。
25日战斗打响,在刘西元的沉着指挥下,3营的战士们英勇奋战,连续击退了敌人的多次疯狂攻击,牢牢地守住了制高点。他们的英勇表现,为主力部队分割歼敌创造了有利条件,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此次战役中115师在刘西元的带领下,成功歼灭了1000余名日军,缴获了大批弹药资源。
肖华(左一)
在抗日战争的硝烟中,刘西元凭借出色的指挥能力和过人的胆识,多次率领部队立下赫赫战功,深受党中央的器重。他的才华和努力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因此在不久后,年仅28岁的他就被任命为山东军区第一师政治部主任,肩负起了更重的责任。
抗战胜利后中共中央作出了经营东北的战略决策。罗荣桓率领山东部队主力,大部分选择海上路线进入东北。而刘西元则跟随萧华的先行组,率先踏上了前往东北的征程,为后续的部队打前站。
毛主席
1946年除夕夜,一支由鬼子军和伪军组成的队伍悄然逼近通化,手持枪支、刀剑、斧头等武器,准备发起突袭。时值年关,通化的防线已经开始松懈。然而这支敌军并未预料到,我方已做好充足准备。
刘西元接到报告后,迅速指挥下属将守军化整为零,准备迎击敌人。刘西元深知,敌人不可能依靠单纯的武力占领城市,必须通过巷战来消耗敌人的优势兵力。在夜色掩护下,刘西元带领队伍进入了街巷,他深知通化的每一条街道,每一处藏身之地。敌军即使人数众多,也未能掌握地形的优势。
巷战在迅速展开的同时,我方游刃有余,利用熟悉的地形和充足的准备,刘西元指挥得当,迅速布置了多重伏击。在两个小时的激战中,敌军的组织被彻底瓦解,最终被我方歼灭近四千人,通化的守卫再一次被成功捍卫。
合照
刘西元的应变能力和机智再次得到了印证。在战斗开始时,敌军以为通化守军松懈,便准备突袭占领。但刘西元从未低估过敌人,也没有盲目迎战。他指挥得非常精准,每一步都计算得细致入微。此次巷战不仅是对敌人的反击,也是一次对自我指挥能力的验证。刘西元并不依赖固定的战术,而是根据战场上的变化灵活调整,及时改变战斗计划,最大化发挥我方优势。
随着“通化暴乱”平息,敌军的主力被彻底击溃,一部分关东军不得不退回日本。1950年,38军踏上了赴朝鲜战场的征程,他们肩负着抗美援朝的重任,在第一次战役中由于情报的失误,38军未能及时捕捉到战机,这让彭总深感失望。梁兴初与刘西元,这两位军中的佼佼者,也因此感到深深的自责和难过。
合照
当志愿军发起了第二次战役,38军被委以攻打德川的重任。当时彭德怀为了确保万无一失,决定增派42军的一个师来协助38军。然而这一决定却激起了梁兴初的强烈反应。他认为这是对38军能力的质疑,因此他坚决要求独立完成任务,以证明38军的实力。
在梁兴初的坚持下,彭总最终同意了他的请求。得到信任的38军士气大振,战士们个个摩拳擦掌,誓要一雪前耻。在梁兴初和刘西元的精妙指挥下,38军如猛虎下山,迅速攻破了德川。
为了进一步扩大战果,志愿军司令部决定让38军继续向院里、军隅里发起进攻。经过商议,梁兴初与刘西元决定派遣113师长途奔袭三所里,以堵截逃敌。然而113师面临的是145里崎岖山路的艰难行军。刘西元心中充满了担忧,但他深知军人的使命和担当,只能默默祈祷战士们能够顺利完成任务。
刘伯承
但是112师和114师频频传来捷报,而113师却始终没有消息。直到28日破晓时分,一份电报终于打破了沉默:113师用惊人的毅力,在14个小时内强行军145里,成功抢在美军之前占领了三所里!
这一消息如同春风般温暖了整个38军的心。美军原本计划通过三所里撤退,却万万没想到志愿军已经捷足先登。在38军的勇猛进攻下,志愿军兄弟部队在第二次战役中取得了辉煌的胜利。
这场战役的英勇事迹后来被著名作家魏巍描绘在《谁是最可爱的人》一文中,他生动记录了38军112师一部在松骨峰战斗中的壮烈场景,让读者感受到了志愿军战士们的英勇与无畏。
刘西元和张爱萍等人在红军大学合影
战役结束后,彭德怀亲自撰写了对38军的嘉奖令。这份嘉奖令是对38军的认可,更是对全体志愿军战士的鼓舞。当梁兴初和刘西元接到这份嘉奖令时,他们激动得热泪盈眶。他们万万没想到,彭德怀会给予38军如此高的评价。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梁兴初与刘西元继续指挥了第三次战役,再次展现了他们的军事才能。而刘西元也在1951年3月被调回国内,向军委汇报抗美援朝战役的情况。
令人惊喜的是他刚刚回国,就受到了毛主席的亲自接见。这次接见,不同于往常的正式汇报,更像是老朋友之间的叙旧。毛主席亲切地询问刘西元对美军的看法,刘西元则坦诚地分享了自己的战斗经验。他提到美军虽然装备精良,但却惧怕近战、夜战,这正是志愿军的制胜法宝。
毛主席
毛主席听后,不禁感慨万分。他回忆起当年共产党在山沟沟里打游击的日子,笑着说:“看来,还是我们钻山沟子有出息啊!”一番话,引得在场众人哄堂大笑。接着毛主席又详细询问了前线将士的生活情况。当听到战士们有时饿着肚子、长虱子也要与敌人搏斗时,毛主席的眼眶不禁湿润了。他深情地说:“我们的战士,真是最可爱的人啊!”
这次接见,持续了整整四个多小时。期间毛主席与刘西元聊了许多,从战斗经验到生活琐事,无话不谈。最后毛主席还特意设宴招待了刘西元和萧华,席间更是欢声笑语不断。
回到朝鲜后,刘西元将这次接见的经历传达给了指战员们。大家听后,纷纷表示要更加努力地战斗,不辜负毛主席的期望。而这次接见,也成为了志愿军夺取新胜利的巨大动力。
刘西元
1952年5月,刘西元接到了回国的调令。他回到了祖国出任总政部青年部副部长一职。在这个岗位上他致力于青年工作,为共和国的青年事业倾注了大量心血。毛主席后来对他的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称赞他对共和国的青年事业有着卓越的贡献。
时间来到1955年,38岁的刘西元被授予中将军衔,成为共和国历史上最年轻的中将之一,两年后,刘西元率领中国青年代表团访问日本。在访问期间,他受到了日本联合会的热情接待。
有趣的是联合会的负责人在交谈中提及了一个名为“刘东元”的人物,他们对此人赞不绝口。经过一番了解,原来这个“刘东元”正是刘西元在东北时期的化名。这一发现让在场的人都感到惊喜,也进一步彰显了刘西元在国内外的声誉和影响力。
刘西元
离休后的刘西元并没有停止对国家和社会的关注与贡献。他积极协调资源为家乡吉安县建设了将军园,为传承红色文化、弘扬革命精神做出了重要贡献。同时他还时刻关注着国家的发展变化,为祖国的繁荣昌盛感到由衷的高兴和自豪。
2003年刘西元将军在南京逝世享年86岁。他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奋斗的一生、光辉的一生。他为国家和人民做出了卓越的贡献,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他的离世是国家和人民的巨大损失,但他的精神和事迹将永远激励着后人不断前行。
肖华
参考文献:
孟昭庚.志愿军“万岁军”诞生记【J】. 党史纵横,2010.
梅兴无.最年轻的开国中将刘西元【J】. 党史博采,2010.
贾龙飞.刘西元:率先垂范 军魂铸就“万岁军”【J】. 党史文苑,2013.
刘西元:受到毛主席称赞的“万岁军”政委【J】.中国人才,2010.
叶介甫.吴瑞林与毛泽东中南海纵论抗美援朝【J】.党史纵横,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