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全面抗战时期正面战场最大的兵源基地

2025年01月11日17:53:05 历史 1158

1945年10月8日,《新华日报》发表《感谢四川人民》的社论,社论指出:“在八年全面抗战之中,这个历史上最大规模的民族战争之大后方的主要基地,就是四川。”“四川人民对于正面战场,是尽了最大最重要的责任……” 可见,四川为抗战提供了大量的兵员、民工跟粮食,为抗战胜利的到来作出了巨大贡献。特别是征兵方面,作为抗战时期民族复兴的根据地,四川为国民党正面战场提供了大量兵员,川军在抗战中作战英勇,为抗战的胜利到来作出了巨大贡献。

四川:全面抗战时期正面战场最大的兵源基地 - 天天要闻

全国每征兵5名就有1名是川兵

抗战爆发后,为补给前线兵员,争取抗战胜利,国民政府在大后方逐步建立和实施了兵役制度。随着抗战的全面展开,各部队伤亡巨大,需兵急迫,尤其是1938年10月,武汉、广州同时沦陷后,军事指挥中枢迁移重庆,作为抗战大后方的四川负担征兵的任务进一步加重。四川当时建立的征兵体系主要是采用省军管区、下辖师管区和团管区,各县军事科(后改为兵役科),然后通过区、乡镇、保、甲层层征兵的方式。抗战时期四川兵役制度的建立和实施,保障了四川向抗战前方兵员的输送,使四川成为正面战场抗战的最大兵源基地。

曾任国民党兵役机关骨干幕僚和团管区司令的万金裕认为,“八年全面抗战,四川省在各个方面都作出了巨大贡献,其中,对于前线所需大量兵员的征集、训练和补充尤远远超过其他省份。”根据何应钦《八年全面抗战之经过》中《抗战期间各省历年实征壮丁人数统计表》和《抗战期中各省壮丁配额统计表》的统计,在整个八年全面抗战期间,全国各省实际征送壮丁为14050521名,其中四川就征送了2578810名,占全国21个省征送总名额的18.35%,接近1/5。要是加上从四川划出去的西康省和省籍不详的特种部队及军事机关、学校招募的四川壮丁比例,四川在抗战中征兵可能近300万。

抗战全面爆发的第一年(即1937年)是八年全面抗战中四川征送壮丁最少的一年,四川征送壮丁人数也在10万以上;1941至1944年四年中,四川征送壮丁年均在35万以上,抗战胜利的1945年征送壮丁人数也达28万以上。当时兵役部及军政部给四川的兵役配拨数为各省之冠,达3193807名,比排在第二位的河南省2210473名多出983334名。

四川:全面抗战时期正面战场最大的兵源基地 - 天天要闻

壮年男子平均1.8人就有1人去战场

据1943年9月国民政府内政部的统计,四川当时总人口是46438490人,4329682户,男子24199029人,壮年男丁(18至45岁的男丁)5451551人 。如果以整个全面抗战时期四川征兵三百万计,四川平均1.4户要出1个兵,平均15.4人中有1个是兵,平均8个男子中就必须有1个人当兵,壮年男丁中则是平均1.8人就必须1人当兵,而当时规定服常备兵役的年龄是20至25岁,可能这个年龄段的壮丁全部当兵还不够。虽然8年的时间每年都会产生新的青壮年壮丁,但同时也有人走向老年或死亡,所以这个数据在四川人口尤其是四川壮丁人数中的比例是相当大的。

在实施征兵制度的过程中,四川通过建立省、市、县、乡镇等各级兵役宣传机构,培训各级兵役人员;1938年9月创办《四川兵役》半月刊,从三卷一、二期开始改为月刊;出版《四川兵役概况》《国民兵建设》《四川兵役讲话》等兵役小丛书;发行国民政府军政部刊行的兵役法规数十种等多种途径,对兵役法令和为国当兵光荣、抗战必胜等进行了诸多宣传,这对激发民众自愿当兵服役的情绪,增强民众的国家观念和民族意识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四川:全面抗战时期正面战场最大的兵源基地 - 天天要闻

近3万知识青年志愿从军

据1939年国民党军事委员会对四川等16个省壮丁检阅报告所称,“除边远各县份,文化落后之地区外,其他各县市之壮丁,……,对国家之观念,民族之意识最为浓厚,抗战必胜之信念亦最为坚定。”抗战后期近3万四川知识青年志愿报名从军,更是体现了四川民众高昂的爱国热情和当兵报国新观念的树立。

抗战后期,出于扩大兵源和提高中国军队自身素质以及配合盟军作战等等原因,曾由蒋介石下令发动十万知识青年志愿从军,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知识青年志愿从军运动。1943年11月由蒋介石亲自向军政部长何应钦下手令,发动知识青年志愿从军,四川省军管区参谋长徐思平于同年11月中旬在四川三台鼓励学生从军,收到了极好的效果,为全川、全国起了倡导的作用。到1945年2月初,全川有29157名男女知识青年志愿报名从军,有12717名体检合格。

兵事网——抗战时期,蒋介石为什么选择四川为抗日战争大后方?

兵事网——苦难的抗日战争,半省支撑抗战六年,做出巨大奉献

历史分类资讯推荐

为什么曹操字“孟德”而不是“伯德”?看看古人名和字的讲究 - 天天要闻

为什么曹操字“孟德”而不是“伯德”?看看古人名和字的讲究

与今天我们的名字不同,古人在起名字时,名是名,字是字。《颜氏家训》有言:名以正体,字以表德,就是说“名”是用来区别彼此的,“字”则是体现一个人的德行。在古代,婴儿出生三个月之后便有父亲给孩子取名,“三月之末……父执子之右手,咳而名之”。
陈谷嘉同志逝世 - 天天要闻

陈谷嘉同志逝世

5月14日,湖南大学岳麓书院发布讣告称,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著名思想史家、湖南大学岳麓书院教授陈谷嘉先生,于2025年5月14日上午8时逝世,享年91岁。陈谷嘉陈谷嘉先生1934年5月出生于湖南宁乡,1959年8月毕业于武汉大学历史系,并执教于湖南大学。1959年11月赴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师从著名史学家侯外庐先生。嗣后回湖...
曹丕逼弟弟七步作诗,结果被一首诗怼得下不来台 - 天天要闻

曹丕逼弟弟七步作诗,结果被一首诗怼得下不来台

曹操死后,他大儿子曹丕当了皇帝。这曹丕一直看自己弟弟曹植不顺眼,为啥呢?因为曹植太有才了,以前老爹曹操最喜欢他,差点让他接班。现在曹丕当了皇帝,越想越气:这小子留着迟早是个祸害!这天上朝,有个大臣打小报告:"陛下,您弟弟曹植整天写诗发牢骚,
三支侵华日军细菌战部队成员信息文件公开展示 - 天天要闻

三支侵华日军细菌战部队成员信息文件公开展示

日本国立公文书馆14日公开展示侵华日军细菌战部队1644部队、8604部队和8609部队的留守名簿。5月14日,在日本东京,日本细菌战研究专家、滋贺医科大学名誉教授西山胜夫召开说明会。新华社记者 贾浩成 摄5月14日,在位于日本东京的日本国立公文书馆,工作人员展示侵华日军细菌战部队1644部队的留守名簿。新华社记者 贾浩成 摄...
民国人物张宗昌 - 天天要闻

民国人物张宗昌

给了我们所知道的很多负面形象,如荒淫好色、迎娶大批姨太太或残暴冷血,镇压劳工,,扼杀新闻自由、横征暴敛等等。
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为何要坚持“第二个结合”? - 天天要闻

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为何要坚持“第二个结合”?

“两个结合”是我们党在深刻总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百年奋斗历史经验、深刻把握中华文明发展规律基础上取得的重大理论创新与原创性贡献。其中“第二个结合”,即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不仅为新时代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筑牢了深厚文化根基、注入了磅礴精神伟力,更为我们党以彻底自我...
明朝奇闻:道士与皇帝的“长生不老”大冒险! - 天天要闻

明朝奇闻:道士与皇帝的“长生不老”大冒险!

在明朝嘉靖年间,历史的舞台上上演了一出“皇帝与道士”的奇妙戏码,简直可以用“道士驾到,皇帝傻眼”来形容!今天就让我们来聊聊这位名叫陶仲文的道士,以及他如何在宫廷中掀起一阵风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