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炀帝杨广是隋朝第二位皇帝,在公元604年隋文帝杨坚去世之后继承皇位,杨广继位之后,因好大喜功,常年征战,令百姓苦不堪言。民心思变之下,各地起义不断,造成天下大乱,直接导致了隋朝的覆亡。杨广虽然在位仅仅14年时间,却干了四件大事,让华夏受益千年,那么他干了哪四件大事呢?
隋炀帝
第一件事,开创科举制度,给平民阶层翻身机会。自东汉末年到隋朝初期,门阀势力掌控着上升渠道,寒门阶层基本上没有入市的机会。门阀士族几百年来牢牢把持着朝政,阻断着上升的渠道,无形中成为了阻碍社会发展的毒瘤。为了巩固皇权,对抗门阀势力,605年,杨广正式确立科举制度,规定凡是年满20岁、学识优良者,都可以通过县试、州试、省试、殿试这四级考试进入仕途,官位高低与考试成绩挂钩。这一制度打破了门阀世家专政的局面,使得寒门士子也有了翻身的可能。此后一千多年间,科举制度成为了官员选拔的主要途径,大量底层读书人都能够通过科举获得入仕的资格,再也没有哪个阶层能够阻断上升的渠道,杨广创立科举制度,确实是一件功在千秋的大事。
第二件事,开创大运河,实现南北交流。两晋南北朝时期,人口大规模迁移以及南朝的开发,使南方经济迅速发展,而北方发展缓慢,人口所产生的财富已不足以应付朝廷的需要,但是因为南北方交通不便,严重影响南方物资快速送到北方,一道加强南北联络的水路运输已经成为了一件迫在眉睫的事。杨广继位之后,喜欢到处游玩,交通不便让他感到非常不满。于是便修建了一条贯穿浙江苏州、扬州等地,最终抵达洛阳与黄河相连的京杭大运河,全长1800多公里。可以说,杨广本意是为自己修建一条“游玩之河”,但却无意中奠定了华夏一千多年水运之基础,使得江南江北的交流日益顺畅,大量南方的粮食源源送到北方,保障了中原地区的供给。当年杨广三征高句丽,靠的就是南方的物资源源不断运往北方。同时,大运河也促进了南北交流融合,南方的丝绸、纸张技术等传入北方,北方的先进制度思想也南下传播。杨广积极推进此事,对华夏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可惜大运河的修建也耗空了隋朝的底蕴,直接导致了隋朝的灭亡。
隋朝运河
第三件事,开拓西域疆土,重建丝绸之路汉朝张骞出使西域之后,一条连接中原和西域的丝绸之路因此闻名天下,但汉朝灭亡之后,西域和中原之间断断停停,无法保持联络。609年,杨广亲征平定吐谷浑,两年后又覆灭,西域的小月氏直接将其纳入版图,西域各国无不震惊。通过连年征战,杨广基本掌控了丝绸之路。汉代以来中断多年的陆上交通得以重建,中原同西域的交流再度畅通,杨广重新打开丝绸之路,加强了中原王朝对西域的控制,对华夏历史发展起到一定推动作用,华夏从此在西域建立了统治优势,有力遏制了北方游牧民族南下入侵。
隋朝西域版图
第四件事,迁都洛阳,建立新经济中心。隋朝时期,定都长安长安,地处西北,辐射范围偏向西北,对于东南方的控制几乎是无法实现的,尤其是当时东南方已经逐渐显示出发展迅猛的势头,无论是经济还是资源都比西北要更有优势,在这种情况下,必须要加强对东南方的控制。考虑到此,隋炀帝杨广决定修建一座新的都城东都洛阳,以弥补长安的不足。洛阳地处中原,交通便利,物产丰富,不仅能够四通八达,还能网罗天下财富。于是杨广在610年春夏找迁都,征调20万民夫,在一年时间里就修建完成新洛阳城。洛阳逐渐取代长安,成为中原新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可以说杨广定都洛阳,使古都重焕生机,重新成为华夏的心脏所在,对中原经济的繁荣具有深远意义。
杨广是一个暴君,同时也是一位开创者,他的功绩是不能被轻易忽略的。可以说,这四件事每一件都是功在千秋的大事,对后世颇有影响,但他又太过急功近利,不惜以民众的生命和财产为代价,在短短时间内推行四件立在千秋的大事,滥用民力,这才导致了天下大乱,民怨四起。杨广若是能缓慢实施,徐徐图之,绝不至于将民力耗尽,最终导致民怨沸腾,隋朝覆灭,他也绝不会被冠以暴君的称呼,被唾骂千年,可悲可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