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各类影视剧中,相信大家都看到过各种科考名场面。
在影视剧中所撰写的名场面中,现代人对于秀才的印象都是非常的穷,在古代属于读书界的最低端人士。
甚至有些人觉得穷秀才就像我们现在的初中中专一样并没有什么技术含量,
真的是如此吗,秀才远不比我们现在的大学生吗?秀才在古代到底是什么样的学历?
其实秀才并不是我们想象的那样,千万别被误导了!
古代科举制有多难?
秀才是根据古代的科举制度来产生的,科举制是皇上用来选拔人才的一重要渠道,到现在已经有了两千多年的历史,但是在隋唐之前的朝代,人才的选拔都是按照阶级划分的。
也就是说在隋唐之前,是没有任何的公平可言的,一些穷人只能当一辈子穷人,根本不能通过自己的努力来实现理想的。
就如世袭制一般,皇帝在去世之后,会将这皇上的位子传给自己相对于几个儿子之间最优秀的一个,倘若一直沿用世袭制的话,就会一直有明显的阶级划分,平民就永远只能是平民。
在隋唐之前,还有一种察举制,察举制出现于汉朝时期,古代的书籍是非常宝贵的东西,尤其是儒家文化盛行之后,书籍更是被当做圣物一般,平常百姓的家中是根本没有这些东西的。
在书店一本书可能是普通家庭一年的生活费,察举制完完全全就是为了贵族人家服务的。
察举制并不是通过大规模的选拔和考试来获得名次,察举制是有一些达官贵人或者是老师来为你做推荐,这样就能站立于朝堂之上了。
可是这还是不公平,不说有一些老师是真正的看中了你的才学和实力,但是还是有很多贵族子弟是可以通过钱财来收买的,毕竟没有谁是跟钱过不去的。
所以这个办法还是没有让真正的有才华,穷苦人家的孩子得到帮助,其中有很多是用钱财来贿赂一些达官显贵,平常的平民百姓根本就没有办法实现自己的梦想。
以此来看,察举制并不是一个公平的制度,有钱人可以使用钱为自己谋得前程,穷人只能继续叹气,于是这个察举制并没有实行多长时间就被取消了。
真正算的上公平的。便是隋唐之后的科举制。
在隋唐之后,便开始沿用科举制,科举制不限制任何的身份地位,无论是谁都可以参加竞选。
普通百姓家的孩子,只要是依靠自己的努力和自己的才学通过了考试,那么就可以站在官场的位置上。
不过虽然科举制度没有身份限制,但是考试标准却是非常的严格,要经过三层考试,先进行乡试,在进行省试,最后还要参加殿试。
殿试的前三名分别是状元,榜眼,探花,一层一层的进行选拔,谁能参加殿试,那就是十分聪慧的人才,因为还有很多人在乡试这一关就失败了。
想要参加乡试的人就必须要考中秀才,许多人就会感到疑问,这样看秀才好像也并不是很难考,这就大错特错了。
秀才有多难考?
在明朝和清朝,秀才的含金量是最高的,在地位,金钱上面都是有提升的。
虽然说秀才对于整一个科举制度来说不算特别重的人才,但是在当时,不是所有人都能读书和上学,当时的教育环境和质量都远远不比现在。
可能一千个人里面会出一个秀才。
大家可想而知秀才的含金量,并且参加考试的人有很多,但是上榜的秀才也就十几个人选。
不仅如此,当时古代的考试不像我们现在一样,当时由于教育环境的匮乏,都是让学生熟读《论语》、《大学》、《中庸》、《孟子》等之类的书,能将这些书熟读熟背的可不是一般人。
所以在当时,能考上秀才已经是很不错的人才了,并且在明朝时期,考上秀才还有很多的“红利”。
虽然秀才不好考,但还是有很多人愿意将自己的孩子送到有秀才功名所开设的学堂。
尽管不像做官有大把的俸禄,但是地位上却有很大的差别。
普通人见到做官的百姓都要下跪,但是秀才却可以不跪。
只要考上了秀才,名下可以挂很多土地,不仅如此,随之而来的都是这个秀才名声带给的价值,接触的圈子也和之前的圈子不一样,在古代是对读书人看的很重的,所以在考上了秀才之后整个家族的地位都会提升。
那么,古代这么吃红利的秀才,如果放在现代,是什么学历呢?
古代的秀才在现代是何学历?
根据资料,秀才所学的和现在985、211等学校的学生资历差不多,秀才需要熟读四书五经、诗词歌赋。
与现在的高考难度相比,秀才的含金量可是比现在大学生高出很多。
并且秀才的考试并不像我们的高考一样,一生只考一次,考上了就没有任何后顾之忧了,秀才需要每三年参加一次考试,用来巩固自己的才学知识,如果考试成绩不好,还会被取消秀才的功名。
在秀才之上,还有举人,贡士和进士,这些当然也是需要花费更多的精力和才学才能达到的地位,所以穷秀才的穷,其实不是指金钱,是对才学和功名上的调侃。
在通过层层选拔突出重围的是贡士和进士,和我们现在相比,能够与之相比的可能就是我们的硕士和博士了。
结语:
我们调侃了很久的穷秀才放在古代其实也是蛮有地位的。
我们现在的高考,可能也正是参考了古代的科举制度,都是为了我们自身的前途,想要为国争光,找到属于自己的价值。
参考信息来源:
知网——《小学阅读指南(高年级版)》——《秀才》——2023/1/1
知网——《科举学论丛》——《科举制度的当代价值》——2023/02
知网——《人文杂志》——《论隋代察举制向科举制的转变》——202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