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7年毛主席被捕,行刑路上靠两银元脱身,回忆:多亏了那位农民

2024年06月27日17:52:05 历史 1339

1927年对于中国共产党来说可谓是多事之秋,恰逢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国共第一次合作破裂.

一场围剿中国共产党的“白色恐怖”席卷全国,除了起义反抗几乎再无办法。

秋收起义前,毛泽东接受党中央命令,向湘赣地区运送一百多银元(起义经费),由浏阳县委书记潘心源、安源工人俱乐部党员易子义进行护送。

中途却被民团(同国民党一起制造“白色恐怖”的组织)见财起意恶意羁押。

寡不敌众、任务艰巨,这该如何完美脱身?

一、第一次化险为夷

为避开国民党搜查,毛泽东特意打扮佯装一番。

长发盖耳,身着一套白色粗布褂子及长裤,提前开好安源煤矿的采购工作证明,化名张先生,远远瞧去,活脱脱一个儒雅的商人。

1927年毛主席被捕,行刑路上靠两银元脱身,回忆:多亏了那位农民 - 天天要闻

中秋节前夕,毛泽东一行三人乘着滑竿文家市方向走来,抵达浏阳市张家坊镇七溪村,意欲赶往铜鼓方向。

为了不被人发觉,毛泽东将银元藏在轿竿之中,同两个轿夫(也即潘心源、易子义)在村边饭馆吃饭,而不远处就是村里的“团防局”。

所谓团防局,也就是类似民团性质的组织,以保一村平安为主要工作目的。

1927年毛主席被捕,行刑路上靠两银元脱身,回忆:多亏了那位农民 - 天天要闻

吃饭间,两个团丁背着枪巡查,自称是无意间碰到了停在门前的轿子,却惊喜地发现里面存了许多钱。

即便毛泽东多加解释自己是个商人,请他们放行,团丁们也还是在光天化日之下,将三人扣押在团防局的院子里。

一百多块银元的巨款让团丁争议不断,有人主张杀人灭口,有人认为图财即可不必沾血。最后决定将三人生死交由族长,兼团防局局长陈阅初定夺。

陈阅初才从县城回来,听到消息后并未轻易作出决定,反叫团丁好生招待这位商人,直至第二天早上,才见到毛泽东。

1927年毛主席被捕,行刑路上靠两银元脱身,回忆:多亏了那位农民 - 天天要闻

尽管在交谈中,毛泽东一直坚称自己只是一个茶叶商人,阅人无数的陈阅初还是从他的谈吐举止、眉眼气度中察觉到几分不正常。

不多时,陈阅初便下令要求团丁将搜走的20多个银元交还回去,并将三人礼送至村东枫树坳。

二、再次遇险

刚出龙潭又入虎穴,在经过浏阳河铜鼓交界处时,毛泽东一行三人再次被当地民团发现,当场抓获,押送者二十余人。

巨大的人数差距让毛泽东并未选择轻举妄动,三人均被民团成员用梭镖抵住脊柱,直至接近总部。

毛泽东清楚地知道,一旦被抓进民团总部将再无回天之力,秋收起义也会因此延缓。表面云淡风轻、脑海中已经有过一番周全思考。

对局势稍作观察判断后,毛泽东有了逃生的对策。

1927年毛主席被捕,行刑路上靠两银元脱身,回忆:多亏了那位农民 - 天天要闻

由于提前准备了矿上的工作证明,民团成员对于毛泽东一行人的身份并未多加怀疑,反而因此放松戒备,并未使用绳索进行捆绑。

这无疑给逃跑降低了几分难度。

但在前期押送过程中,民团二十多双眼睛一直戒备万分,神经紧绷地唯恐有人借机逃脱。

直至即将抵达总部,押送队伍才放松下来。

趁着众人抽烟闲聊之际,毛泽东状似不经意地走到潘心源身旁,用仅有两人才能听到的声音问了这样一个问题:

“钱好拿吗?”

这便是要逃跑了,潘心源心领神会,当即也压低声音作出回应:“困在里面,并不好拿。”

“也罢。”

一语毕,毛泽东又悠哉地走回方才站立的地方。

1927年毛主席被捕,行刑路上靠两银元脱身,回忆:多亏了那位农民 - 天天要闻

整个秋收起义的经费不能不要,毛泽东一边摩挲着口袋里的两块银元,一边又有了新的思量。

也就在此时,一位团丁走进毛泽东的视野。

这个团丁虽然与其他团丁穿着相同,但观察细致的毛泽东,还是看到了他里面打着补丁的衬衣。

毛泽东自然地走到离这位团丁不远的地方,又佯装崴脚,一瘸一拐地出声求助:“老哥,我好像扭着脚了,实在是疼的厉害,走不了。”

团丁闻声过去,语气却十分不好:“那咋的,你过去坐轿子?”

毛泽东也不生气,一边解释说自己可能会走的慢些,一边又假装没看到地上的石头,身形一个趔趄。

也就是这一下,口袋里的两块银元相互碰撞,发出明显而又清脆的响声。

意料之中的,这名团丁打起了银元的主意。

毛泽东借着脚伤一点点退到队伍的最后,该名团丁为了押送任务也跟在最后,就这样,两人攀谈起来。

1927年毛主席被捕,行刑路上靠两银元脱身,回忆:多亏了那位农民 - 天天要闻

“大哥,看您的年纪,应该是已经成家了吧?”

“嗯,总共五张嘴,都等着我一个人吃饭。”

毛泽东状似不经意地继续盘问,将话题引到团丁的名字上。

“大哥,我看你人不错,我怎么称呼你啊,你姓个啥?”

“我姓黄。”团丁先顺着回答了毛泽东的问题,而后又突然戒备起来“你问这个干啥?”

“没别的意思黄大哥,就是觉得你人不错,这两个钱你收下,别嫌少,给家里妻儿老母改善改善伙食。”

毛泽东一边说着,一边趁旁人没注意,将这两块银元都放进黄姓团丁的口袋里。

一路沉默着,谁都没有再开口说话。

路过一片树林,毛泽东突然问道:“黄大哥,离总部还有多远,我这脚实在是疼的厉害。”

“不远了,就在前面。”

团丁开了口,又打量起前面的队伍,而后将目光落在不远处的山林方向,同毛泽东使了个眼色。

“谢谢黄大哥。”

毛泽东心领神会,低声同黄姓团丁道谢。

随后,毛泽东又悄无声息地从身上摸出几块铜板,趁人不注意随意扔在地上,旋即就往与之相反的方向跑去。

1927年毛主席被捕,行刑路上靠两银元脱身,回忆:多亏了那位农民 - 天天要闻

直到肉眼已经看不见毛泽东的声音,黄姓团丁这才像是突然发现一般大声叫喊:“不好了,少了一个……少了一个了。”

这一声大喊让本就有些懒散的队伍变得更加躁动不安,潘心源和易子义悄无声息地对视一眼,都知道这是最佳的逃跑时机。

毕竟在毛泽东同团丁交谈前,就已经给了自己一个眼神示意。

此外,将几块铜板分别扔在地上也不无深意,在看到铜板轨迹时,团丁们势必会分成两派。

一派认为毛泽东的行动轨迹和铜板重合,

另一半则认为应当往相反的方向寻觅。

争论不休之际,潘心源突然大声呵斥道:“你们大白天不分青红皂白肆意抓人,我要去吴县长那里告你们!”

突如其来的叫喊一时间震住了大部分团丁,他们呆愣地站在原地,既不知道该不该追,又不知道该往哪儿追。

就在团丁们吵嚷混乱之际,潘心源偷偷怼了下易子义的胳膊,易子义顺势朝着长势绝佳的田地中。

眼见着人跑远,易子义又大声喊叫;“兄弟们,快跑啊!”,再次借着混乱的空档逃开。

但毕竟逃跑时间不算长,潘心源和易子义最终还是被抓了回来,五花大绑。

而毛泽东则因为藏在山间池塘边的草丛,暂时逃过一劫。

三、被农民解救

天色渐暗,民团没了动静,斟酌许久,毛泽东这才从草丛中出来,又出于谨慎,毛泽东放弃了大路爬上山沟。

徒步翻山越岭时,毛泽东不光丢了一只鞋,脚上也磨破了好几处,而就在这又渴又累之际,毛泽东才发现,自己竟迷了路。

无奈至极,毛泽东只能寻了一条小路坐下,以期能碰到自己的队伍,却意外遇到一个砍柴的农民。

这位农民看到毛泽东一身污垢万分狼狈,当即从篓子里拿出自己的水袋递过去。

“喝点吧,大兄弟。”

本就农民出身又多农民颇有好感的毛泽东连连道谢,将自己的遭遇都一五一十地说了出来。

农民心善,得知毛泽东要去往铜鼓后连忙阻拦,声称此地距离铜壶还有一段距离,而自己的家就在不远处的村子,可以浅作歇息。

毛泽东欣然允下,跟随农民离开,借宿一夜后,更是被护送到浏阳与铜鼓交界之地。

1927年毛主席被捕,行刑路上靠两银元脱身,回忆:多亏了那位农民 - 天天要闻

奈何毛泽东刚走到铜鼓县城,又被几名平江工农民义勇队抓住,蒙着眼睛送到部队。

义勇队大队长陈知锋认出毛泽东慌忙解绑,面色有些尴尬,毛泽东却还怡然自得,他早在被绑时就已经认出这是自家队伍,这才没有挣扎。

被农民所救的事毛泽东一直谨记于心,但秋收起义屡屡受挫,直到井冈山革命后,毛泽东才稳定下来,派浏阳市地下党打听那位砍柴人的名字——陈帷德。

1927年毛主席被捕,行刑路上靠两银元脱身,回忆:多亏了那位农民 - 天天要闻

陈帷德是铜鼓纸工工会成员,后来也参加了湘赣革命根据地的许多工作。

解放战争后,毛泽东曾多次给陈帷德写信,称他为自己的“救命恩人”。

而这次浏阳遇险,也是毛泽东人生中唯一一次“生死逃亡”。

1927年毛主席被捕,行刑路上靠两银元脱身,回忆:多亏了那位农民 - 天天要闻

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个毛泽东,他一生为民一生救国,自然会福星高照、遇难呈祥。

这不仅是毛泽东的福气,也是所有中国人的福气。

历史分类资讯推荐

清朝花木兰:潜规则清秀下属,怀孕后偷换身份,终遭抛弃 - 天天要闻

清朝花木兰:潜规则清秀下属,怀孕后偷换身份,终遭抛弃

在《清朝野记》中,我叫陈统领,世人皆称我为清代花木兰。然而,我女扮男装从军后,因作战英勇一路荣升将军,用刀逼下属侍寝,怀孕后互换身份,最终却被负心汉无情抛弃。故事始于同治初年,清廷大将多隆阿从湖南挥军进军陕西平叛。
玻利维亚要加入金砖集团,美国很恼火!中情局是世界毒瘤 - 天天要闻

玻利维亚要加入金砖集团,美国很恼火!中情局是世界毒瘤

玻利维亚的未遂政变,只持续三个小时就失败。前陆军总司令苏尼加被捕,他控犯有恐怖主义和武装叛乱罪。很明显,这位老将没有得到民众的任何支持。俄罗斯政治家杜金 (Aleksandr Dugin)把这次政变定义为“颜色革命”。他在社交平台写道,背后
嫪毐,两个字怎么读?什么意思? - 天天要闻

嫪毐,两个字怎么读?什么意思?

第一个字嫪字,一个女字旁,一个谬字的一半,有人说这个字是姓。有没有这种可能性呢?有这种可能性。因为上古姓许多都带有女字旁,所以不排除嫪是流传下来的古姓,至少不排除这种可能性。第二个字毐,上面一个士,下面一个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