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清代科举制度和山东曹县科甲人员

2024年04月01日22:45:23 历史 1012

孙智敏

院考——秀才——县学

“秀才”之称,始于汉朝。到了东汉,因避皇帝刘秀之讳,改称“茂才”,如汉文中有《举茂才异等诏》。到了明、清两代,称为“学生员”,简称“生员”,但一般人仍称他为秀才。

秀才是如何考取的呢?这要在童年时,自家请师教读,或多家合请,叫作“私塾”,上学的叫作“童生”,开始读《三字经》、《百家姓》,以后读《四书》、《五经》、历代诗文选,以及子集史集等。读多读少,因材施教。作的文体是“八股文”,清末几次考试,改为经义文及论文。这样读了十多年,有了相当程度,先由本县考试录取,再由本府考试录取,然后才能参加名为“院考”的考试,考上就是秀才。

在这几级,考试落榜,下次可再考,考一辈子,叫作“考老童生”。

“报考幼童”:当时院考又有这一项规定,如考生年龄不超过12岁能背诵《四书》、《五经》全部,一句不漏,一字不差,提读一句能马上接着背读下一句,一点不迟疑的,不用他作文章,就批准他是个“秀才”。

“院考”是由本省“学院”主考官,3年一次来本府,考试全府各县已被录取的童生,按各县定额来取,曹县定额为27名。

考上秀才,就能入本县“儒学”。儒学设在文庙里,又叫“县学”。入了县学,群众称为“进学”。县学由本县教谕、训导两员主持。这两员主管县里教育,就相当于现在的正副教育局长。他的办公处,就在县学。

县学的生员分为三等:一、廪膳生员,简称“廪生”,定额二十人,每年给他膳食费,作生活补助。给他多少,已无可考。如该员死亡或考上“举人”、“拔贡”,或被县学选为各种“贡生”(恩贡、优贡、副贡、岁贡与拔贡合称“五贡”),所缺名额,即由其他生员中选程度好的递补,当时称为“补廪”。二、增广生员:简称“增生”,据说也是20人。是否有补助费,也无可考。这是从生员中择优增加的。三、附学生员:简称“附生”,名额不限。凡是已进学的生员,旧的因程度不好,新的因年限不到,都作为附生,但到了相当程度,都能“转增补廪”。

这三等生员,遇到了本省科考之年,都准报考,不限年龄和考次。如考不上,名额永在县学里,但遇到被县学选献为各种“贡生”时,名额也算出学了。

这些生员,并不在县学里住宿、受课,仅在学籍上存个名额。实际上是散居自学,或从师,或教学,或谋求各种职业,各随自便。不过得按季节向县学里领取课题,作了文章送去,由县学里批改,评定等级,作为促进学业,以及选补和选贡的依据。所谓“五贡”,就是:一遇到国家庆贺大典,县学里贡上个优秀生员,叫做“恩贡”;二、参加本省12年一科的考试,考取了叫作“拔贡”;三、考举人得个副取,回到县学,就一定把他贡上去,叫作“副贡”;四、作文章一贯保持优等,县学里把他贡上去,叫作“优贡”;五、生员到了60岁,程度也不错,县学里把他贡上去,叫作“岁贡”。凡在此五贡,都能出仕做官。考选拔贡和批准几种选贡,都由住省“学院主考”负责。

乡试(秋闱)——举人

五贡,是生员的出身小路,而主要的出身大路,还是靠3年一科在省城举行的举人考试,叫作“乡试”,因在秋天举行,又叫“秋闱”,考上就成“举人”。这个考场,是由北京派来的“钦差大主考”所主持。考完,主考回京,不住省,与3年一任的住省“学院主考”不同。所以人们又称住在学院的为“小主考”。

各省录取举人均有定额。据说,山东每科是72名,河南每科是84名,台湾府在没改省之前,据《清环舆记》记载:每3年考取3个秀才,1个举人。

会试(春闱)——进士

五贡中,拔贡出身之路比较宽,但得到拔贡后,还得考上举人,才能参加全国性名为“会试”的考试,考上就成进士。进士第一名就是“状元”第二、三名就叫“榜眼”、“探花”。因为“会试”都在春天举行,所以又叫“春闱”。

有几个名称,这里有加以说明的必要,特述如下:

“监生”:清朝在北京设立个全国最高学府,叫作“国子监”,为官员子弟求学进身之所。入学的,称“监生”。清末开捐纳之例,各省县童生能拿钱上交国家的,就给他个监生衔,可上北京参加“北闱举人场”考试。监生死后,牌位上一般都写“太学生”。

“北闱举人考场”:是清朝特设的、在北京举行的全国性举人考场。为了官员子弟及其他子弟、不能回原籍参加乡试者,只要有个“监生衔”就能报考。所以,外省各地童生,能捐个监生,也准他同样参加考试。

“庠生”:庠,原是古代周朝首都的“国学”。秀才死后,牌位上称庠生,是抬高身份的意思。因由县学把他升以国学,并升到古代的国学,也有表示“死过作古”的意思。

“学田”:是私人捐给公家,专养穷秀才的。曹县城东孙老家李庄农场,就是当时的学田,前因国民党收回,作杨树苗圃,现附近居民,仍叫它为“杨园子”。

附录:

山东省清代曹县科考名录汇编


盘点清代科举制度和山东曹县科甲人员 - 天天要闻


盘点清代科举制度和山东曹县科甲人员 - 天天要闻


盘点清代科举制度和山东曹县科甲人员 - 天天要闻


盘点清代科举制度和山东曹县科甲人员 - 天天要闻


盘点清代科举制度和山东曹县科甲人员 - 天天要闻


盘点清代科举制度和山东曹县科甲人员 - 天天要闻


盘点清代科举制度和山东曹县科甲人员 - 天天要闻


盘点清代科举制度和山东曹县科甲人员 - 天天要闻


盘点清代科举制度和山东曹县科甲人员 - 天天要闻


光绪年间曹县文武科甲人员

文科:

徐继孺:字又稚,号悔斋,晚号苏门山人,城南郑庄街道徐楼人。光绪某科二甲进士、翰林院编修、陕西副大主考、河南学院主考官、山西汾州府知府。

陈继渔:字瑜轩,原名继洋,晚号济阴愚叟,城南邵庄陈楼人。光绪乙未科三甲进士。署理河南省宁陵伊阳舞阳罗山知县,实授固始县知县(未到任)。

谢耀庵:城西楼庄琉璃阁人,光绪某科举人。

傅汝恒:城北关人,光绪某科举人。

王端:城东南火神台人,光绪某科举人。

万俊声:城西南万楼人,光绪某科举人。

孟庆锡:城东×庄人,光绪某科举人,迁居青岛。

扈玉高:字汉亭,光绪乙酉科拔贡,城西南扈楼人。在河南省候补,代理过商邱县知县,后迁居河南贾寨。

徐问点:字汾源,城南徐楼人。光绪丁酉科拔贡、邮传部录事,任职本县高等小学、职业学校等校教员。

张咸之:字速卿,城西大寨人。光绪某科拔贡,考取宣统元年经济特科(资格同进士),授知县,未到任。

冉杓:字建衡,城东北冉楼人,或系光绪前某科拔贡。号称本县“宿儒”,以教学著名。

王公奖:字芸都,城西南王厂人。光绪某科拔贡,或系光绪前科,以教学著名。

徐奉皋:字夔侣,继孺子,城南徐楼人,宣统己酋科拔贡。

王××:城南王黑楼人(曹南第一位共产党员王耀庭之父)。宣统己酉科拔贡。

盘点清代科举制度和山东曹县科甲人员 - 天天要闻

王耀庭之父王信之、伯父王佑之均是拔贡

李象贤:常住城内,宣统己酉科拔贡。

武科:

李凌峨:城东双铺集人,光绪某科武进士,御前待卫。

程殿鳌:城东张店人,光绪某科武进士,御前待卫。

张建朋,城东张白庄人,光绪某科武进士,御前待卫。曾任外地武官,据说早年战死。

张建贞:光绪某科武进士,御前待卫,建朋之胞弟,二人曾任过外地武官。

刘金榜:字芝科,城东梁庄人。光绪癸已恩科武举人,授兵部差官,未到任。

清制,遇国家大庆,正科之外,再加一科,名为“恩科”。

寓居科甲人员

李经野:字莘夫,晚号曹南钝士。光绪癸未科三甲进士,广东廉州府知府,原籍菏泽土地庙(曹县境内扣地)。

盘点清代科举制度和山东曹县科甲人员 - 天天要闻

1908年廉州知府李经野

姚舒密:字释筠,光绪某科二甲进士、翰林院编修、浙江道监察御史、衢州府知府。原籍钜野(曹县境内扣地,邵庄安庄)

清制,进士分三甲:一甲进士,是赐进士及第,只有三名:状元、榜眼、探花;二甲进士是“赐进士出身”,头一名叫传胪;三甲进士,是“赐同进士出身”。又按:举人第一名叫“解元”,秀才第一名叫“案首”。

清末本县几位有名的塾师

王公奖,字芸都,某科拔贡。城西南王厂人。其弟公樊,廪生。兄弟同在家乡设教,从学者甚众。城南成名者,多出其门下,为士林所赞仰。殁后,门弟子集资树碑,以彰德教,由翰林徐继孺撰文,题名为“曹县二王先生教思碑”。文载《徐悔斋集》中。

冉杓(音biāo),字建衡,城东北冉楼人。某科拔贡,号称“曹县宿儒”,造诣甚深。设教本村,自筹学舍,分立灶火,安置适宜,穷富皆便。近自本境,远及邻县,都以得列门墙为幸。他教学有法,利于考场,来学者众,成名者多。殁后,弟子徐继孺等,制文以祭之。有几句是“或成进士,或贡成均(古代拔贡的称名),凡在记录,百六十人”。就是说,学生中成名的,有秀才、拔贡、举人、进士等,记录下来,有一百大多。祭文载《徐悔斋集》中。

陈继渔,字瑜轩,原名继洋,城南陈楼人。中举人后,呈请礼部改名,得批准。光绪乙未科进士。署理河南省宁陵、舞阳、伊阳、罗山知县,实授固始县知县,未到任。他一生献身教育事业,中举前后,在家乡设教,从学者多,成名的有王端(举人)、韦延稚(进士)、徐问点(拔贡)、袁菊村(廪生)、王信之兄弟(拔贡)等。罢官归来,寓居县城西街,又在圣庙设教,收徒七十余人。各地以学术诗文来请益者,络绎不绝。徐继孺翰林,赠联句云:“升堂已满七十士,慕道知有三千人”。他专心教学,与生徒共食宿,离家一里许,除三节外,足不履家门。终以高龄任教,积劳得舌疾,于一九一九年七十一岁时卒。门弟子共哀之,于城内西北隅建祠树碑,岁时祭莫,并私谥“肃毅先生”(写在祠堂牌位上)。过去“谥法”是依据生前品德,在死后另给他起个名字,以作表彰。清制,二品官以上,才准给谥,叫作“官谥”。教师死后,门弟子给他加谥号,叫作“私谥”。这样不多见,在历史上有隋朝大儒王通死后,门弟子私谥“文中子”。

张咸之,字速卿,城西大寨人,某科拔贡。才学兼优,以能文著名。每出一篇,全县士子,争相传诵,尤以《苛政猛于虎》一文,脍炙人口。城西及兰考间,碑文多出其手。所教弟子甚众,城西连及外县,成名者多出其门。于宣统元年,捷登经济特科是清朝甲辰年,诏停科举后,又一次变相进士科。“经济”那时不专指财政,是作“经国济世”解。这是清朝最末一次全国性大考,与清朝开国时,举办的博学鸿词科,遥遥相对,都是不限资格,只要有大学问的都能考取和重用。资格同进士,以知县任用。清亡,未到任。终以教学为业,以民国某年卒于家。

温馨提示:未经作者同意,禁止其他平台发布,违者必究!

头条号:老虎69090,是曹县第三中学高级教师孙智敏,乡土文化爱好者记录者,曹县首批教学能手,政协曹县十三届常委,政协菏泽市十六届委员,曹县人民政府行政执法社会监督员,2022年度全省表现突出人民监督员,国家级骨干教师,省级骨干班主任,国内资深高考研究专家,发表各类教研文章2000余篇,参编著作80余本等。

历史分类资讯推荐

特大暴雨!或破历史极值!紧急提醒 - 天天要闻

特大暴雨!或破历史极值!紧急提醒

南方人做好准备!今年以来强度最强暴雨、大暴雨范围最大的新一轮降水于昨日(5月27日)夜间开始登场部分地区日雨量或破5月极值!接下来两天将横扫南方大部地区此次降水单日降雨量大局地降雨具有极端性且强降雨落区与上一轮高度重叠致灾风险高,需高度警惕!此轮强降雨究竟有何特点?强度强!暴雨或大暴雨成过程“标配”昨日...
上海解放76周年,在李白烈士故居共忆“永不消逝的电波” - 天天要闻

上海解放76周年,在李白烈士故居共忆“永不消逝的电波”

吴侬软语的评弹、铿锵有力的解说,一同讲述着革命先烈壮烈而感人的故事。今天是上海解放76周年,李白烈士故居举行了一场别开生面的“电波从这里发出”专场活动,以独特的方式缅怀革命先烈,传承红色基因。活动伊始,虹口区黄渡居民区党总支与虹口区评弹协会党支部签署了共建协议,在文化传承、红色教育等方面的合作迈出坚实...
台媒:赖清德当局强推全台“中正路”改名,蒋万安批“只搞政治、不办正事,无法苟同” - 天天要闻

台媒:赖清德当局强推全台“中正路”改名,蒋万安批“只搞政治、不办正事,无法苟同”

【环球网报道】赖清德当局在岛内大搞“去蒋化”,全台的“中正路”酝酿改名。据台湾《联合报》5月27日报道,台“内政部”负责人刘世芳称,希望岛内各县市地方政府推动改名,被台中市长卢秀燕反呛“吃饱太闲”。台北市长蒋万安今日(27日)也批评称,民进党当局“只搞政治,不办正事”,无法苟同。当地民政局长陈永德也说,...
76年弹痕依旧!这座见证上海解放的碉堡今日重返彭一小区!居民含泪抚摸:感觉特别亲切 - 天天要闻

76年弹痕依旧!这座见证上海解放的碉堡今日重返彭一小区!居民含泪抚摸:感觉特别亲切

就在今天,这座见证上海解放的碉堡“回家”了!5月27日上午,彭浦新村街道彭一小区举行历史见证物回搬暨上海解放76周年纪念活动,欢迎一座见证上海解放烽火岁月的碉堡以及彭浦新村历史纪念浮雕,在历经三年多的保护性迁移后正式回迁原址。“彭浦新村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传奇经历、光荣梦想的地方,见证了彭浦新村人民不屈...
女子遇刺身亡  凶手 “精神分裂” 一审改期 - 天天要闻

女子遇刺身亡 凶手 “精神分裂” 一审改期

2025 年 5 月 27 日,成都阴雨连绵。备受关注的成都 27 岁女子在家门口遭精神分裂者捅刺身亡案,原定于今天在成都市中级人民法院开庭审理。但庭前会议后,法院决定延期开庭。案件发生于2024 年 6 月 9 日下午 1 点多,在成都市某小区,35 岁的梁某某来到受害人家门口,无故敲门滋扰并对家门吐口水。受害人发现后让母亲通知...
纪念钱学森归国70周年——侨心筑梦同上“科学报国课” - 天天要闻

纪念钱学森归国70周年——侨心筑梦同上“科学报国课”

“侨心筑梦·科学报国”——纪念钱学森归国70周年专题活动,今天在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举行。本次活动由徐汇区委统战部、上海交通大学党委统战部联合主办,旨在进一步弘扬科学家精神,激发广大侨界人士的爱国热情,凝聚侨心、汇聚侨智、发挥侨力,激励广大留学人员传承家国情怀,勇担时代使命。上海市侨联党组书记、主...
古代巨型船只是怎么建造的? - 天天要闻

古代巨型船只是怎么建造的?

古代巨型船只的建造,不仅是当时技术和智慧的结晶,更承载了时代的雄心壮志,古人为什么要建造如此巨大的船只?古代的造船技术远不如今天先进,但正是在这种条件下,古人依靠智慧与创新,建造出了令后世惊叹的巨型船只,那么古代人是如何在条件极为简陋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