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尘埃——漕运:中国古代统一大市场的嬗递与兴替(二)

2024年03月04日11:45:10 历史 1134

作者:贺沛



水路漕运方式演变与统一大市场的兴替


历史的尘埃——漕运:中国古代统一大市场的嬗递与兴替(二) - 天天要闻

漕运线路虽一再变动,但始终指向经济发达区域。学术界曾从多角度探讨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问题,其实,漕运的空间变动、漕运线路的指向,应该是考察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一个极好视角。漕运在空间上的不断变化,直接反映了政治中心与经济重心区域在空间地域关系上的变动,总体趋势是政治中心与经济重心区域分立北南,南粮大量北运。这一变局具有重大的政治、经济以及社会意义。


宋代以后朝廷对于南方经济的依赖程度不断加深,而漕运的政治意义也不断地得到强化。漕运线路的空间变动是政治中心与经济重心区域变动的结果。一方面,漕运连接政治中心与经济重心;另一方面,漕运又使政治中心与经济重心区域具备分离的条件,能够分处两地。所以,漕运是中国古代政治中心与经济重心区域构成空间关系的重要因素,需要明确的是,这种空间关系乃政治中心对于经济重心的依赖、索取与牵制,因此漕运实则朝廷伸入富裕之区的触角,是羁绊调控经济发达之区的重要。


漕运客观上引发了区域社会经济格局的变动,促进了运河经济带的产生。所谓的运河经济带,主要是指运河水道承载漕粮运输的同时,沟通巨量的南北物资交流,不断促发更多的经济活动与联系,连接更多的区域、市镇、物资、行业与人群,形成一个相对成体系的、流动状态的、具有发散与辐射作用的经济带。因为这个经济带的形成与发展是以漕运活动作为先决条件,且漕运本身也成为这个经济带的要素,所以,这个经济带的诸多问题必须要从漕运的角度去审视。例如,在范围的考察上,至少应该把长江中下游地区纳入这个经济带,该地区是明清漕粮的主要征运地区,也因漕运而与运河构成一个整体。

历史的尘埃——漕运:中国古代统一大市场的嬗递与兴替(二) - 天天要闻

这个经济带在明清时期的经济功能及其辐射意义巨大。明清两代,南粮北运皆通过大运河完成,运河具备的运输条件、能力和优势使其具有不可替代的性能,也正是这种性能促成了运河经济带的形成。从隋唐运河的开通,到宋代的广泛利用,再到元明清时期作为完全意义的漕运线路,运河的社会经济意义和功能逐渐进入全盛的状态。运河经济带的作用不仅在于沟通南北,更重要的是这个经济带成为元明清时期最富活力、最有生机并最具辐射影响力的区域。


清代水路漕运方式的发展演变,有其特定的自然历史条件和政治经济背景。它是河运制度长期积弊、屡遭破坏的结果,同时又与运河的衰落以及民间航海业的发展密切相关。河运漕粮采取屯丁长运的方式,具体做法为官收官兑,令瓜淮兑运军船到各州县水次 领运,视道路远近酌加过江脚耗,江北淮、徐、临、德四仓仍由民运交仓,然后兑运给军船,军队长途挽运所需路费皆由农民负担。屯丁长运制度虽使农民免除运粮之劳役, 但仍要交纳军队运费,其外还要备受漕运官吏、运军的盘剥勒索。“各省旗丁押运漕粮 赴通,沿途用费甚多,粮道又将旗丁应领各项,不能如数发给,以致旗丁向州县加增帮费,而州县遂得任意浮收”。


东南办漕之民,苦于运弁旗丁加耗,运军则畏长途挽 运之劳。河运漕粮实行初期,屯丁长运、官收官兑的弊病即开始暴露,侵吞漕粮、肆加帮费的事情不断发生。由于乾隆以前的历朝皇帝都比较重视整顿吏治,对办漕不力的官 吏和贪污案件严加惩办,官办河运过程中的矛盾尚未激化,河运漕粮制度得以延续下来 。

历史的尘埃——漕运:中国古代统一大市场的嬗递与兴替(二) - 天天要闻

嘉庆年间,伴随着封建统治日益腐朽,漕运已成为清王朝严重的社会经济问题,整个河运漕粮过程中无不表现出巨大的浪费。本来运军各卫有本帮千总领运足矣,而漕臣 却每年另委押运帮官。“每省有粮道督押足矣,又另委同通为总运。沿途有地方文武催 趱足矣,又有漕委督委抚委河委。自瓜州以抵淀津,不下数百员。各上司明知此等差委无济公事,然不得不借帮丁之脂膏以酬属员之奔竞”。漕运官职成为保举私人之地 ,官吏腐败程度由此可知。


清廷设立如此庞杂的漕运管理机构,并不断增加行政官员数量,说明国家对漕粮运 输的重视,同时也为办漕官吏侵吞耗费民脂民膏大开方便之门。据不完全统计,“一总运所费二三万金,一重运所费二三千金,一空运、一催趱所费皆浮于千金。又沿途过闸 ,闸夫需索,每一船一闸不下千文”。


载粮军船行数千里之运河,各级官吏层层盘剥,过浅过闸有费,督运催趱有费,淮安通州验米又有费。沿途关卡设立的常例陋规, 名目繁杂不下数十种之多。运军为应付这些额外勒索,势必转向州县加倍索取帮费。嘉庆以前,每船帮费不过二三百两,其后竟增至七八百两。

历史的尘埃——漕运:中国古代统一大市场的嬗递与兴替(二) - 天天要闻

运军稍有不满,便拒绝开兑。州县官吏既需帮费,遂趁机私加浮收,把各种剥削统统转嫁于粮户。以致各地农民“众怨沸腾”,抗粮斗争不断发生。从而成为瓦解屯丁长运制度的重要因素。


河运漕粮制度的破坏,既有政治、经济方面的原因,同时也受自然条件变动的影响。清代前期,黄河经过康雍乾三代的有效治理,决口次数明显减少,运河得以畅通。嘉庆以来,吏治日渐敝坏,河工明显松弛。黄河逐处淤垫倒灌,决口十分频繁。运河遭受黄 河冲击,以致“运道梗阻”,军船“行走诸多不便”。


清朝统治者为恢复京师生命线的畅通,不惜投入巨额帑金用于治理工程,河务经费逐年激增。康熙年间河工经费每 年不过数十万两,至乾隆末年增加到二百万两。嘉庆末年至道光初年,每年河工经费增加到五六百万两,而“河工益坏,运道益阻”。


推其原故,河务官吏的私吞中饱以 及错误的治河方针乃是运河衰落的主要原因。自靳辅治河以后,河臣对海口荥泽武陟京口等处河堤逐年加高,而忽视河身的疏通治理工作。以致运河淤浅日甚,河工费 用倍于清初。国家岁出数百万帑金以治河,河务官吏则借治河以营私,运河危机终不可 免。朝野上下,“无一日不言治河,亦无一年不虞误运”。


治河所耗费的巨大开支 ,加剧了清廷财政的匮乏,运河破坏则直接影响到国计民生的安危。漕粮运输方式的 改革已成为统治阶级内部各界人士密切关注的现实问题,海运的实行遂提到议事日程。

历史分类资讯推荐

宗室嵩森:常宁六世孙,27岁中举,40岁中进士,64岁官至尚书 - 天天要闻

宗室嵩森:常宁六世孙,27岁中举,40岁中进士,64岁官至尚书

前言:恭亲王常宁,是顺治帝的皇五子,康熙帝的皇弟,可以说在康熙朝是显赫的王公家族。然而,随着一代又一代的繁衍,到了清朝中晚期,大多数子孙后代都沦为了闲散宗室,不得不去自谋生路。但是,从常宁的子孙人生来看,通过宗室科举入仕的案例较多,有的位居
每天涌入5.6万人,日挣333万!开封万岁山上半年营收超6亿,11亿对赌协议稳了? - 天天要闻

每天涌入5.6万人,日挣333万!开封万岁山上半年营收超6亿,11亿对赌协议稳了?

7月1日晚,河南开封万岁山武侠城交出上半年成绩单——营收超6亿,客流破千万,用一份亮眼的数据宣告“泼天的流量”已成功变现。根据景区发布的2025年上半年财报,其实现综合营收6.04亿元,相较去年同期增长162%。客流量的增长更为迅猛。财报披露,上半年入园人次高达1024.2万,同比增幅达到惊人的239.33%。记者根据财报数据...
王建煊:两年内我会让台湾与大陆统一,绝不向美国军购 - 天天要闻

王建煊:两年内我会让台湾与大陆统一,绝不向美国军购

提到台湾问题,很多人自然想到以民进党为代表的岛内“台独”势力,更有不少人感到疑问,为何台湾地区就没有主张两岸统一的领导人?实际上,在“台独金孙”赖清德上任之前,曾经有一位竞选人提出了两岸和平统一的主张,此人就是台湾地区新党领导人——王建煊。
广州一棵千年荔枝树时隔4年再次结果!预估树龄1024岁 - 天天要闻

广州一棵千年荔枝树时隔4年再次结果!预估树龄1024岁

随着气温攀升,岭南大地处处荔枝飘香。这几天,广州一棵千年古荔为广州最古老的荔枝树,时隔数年后再结硕果,这一罕见的景象吸引了周边村民前来拍照观赏。千年古荔位于广州黄埔玉岩书院,为一级古树,据估测迄今有1024岁,这个年龄对于具有2200多年悠久历史的广州来说,可谓见证了城市半部的历史,承载着市民对岭南佳果的记...
长知识!古代中国的“计程车”如何工作? - 天天要闻

长知识!古代中国的“计程车”如何工作?

原标题:古代中国的“计程车”如何工作?(文物有话说)中国科学技术馆展出的记里鼓车复原模型。中国科学技术馆供图张荫麟复原《宋史》记载的记里鼓车齿轮装置图。中国科学技术馆供图出租车是现代生活中常用的交通工具,主要通过记录行车里程计算费用,因此也
3个被史书隐藏的真相:夏侯惇0胜仗却成曹魏第一大将? - 天天要闻

3个被史书隐藏的真相:夏侯惇0胜仗却成曹魏第一大将?

在三国群雄逐鹿的璀璨星河中,夏侯惇的名字似乎总带着一丝微妙的光芒。当五子良将驰骋沙场、威震敌胆时,这位曹魏元勋的军事履历上却难觅耀眼的胜绩。史书冷峻的笔墨下,一个令人费解的谜题浮出水面:一位鲜有战功的将领,为何能登上曹魏权力之巅,成为曹操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