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查尔菲的笔记
编辑/查尔菲的笔记
«——【·前言·】——»
说起唐朝,很多人第一时间就会想起唐太宗李世民和唐玄宗李隆基,其实有一个皇帝在众多唐朝皇帝中也是非常有名的,那就是唐宣宗李忱。
史书上关于唐宣宗死亡原因的记载是服用金丹:食用太医李元伯所献的仙丹(长年药)中毒,“病渴且中燥”,一个多月之后就死了。
有专家分析宣宗生前遭遇的刺杀以及他死时莫名其妙的宫廷政变得出一个结论:唐宣宗不是死于服用丹药,而是被宦官们害死的。
«——【·刚刚登基就遇害·】——»
宣宗“精于听断,而以察为明,无复仁恩之意。”即位后始终致力于削弱宦官势力,是其遇害的主要原因。
宣宗之所以能登上皇位,是宦官一手扶立的。宦官扶立宣宗的初衷,并非对宣宗有特殊的好感,而是相中了他的愚钝,易于操纵,是个当傀儡的好料。
孰知宣宗在即位前装痴作颠,完全是为了在激烈的宫廷斗争中保全自己。
宦官本来以为扶立了一个易于操纵的傀儡,孰料想宣宗对宦官恨之入骨,念念不忘父亲宪宗被家奴所杀的屈辱。宣宗最初的目标是铲除"元和逆党"。
但这次行动波及范围之大,持续时间之长,已使全体宦官同感威胁。在铲除"元和逆党"的过程中,连嫡母郭太后也未能幸免。
《宣宗实录》记载:"上篡位,以宪宗遇弑,颇疑后在党中,至是,暴得疾崩,帝之志也。”嫡母尚在诛杀之列,那么参与弑君之宦官何能幸免。
但是,宣宗即位时,距宪宗之死已有28年之久,当时参与此案之宦官大多身故,所以宣宗的怒气遂转而发泄在这些宦官的养子身上。
宣宗从即位始,即着手除逆,至大中八年,方宣布暂告一段落。在这年正月颁下的安抚诏书中说:"长庆之初,乱臣贼子,顷搜摘余党,流窜已尽,其余族从疏远者,一切不问。"
《资治通鉴》说宣宗这通诏书是担心"人情不安",可谓一针见血。大中十二年,又罢公卿朝拜光陵(穆宗之陵园)及忌日行香,悉移光陵宫人于诸帝陵,殆此时元和逆党之党羽之搜查净尽,才明目张胆地将宦官弑逆之罪归咎于穆宗。
由此可见,宣宗在位期间,始终未放松追究元和逆党,八年之诏,不过是安抚人情的一纸空文。宣宗在追讨元和逆党的同时,已在着手削弱宦官势力。最初的打算是"以毒攻毒",即利用宦官内部的矛盾,让宦官们自相残杀,但失败了。
最后无术可施,只剩下令狐绹所谓"有罪勿舍,有阙勿补",待其自然消耗尽净一途了。
但此种办法,全凭君主个人威断始能奏效。从有关资料可知,宣宗正是采用这个策略,但效果却不大。在大中八年之前,宣宗虽全力诛杀元和逆党之余孽,但尚未敢触动宦官集团的核心。
八年之后,威权已固,又无更好的消灭宦官的办法,遂采用令狐绹之计,绳治有罪权阉。
宪宗在世日,监军及监阵使陵篾主将自如,功则归已,过则责于将帅,向来无监军有罪之说,宣宗于大中九年,借李讷失职之机,开监军连坐之罪,可见宣宗削弱宦官势力的决心与力度。
宣宗的所作所为,已站在全体宦官的对立面上,成了全体宦官的公敌。而宣宗尚未完全剥夺宦官的军权。这对宣宗来说,处境是非常危险的。
据《新唐书》记载:"(严遵美)父季实,为掖庭局博士,大中时,有宫人谋弑宣宗,是夜,季实直咸宁门下,闻变入,射杀之。
明日,帝劳曰:'非尔,吾危不免。'擢北院副使。"”由此可见,宣宗之被害只是时间问题了。
«——【·宣宗也有小聪明·】——»
宣宗为人明察,对宦官的阴谋不可能不发现一些蛛丝马迹。《东观奏记》曰:“韦澳在翰林极承恩遇,自京兆出为河阳三城节度使,当轴者挤之也。
大中十三年三月,魏博节度使何弘敬就加中书令,上命宣徽南院使王居方往魏博赐麻制,假道河阳。上以薄纸手诏澳,曰:‘密饬装,秋当与卿相见。’
戒居方曰:‘过河阳以此赐澳,无令人知。’居方既至,密以宸翰授澳。上七月寝疾,八月晏驾,遂中寝。”14王居方,即被王宗实所杀之保皇党之首领,时任宣徽南院使。
以宣徽南院使身份充当赐诏使者,在此之前尚未有先例。韦澳是宣宗亲信,曾与宣宗密议讨除宦官之策。
王居方出使,实为明修栈道,暗度陈仓,以出使魏博为幌子,行与韦澳联络之实。足见大中十三年初,宣宗便已察觉处境之危了。
两唐书本传具载此事,但稍有微别。《旧唐书》记载:“中使王居方使魏,令传诏旨谓澳曰:‘久别无恙,知卿奉道,得何药术,可具居方口奏。’
澳因中使上章陈谢,又曰:‘方士殊不可听,金石有毒,切不宜服食。’帝嘉其忠,将召之,而帝厌代。”
《新唐书》记载:“澳在河阳累年,宣宗遣使至魏博,道出澳所,帝以薄纸手作诏赐澳曰:‘密饬装,秋当见卿。’盖将以为相也。
因问辅养术,澳具言金石非可御,方士怪妄,宜斥远之。其八月,帝崩,不果相。”16所谓“将以为相”,史臣臆测之说也。
宣宗之召韦澳,自有任为辅弼之意,但命相用密诏,使者用枢密使,都隐约说明宣宗本意何在。韦澳其人,处事较为谨慎,虽忠心宣宗,但有意远离是非中心。
是以宣宗遇弑,韦澳仍能全身归隐林泉。据《旧唐书》本传记载:"宰相杜审权素不悦于澳,会吏部发澳时簿籍,吏缘为奸,坐罢镇(时韦为邠宁节度使)。
以秘书监分司东都。尝戏吟云:莫将韦鉴同殷鉴,错认容身作保身。此句闻于京师,权幸尤怒之。上表求致仕,宰相疑其怨望。
韦澳在宣宗死后的处境实为艰难。权幸一语,非指宰相而言也。
据《东观奏记》记载,在临终前数日,宣宗曾派专使上东都洛阳索药,用意恐仍不在药,意在与亲信重臣联络,以脱困境耳。当时,宣宗爱婿郑颢正担任河南尹一职。
«——【·道士一眼破天机·】——»
作为一个熟悉宫廷内幕的驸马来说,郑颢知道宣宗遇害的内情,预知了宣宗的死,这是不足为奇的。奇的是一个方外的道士居然也预知了宣宗的死期。
轩辕集,广东罗浮山道士。武宗时,曾被召入京师。武宗死后,被宣宗流放岭南,实为打回原籍。宣宗晚年,将其召入长安。
《杜阳杂编》记载:(宣宗)又问曰:朕得几年天子?(轩辕集)即把笔书曰四十年,但十字挑脚。上笑曰:安敢望四十年乎!及晏驾,乃十四年也。
《旧唐书》记载:"季年风毒,召罗浮山人轩辕集,访以治国治身之要,其伎术诡异之道,未尝措言。集亦有道之士也。十三年春,坚求还山。
上曰:先生少留一年,候于罗浮山别创一道馆。集无留意,上曰:先生舍我亟去,国有灾乎?朕有天下,竟得几年?集取笔写四十字,而十字挑上,乃十四年也。
神仙之说,本出荒谬,生死寿夭,亦非人所能知。轩辕集洞悉宣宗死期,实别有源由。从裴庭裕《东观奏记》中得知,轩辕集来京,是宦官吴德鄘引进的。
而吴德鄘则是拥立懿宗的权阉之一。轩辕集于大中十二年正月入京,《资治通鉴》言数月后即苦求还山而去,《东观奏记》则言留岁余而去。
轩辕集之去,距宣宗与外界隔绝时之大中十三年六月上旬不远了。疑宦官初有假手金石置宣宗于死地的目的,轩辕集殆已洞悉宦官集团的阴谋,故以晦涩之语暗示宣宗,随即苦求还山,全身而去,远离斗争游涡。
胡三省谓轩辕集求去是"惩会昌末年事也",尚未完全洞悉轩辕心事。
«——【·莫名其妙的宫庭政变·】——»
关于宣宗驾崩的日期,《资治通鉴》未作任何记载,旧书本纪记为大中十三年八月庚寅(七日),新书本纪记为八月癸巳(十日)。
至于立郓王为皇太子的日期旧书记为七日,新书与《资治通鉴》记为八月壬子(九日)。郓王嗣位之日旧书与《资治通鉴》记为丙申(十三日),新书记为癸巳(十日)。
各书相互矛盾,无法推理。《资治通鉴》大概因此而不记宣宗死期。宣宗死因及当时宫庭政变经过,旧书本纪只字未提,新书含糊其词。
唯《资治通鉴》较为详尽,兹录于下:"初,上长子郓王温,无宠,居十六宅,余子皆居禁中。夔王滋,第三子也,上爱之,欲以为嗣,为其非次,故久不建东宫。上饵医官李玄伯、道士虞紫芝、山人王乐药,疽发于背。
八月,疽甚,宰相及朝士皆不得见。上密以夔王属枢密使王归长、马公儒、宣徽南院使王居方,使立之。三人及右军中尉王茂玄,皆上平日所厚也。
独左军中尉王宗实素不同心,三人相与谋,出宗实为淮南监军;宗实已受敕于宣化门外,将自银台门出,左军副使亓元实谓宗实曰:'圣人不豫逾月,中尉止隔门起居;今日除改,未可辨也。何不见圣人而出?'
宗实感悟,复入,诸门已踵故事增人守捉矣。亓元实翼导宗实直至寝殿,上已崩,东首环泣矣。宗实叱归长等,责以矫诏;皆棒足乞命。
乃遣宣徽北院使齐元简迎郓王。"从《通鉴考异》来看,这段记载是依据宋敏求《实录》及裴庭裕《东观奏记》而成。
从现存裴文可以看出,当日下诏修史之帝为懿宗之子,而当时参预政变的宦官集团仍蟠结宫庭,裴文虽已披露了当年隐情,但在行文时仍含含糊糊,有意避开了一些要点问题。象吴德那参预政变之事,因当时吴氏家族仍在宫中大权在握,就没提到。
所以,这段矛盾百出的记载,我们很难详查具体源由。又《旧唐书·宣宗本纪》记载:"大中元年正月戊戌朔,宫苑使奏:'皇帝致斋行事,内诸宫苑门共九十四所,并令锁闭,钥匙进内。候车驾还宫,则请领。'从之。"
可见皇宫禁卫之一斑。这里,皇宫既然已按照皇帝驾崩时旧例,各门都已增兵守卫盘查,很难想象受王归长等保皇派百般防范的王宗实能够在副使一个人的翼导下直入深宫。
王宗实责王归长等人矫诏,亦仅指矫诏令他出任淮南监军而言,同样令人难以置信。
吕思勉先生认为:"宗实之入,恐不免凭籍兵力,必非徒一亓元实翼道之也,不然,王归长等安肯束手受缚邪!再者,左、右神策军各负责宫城左右半的守卫任务,皇帝对左右神策军首脑的罢黜不能不预作防范规则,以防罢黜时神策中尉心生怨怼而发动叛乱的可能。
据《唐语林》记载:"故事,每罢左护军(中尉),由右出:罢右护军(中尉),由左出,盖防微也。"王宗实受诏日,恐副使亦未必能够跟从。
其自左银台门入,至宣化门受诏,然后径自从右银台门出宫,从上引唐世故事来看,受黜中尉自受诏时便已受到监视,已无自由行动之可能。
王宗实何以能受诏后与副使商议对策呢?史言宣宗素不厚王宗实,亦非实录。宣宗明察,若觉王宗实不可靠,早就采取防范措施了,何以会让他久居左神策中尉之位。
王宗实何时出任左军中尉,我尚未见过这方面记载,但从《东观奏记》"上命左军中尉王宗实治道,将幸华清宫,两省供奏官拜疏极谏。
上谓宰臣曰:'华清宫是祖宗旧宫,又朝元阁圣祖现真容地。朕一纪在位,未尝瞻拜,深觉缺仪。今排比皆是军司,不劳州县,卿宜勉谕谏官,勿更论列。'宰臣奉旨而退,召两省官宣谕。俄而谏表再入。
上谓宰臣曰:'谏官疏极恳切,且言:'自穆宗巡幸之后,列圣未尝出宫。居安虑危,乞留圣虑。'朕闻此语,决不为华清宫之幸矣!宣召两省官,说我此意。
«——【·小结·】——»
从宣宗一纪在位之语,及《旧唐书》将宣宗不巡幸华清宫的决定列在大中十一年正月上看,王宗实在大中十年就已当上左军中尉。
而王归长在大中十一年七月才由飞龙使、宫闱局令当上内侍省内常侍、知省事,充内枢密使。远远不如王宗实在宣宗面前吃香。
除此以外,在宣宗驾崩的前前后后,史籍的记载异常混乱,相互矛盾的地方很多,这在唐代诸帝的记载中是很少见的,很难用武,宣以后诸帝无实录来解释。只有洞悉了宣宗遇害的内情后,这一切才能迎刃而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