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中国古代度量衡制度的形成,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智慧的先民们随着数理观念的不断发展、社会结构的不断变化、社会阶级的逐步形成以及分配活动的日益复杂,逐渐形成了一种新的度量衡形式。
一、历史循环夜夜更,度量衡遥遥共古今
在古代社会,度量衡制度起着重要的作用。它不仅是商品交换的基础,也是维护社会秩序和稳定的重要手段。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度量衡制度也不断完善和发展。从最初的简单直观的度量方式,到后来的标准化、统一化的度量衡制度,中国古代度量衡制度的发展历程充满了智慧和创新。
长度工具产生于人们在制造或者建造房屋、城址和宫殿的过程中,而量器则产生于对粮食或财产的分配过程。我国度量衡制度的产生,更多的归因于社会结构的变化,私有制、国家规定等政治因素也发挥了重大作用。
由于缺乏相关文献记载,加上迄今为止还没有发现,专门用于度量衡的规整形制和确定量值的器具,因此我们对于这一时期的度量衡具体数值和制度仍不太清楚。在夏、商、西周时期,虽然度量衡单位逐渐出现,部分单位之间也存在进位关系,但还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单位体系。
《九章算术》记载:“秋分之日,同度量,均衡石,确斗捅,正权概。”
夏代和商代可能出现了尺、寸、分制,并且得到了广泛使用。而在西周时期,这个制度可能进一步得到完善。最初,古代先民们可能是通过直接用手、脚等来测量物体的长度。随着标准化的需求,可能就以某位权威人士身体的某个部位的长度作为基准,确立了标准的长度单位,以便大家共同参照执行。
度量衡制度的形成与音律有着密切的联系。在古代,容量和重量的单位主要是通过对自然物、人工制品以及人对物体的感知来确定的。在西周时期,"斤"和"钧"这两个单位已经基本形成,但它们之间缺乏一种思维上的关联,即缺乏进位关系。这可能是因为当时的人们对于进位的概念还没有形成或者没有意识到。
古代度量衡制度的形成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受到了多种因素的影响。音律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元素,对于度量衡制度的形成也发挥了一定的影响。然而,具体的历史细节和发展过程仍然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考证。
古人常用黄编钟作为测音工具。为求稳定的音调,祖先曾用柜黍来规定管的长度、口径及内圆周长度。因此,黄钟律与量衡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我国的度量衡制是在夏商周时期逐步建立起来的。
二、忆昨走京尘,衡门始相识
由于秦朝的残暴统治,秦统一年后,即爆发了全国范围的农民起义,最终在前年,强大的秦王朝最终瓦解于农民起义的洪流之中。在秦代,特别是战国晚期,秦国统一了全国的度量衡制度,使得长度、容量和重量的单位体系相对成熟。然而关于秦代度量衡的具体资料非常有限,尤其是长度的资料几乎没有可靠的记载。
根据战国时期秦国的标准器——商教方升,我们可以推测在战国时期,秦国已经形成了合理的进位关系,即分、寸、尺制的长度单位。因此,在秦国统一后,他们可能会延续并推广这一制度。
在秦代,容量单位的制度继续沿用了升、斗、解的体系,并且这一体系在当时的量器中得到了体现。秦代的量器形制多样,包括带把手的方形铜升、椭圆形铜量,以及圆钵形和桶形的陶量等。这些量器的容量分别对应着升、四分之一斗、三分之一斗、半斗、斗和解这六个等级。
这些不同容量的设置,很可能与当时食物和粮食的分配有关。在《睡虎地秦墓竹简·仓律》篇和《墨子·杂守》中都有对这种分配制度的反映。
汉朝继承了秦朝的各项法令制度,并对其进行了一定的完善和发展。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了汉王朝,并定都于长安。不久之后,张仓被任命为制定天文历法和度量衡制度的责任人,他规定了相应的章程。
《管子·枢言》记载:“釜鼓满,则人概之。”
汉初的度量衡制度是在秦代的基础上制定的。随着西汉末年阶级矛盾的激化,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也日益加剧。而在东汉时期,地方豪强割据现象普遍,田庄经济迅速发展,这一点可以从出土的东汉度量衡器具中得到反映。汉朝继承并很好地发展了秦朝建立的各种政治、经济、文化体制,其中计量衡制就是其中之一。
在这一时期,中国的度量衡系统得到了更加完善,长度、容量、重量等基本系统已经定型,并出现了数量众多、造型精致的度量衡器具。在度量衡制度中,重量的单位也经历了一定的发展。汉代继续沿用了秦代的五权单位制,即“株、两、斤、钧、石”。而在重量制度方面,汉代进行了进一步的发展。
在西汉时期,出土了各种不同量值的权衡器和记重金属器。其中,官累铜权是一种常见的重量单位。它的形状呈半球形,顶部有一个鼻纽,纽内的顶部有因长期使用而磨损的痕迹。整个器具上刻有“官累,重斤十两”的铭文。“累”是一种祛码单位,得名于祛码时使用的累加方法。这些官累用于官府的计量工作,用来称量重物。
《九章算术》记载:“以均长短、轻重、大小,用齐七政,令海内皆同。光和二年 闰月廿三日,大司农曹棱、垂淳于宫。”
度量衡制度是国家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于调节商品交换、维护社会稳定以及保障国家权力的行使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在东汉时期,中国仍然沿用着“株、两、斤、钧、石”的五权单位制。然而,这一时期的天平、环权制重量制度发生了重大变化。
这种变化不仅有大量的实物资料为证,而且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着一斤八两铜权和一件光和大司农铜权等重要文物,这些文物都是证明这一时期度量衡制度发生变化的重要实物资料。
三、有司甄栋干,度量弃樗栎
春秋时期已经设立了专职管理度量衡事务的宫吏,这表明在这个时期,我国的量衡统一与审核制度已经逐步形成,并正式建立了检校制度。
作为衡量一个国家所有制度的重要尺度,度量衡制度一直为统治者所重视。在中国古代,有一个专门的机构负责管理测量和衡器的事务。这个机构的存在,体现了古代中国对度量衡制度的重视和管理的需要。
度量衡制度的精确性,对于国家政治制度的稳定具有重要意义。为了确保度量衡制度的统一,对全国各地的度量衡,进行定期的检校显得尤为重要。根据目前的考古材料,我们可以将中国古代度量衡的检校制度大致分为四个阶段,其中西周春秋时期是检校制度的创立阶段。
在这个时期,国家已经设立了专门的官员,负责统一管理和认证度量衡器具。尽管目前还没有找到能够体现这个时代检验制度的实物,但这并不意味着那个时代对计量衡器的精确性需求不迫切。
春秋战国时期是度量衡制度逐渐成熟的时期。在战国早中期,许多国家开始铸造一批标准器,将其放置在官府、仓库或市场等特定场所,用于检验当地使用的度量衡器具,然而这一时期的校勘体制还处于初级阶段。
汉代在度量衡制度方面,有两个重要的举措。一方面,通过使用标准器来检校各地使用的度量衡器具,以确保其准确性和一致性;另一方面,它定期进行统一的度量衡器检校,将战国和秦代以来逐渐成熟的检校制度推广开来。
结语
度量衡的检校制度是我国度量衡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创立、成熟、延续和普及过程对度量衡制度的发展、成熟和完善起着重要的影响。通过这一制度,可以确保度量衡的准确性和一致性,维护国家的统一和稳定。
参考文献:
《九章算术》
《礼记》
《管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