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88年,李广利背叛汉朝,投降匈奴,最终导致李氏家族遭到严重打击,而他本人也陷入历史上最高级别的汉奸身份。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位前途无量的大将军沦为叛徒呢?
北伐匈奴是贯穿了汉武帝一生的伟业。自从公元前119年的漠北决战胜利之后,匈奴人被赶出肥沃的内蒙古草原,逃往戈壁沙漠。国内有很多人认为这是一次巨大的胜利,应该休息片刻,让国家休养生息。
然而,汉武帝明白,事情并不如此简单。如果他们休息,难道匈奴就会休息吗?如果让匈奴重新壮大,之前的几十年的努力将白费。
与此同时,大汉帝国内部也出现了问题,霍去病在漠北决战后不久去世,卫青也年事已高。北伐匈奴需要新一代的将领来接替,而唯一可依赖的是外戚势力。
由于北伐匈奴需要动员全国军队,因此必须交由可信赖的人来领导。如果让不忠诚的将领掌握了军队,随时可能发生叛变,这是汉武帝不愿看到的。
汉武帝有很多妃嫔,理论上有多个外戚势力可供利用。然而,他并不认为所有的外戚都有足够的实力和能力来担任大将军的职务。担任这一职务需要更多的实际经验和才能,而不仅仅是家族背景。
李广利在这些外戚中算是比较出色的,因此汉武帝寄予了很高的期望。
公元前99年,李广利第一次北伐匈奴。然而,他的行为却引起了轰动,因为他显得畏首畏尾,见死不救。导致原本用来吸引匈奴主力的李广的孙子李陵率领的5000丹阳兵孤立无援,最终不得不投降匈奴。这种行为如果发生在其他将领身上,早就会受到严惩。
然而,汉武帝却选择了替李陵背黑锅。甚至连为李陵求情的司马迁也被阉割,显示出他对这位小舅子的特殊关照。
李广利后来表现不佳,汉武帝认识到,他或许不适合应对如此高难度的任务。于是,他改变了计划,派遣李广利去征服西域的小国家,这是因为自从张骞打通丝绸之路后,汉朝开始对西域进行经济开发。
当时,西域地区由两个强大的国家控制,一个是位于伊犁河谷的乌孙国,另一个是位于乌兹别克斯坦费尔干纳盆地的大宛国。
大宛国拥有汗血宝马,这种宝马速度惊人,适合远征战争。如果汉朝的军队配备了这些宝马,匈奴几乎没有机会生存下来。
然而,大宛国拒绝提供这些宝马,因为他们相对遥远,汉朝难以维持长时间的补给线。但如果汉军装备了汗血宝马,他们可以随时对大宛国发动远征。
为了获得汗血宝马,汉武帝派遣李广利率领7万军队征服大宛国。然而,这次远征损失惨重,只有两万人返回,激怒了汉武帝。
汉武帝对这次失败非常愤怒,认为大汉朝从未经历如此惨痛的失败。因此,他下令不允许李广利的军队进入玉门关,并征发了18万囚徒,再次组建军队前往征服大宛国。此外,他也给予了李广利更低的爵位,以显示他对李广利的不满。
这个爵位明显是有侮辱性的。汉朝再次付出沉重代价后,大宛国最终屈服,但提供的汗血宝马却无法适应汉地的环境。
这次事件让李广利深刻认识到,他可能并不是像卫青、霍去病那样的出色将领。他明白如果想要继续晋升,就必须寻找其他机会。
公元前91年,
汉朝爆发了巫蛊之祸。汉武帝通过运作成功废黜了太子刘据,但最积极的执行者之一却是李广利的政治盟友丞相刘屈牦。他们甚至私下达成协议,计划在汉武帝百年之后,支持李广利的妻子的儿子昌邑王登上皇位。这个计划触怒了汉武帝,因为他虽然看重外戚,但也非常警惕外戚的权力。
汉武帝曾经受到外戚势力的压制,他不希望历史再次重演。因此,在卫青的时代,他一直保持谨慎,确保外戚势力不会太过强大。然而,李广利显然没有卫青的谨慎,反而采取了冒险行动,这导致了不可预料的后果。
汉武帝采取了有预谋的行动,试图扳倒李广利。然而,他不料自己的监军是另一条线人物,导致了情势的不可控。李广利最终在绝境中投降了匈奴,背叛了汉朝。#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