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骀,少昊后裔,中国上古时代的治水英雄,治水时间早于大禹,是中国历史上成功治理江河的创始人。
网络图片,侵权联删
台骀,为帝喾的治水官。他所属部族是最早的一批晋人,事迹散见于《左传》《史记》《水经注》等古典籍。传说台骀是一位了不起的治水大师,远在荒蛮上古时,洪水滔天,泛滥成灾,被授为玄冥师(负责治水的官吏)的台骀为平水患,辗转于甘肃、陕西、山西、青海等广大地区,降伏水魔,造福人民。对于台骀的功绩,许多历史文献中均有其记载。台骀经过长期艰苦的与洪水作斗争,九州涤陂,四海会同,终于以告成功于天下。因为治水有功,台骀受到帝颛顼的嘉奖,被封为掌管汾州一带的地方官员,台骀死后,被尊为“汾河之神”,又称“台神”。
相传,台骀治理汾河水,从地处宁武的汾河源头治起。台骀治汾水的遗迹在宁武有三处,其一,在象顶一品石附近。相传,台骀治水时从天上摘来三颗星宿,垒成“品”字状,置于象顶之上作为镇压汾魔的镇魔石,并以此处为点将台,布置人力、物力。其二,在汾源雷鸣寺的上方有台骀祠。起先,当地人供祭台骀于山洞中,后建祠于明正德年间。其三,是定河村的昌宁公冢庙,祠内供台骀夫妇塑像,为宋代国公佩饰。
相传,台骀治水时,娶当地民女为妻;逝后,合葬于定河村旁小丘上,左汾滨、右谷口,占地亩余。墓地环境幽雅古朴,原墓葬中为石棺,并有泉水自石棺下流出,当地人谓之神水。定河村也因为台骀平定了汾河水而命名,并沿用至今。春秋时,郑国博学多才的政治家子产在探晋平公疾病时,封台骀为汾神。之后,历代谥号有加,宋代封为灵感元应公。“昌宁公”的称号则被赐封于后期,一直祭祀至今。
文献和传说或许言过其实,无非为了彰显台骀的不凡功绩。上古时,烟波浩淼的汾河本来是由北往南,至三门峡方向浩浩注入黄河的。但通过研究考证,却验证了当时晋南一带由于地壳频繁运动,中条山不断隆起,致使汾河下游河道中断,河水四溢,发生汾水与洮河(今涑水)争道的现象,洮河排水不畅,造成晋南大面积洪灾。便是在这样一个特殊的时期,台骀登场了。上古时期,由于生产力比较落后,人们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相对很薄弱,所以认为这是上天作祟,向人类施以惩诫,所以一旦灾害来临,往往以为是神灵震怒,并不会主动参与到与自然斗争中去。
因而当汾河泛滥,洮水汹涌,多数人只会虔诚地祈祷神灵禳灾灭祸,消极抵御洪水,做不到认真对自然现象加以分析而有所反应。台骀的适时出现,其面目已不仅仅是晋南地域百姓的拯救者,而是人类发展历程中,通过智慧认识和改造自然迈出坚实一大步的践行者。面对滔滔洪浪,经过艰苦细致的勘察测量,台骀在今侯马台神村一带汾河大拐弯处开凿出了新的汾河河道,使南北流向的汾水开始有目的地滚滚向西,与洮水分开水道,形成了今天的汾河水系分布格局。而附近的东台神和西台神二村,也成为汾河流域唯一一处以台神命名的村落。台骀死后,人们立庙造碑,每逢农历五月十八日,汾河沿岸的许多地方都要举行传统庙会,百姓齐聚台骀庙,盛况空前,以纪念这位“能御大灾,能抵大患,有功于民”的一代治水大师。
台骀一生活动在汾河流域,对山西有拓荒之勋,启蒙之恩,开化之惠,是名符其实的“开发山西第一人”。在他的治理下,汾河流域根治水患,当地百姓安居乐业,繁衍后代,使晋南成为一片适宜人类生息的沃土,并加速了当地社会、生产、文化等方面优于其它地域的发展,更为其后的尧、舜、禹相继在晋南建都(尧都平阳、舜都蒲坂、禹都安邑)奠定了地理与物质上的先决条件,使华夏文明在晋南薪火相传并发扬光大。后人致以台骀极高的敬意,台神庙神龛的一副对联对台骀的事迹作了很好的概括:“统系出金天,障泽惟勤,三晋人民歌圣德;谨猷在汾地,安澜普庆,一方保障赖神功。”台神庙楹联又曰牶“能业其官障泽宣汾昭亘古,永垂厥德平汾静浪到于今。”五千年悠悠岁月,台骀的功绩与影响犹如涓涓细流无声地浸润着整个三晋大地。
台骀死后被汾河沿岸百姓广为供奉,太原、宁武、汾阳、侯马等地至今仍存有多处台神庙,其中历史上始建最早、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一处位于侯马市西台神村北的古翠岭上,傍汾而立,地望极佳。
文章如果还看得过眼,就请赏小可一个赞吧!大恩大德,没齿难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