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向前,1901年出生,山西五台人,上过师范,也上过军校,算是个文化人。
李先念,1909年出生,湖北红安人,读过三年私塾,学过几年木匠,算是半个泥腿子。
因为“救国救民”的理念,两人肝胆相照,惺惺相惜,成为几十年的老友。
1990年6月29日,徐向前病重之时,李先念前去探望,徐向前郑重地讲了三条遗言....
1、相识:1929年
1929年,徐向前被组织派到了鄂东北,担任红三十一师副师长。此时,徐向前28岁,既有一定的军事理论,也有不少的军事实践,可谓是“文武双全”。
小木匠李先念,此时仅20岁,先是担任红三十一师旗下的一个副班长,后来接受命令,回乡搞农会,一度也声势浩大,红红火火。
1931年10月,李先念率领300名青年加入红军十一师,让十一师的队伍增大不少。
基于此,李先念成为红11师33团政委。
此时,徐向前已经是第四军的军长了。
一个军人,如果不勇敢、不智慧,很难在高位上立足的。
徐向前因为指挥能力突出,在1931年11月,成为红四方面军总指挥兼红军第四军军长。
对于李先念这位悍将,徐向前非常器重,不仅在紧急时刻委以重任,在面对一些危难的局面时,也常常同他商量。
因为作战勇敢,加上领导欣赏,李先念的官职晋升奇快,不到一年,从团政委快速晋升到了红十一师政委。
2、相熟:肝胆相照
(1)
对于徐向前,李先念看成了良师益友,尊重、并且拥护徐向前,李先念认为徐向前就是红四方面军的一面旗帜。
红军在三十年代初,面对的困难是很多的,自己力量比较弱小,而蒋介石动不动就派大军来围剿。当时的红一方面军面临重重困难,红四方面军也是如此。
在这一过程中,张国焘作为军事委员会主席,常常做出一些“错误”的行动。
1932年10月,蒋介石派出30万人,空中还安排了四个航空队,目的就是要干掉鄂豫皖根据地的红四方面军。
不得不说,当时张国焘同志利令智昏,错误估计形势,让红军和敌人死拼,如此让红四方面军损失不小,半只脚踩入了悬崖。
幸亏有李先念,带领红十一师在七里坪、胡山寨等地和敌人死拼,为红四方面军赢得突围的机会。
在部队脱离敌人包围圈后,徐向前和李先念,共同站在雨中,看着远处“硝烟弥漫”、“遍体鳞伤”的根据地,说不出的伤感。
那一刻,李先念懂徐向前,徐向前感激李先念。
鄂豫皖根据地丢了后,红四方面军被迫西征,在敌人的围住堵截之下,屡入险境。
在枣阳,红四方面军总指挥部被三面包围,敌人渐渐靠近,徐向前身边只有300来人,除了警卫、通信部队,大多是机关人员,此时,风险肉眼可见。
千钧一发之际,李先念来了,打退了敌人,让总部化险为夷。
这份情,徐向前自然是不能忘的。
到了著名的子午镇,断后的李先念,带着红11师浴血奋战,不幸受伤,而且两处负伤。作为总指挥的徐向前,命令李先念先走,他指挥11师断后。
那一刻,李先念这个铁血男儿,感动不已。
(2)
在川陕根据地,长达10个月的反六路围攻中,张国焘和徐向前发生三次大争论,争论内容是这么几个:反攻的突破口放在哪里?追击方向如何选择?深迂回还是浅迂回?
每一次的争论,李先念都是完全支持徐向前的,无一例外。
要知道,李先念通过支持徐向前,进而反对张国焘的一些做法和思想,其实,风险是很大的。
但是,李先念依然如此,他认为在军事指挥上,徐向前确实高其他将领一筹,比起张国焘,徐向前高得就更多了。
1935年6月,红一方面军和红四方面军会师了,根据毛泽东等人提议,应该合兵一处,然后分成两路,一起向北开拔。
但是,张国焘却有了分裂党和红军的想法和举动,这让徐向前和李先念非常不满。
他们坐在一个小土堆上休息时,徐向前说道:“我就是不明白,红军和红军闹个什么劲?”对于徐向前的说法,李先念完全认同。他们互相鼓励,互相打气:要尽量维护中央和红军的团结。
这是在血雨腥风中形成的伟大友谊。
碰到一个观点相同、理念相同的人,其实是不容易的。
(3)
1936年10月,红一方面军和红四方面军会师后,根据上面计划,组成西路军,执行“宁夏战役计划”。这支部队肩负重大使命。
但是,谁也没有想到,亲蒋的马步芳等人,派出大量骑兵,进行围追堵截。
两万一千名西路军,吸引了敌人的火力,血染河西走廊。西路军损失极其惨重,徐向前、陈昌浩返回中央汇报,李先念负责指挥剩余红军。
徐向前等人历经各种艰难险阻,艰难返回。而李先念以悍勇无匹的气势,穿过重重障碍,终于带了几百人来到了新疆。这是革命的火种,这是坚实的力量。
后来,徐向前说道:“李先念受命于危难时刻,处变不惊。为党保存了一批战斗骨干,是很了不起的。”
(4)
抗战开始后,徐向前是一二九师副师长,李先念接受安排,来到了老根据地鄂豫皖。
解放战争时,李先念作为早期中原军区的司令员,成功完成了“中原突围”。
从抗日战争开始,徐向前和李先念虽然不在一起战斗了,但是,彼此都非常关心对方。
这是一种伟大的友谊。
李先念常常说一句话:我一生有两个老师,一个是徐帅,他教会了我打仗。一个是陈云,他教会了我管经济。
可见,徐向前在李先念那里非常受认可。
3、永别:1990
李先念
在新中国建立后的几十年,徐向前和李先念联系紧密,每每碰到大事,他们都要互相间交换意见。
出奇的是,两人对形势的看法,对突发事件的观点,相同之处颇多。
这是两个惺惺相惜的大英雄!
但是,生老病死,是人类无法打破的规律。纵然是英雄,也一样无可奈何。
时间慢慢推进,1990年来到了,此时的徐向前89岁,李先念81岁。
这一年的6月,徐向前病重住院。
6月29日,拄着拐杖的李先念来看望老领导、老朋友。
徐向前让李先念坐到床前,郑重地讲了三条遗言:我的遗嘱有三条,一是不搞遗体告别仪式;二是不开追悼会;三是把我的骨灰撒到大别山、太行山、河西走廊和大巴山。
刹那间,李先念悲从中来,可是他努力控制着自己的情绪,点了点头,同时对身边的工作人员说道:我也是这三条!
于是,这成了两个好朋友、两个大英雄最后的约定,而这一面成了他们最后的诀别。
永别了,朋友!永别了,兄弟!来生再见!
1990年9月21日,徐向前逝世。11月6日,飞机将徐帅的骨灰撒向了他浴血奋战过的大地。
一年多后,李先念在1992年的6月21日去世。都是21日,只是一个在夏天,一个在秋天。李先念的骨灰也撒向了和徐向前同样的一片片大地。
出身虽不同,但却走在了相同的大道上。逝世不同日,却又用同样的方式,将骨灰撒在了那一片片浴血奋战过的大地上。
因为,那一片片的大地上,有着无数先行的兄弟和朋友。因为,那是两人最后的约定......
这就是徐向前和李先念伟大的友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