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6年9月9日,一代伟人毛主席与世长辞,享年83岁。
噩耗传来,犹如晴天霹雳一般,举国上下,顿时陷入巨大的悲痛之中。
当天,华国锋便在中南海住地召开会议,紧急磋商治丧事宜。
会上重点讨论了三个问题:一是主席的后事;二是主席的遗体如何处理;三是是否邀请外国代表团来京吊唁。
在会上,大家一致认为首先要做的,就是保护好主席的遗体,让各界人士吊唁、瞻仰。
然而,在当时的条件下,如何保存毛主席的遗体,却是一个不小的问题。
最终,这个重任交到了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党支部书记、形态学教研室第一副主任徐静副博士的肩上。
由徐静牵头负责此事,解剖教研室副主任张炳常、形态教研室副主任陈克铨参加。
华国锋对他们说:“长期保护好毛主席的遗体,世世代代让人民群众瞻仰,是一项光荣而又艰巨的政治任务。你们完成好这项任务,党和人民是不会忘记你们的……”
之后,在会议上,华国锋同意了徐静他们的方案。
三人小组随即开始展开工作,他们首先把主席的卫生间进行彻底清洁打扫和消毒,作为施工场地。
三人顾不上吃饭和休息,加紧对毛主席的遗体进行防腐处理。
最终,在三人的密切配合下,经过两个多小时的紧张工作,终于完成了全过程。
不过很快,他们就发现了一个问题,那就是:遗体想要长期保存,就得注入大量的防腐液。可大量的防腐剂注入后产生的肿胀问题,却并不容易消退。
肿胀到底什么时候才能消退,徐静一时心里没底。
但张炳常在这方面却很有经验,他肯定的说:在二十四小时便可以消退。
果然,在24小时之后,遗体的肿胀问题便有了明显消退,在11日清晨遗体从中南海转移到人民大会堂时,已达到了满意的效果。
而事实也证明,大剂量的注入防腐剂的决定是正确的,否则后果很难预料。
在做完防腐后,三人便守在遗体旁,仔细观察遗体的变化,并为长期保存做好原始记录。
10日下午,他们为主席准备了一套新的中山装穿上,理发师也为主席重新梳理好头发,北京医院病理科的一位技师为主席做了细致的妆容。
1976年9月11日至17日,毛主席的遗体被转移进人民大会堂,在这里举行吊唁、瞻仰活动。
由于天气炎热,加上前来吊唁的人很多,热气更盛,因此为了更好地保护主席的遗体,大厅内所有的风冷设备全部启动,温度下降得非常低,以至于有些人穿着大衣还觉得冷。
然而,尽管室内的温度已经非常低了,但对于遗体保护来说,这样的温度还是比较高。
于是,领导和专家们一致认为:应该抓紧制作一个有机玻璃棺罩,使遗体与外界环境隔离,并在棺内进行局部降温。
此外,专家们经过研究后又做出了几项决定:撤除乐队的现场演奏,改为播放哀乐;控制灯光总量等。
吊唁活动一直持续到11月17日,期间先后有30余万人来到人民大会堂,吊唁伟大领袖毛主席,瞻仰遗容,寄托自己的哀思。
吊唁活动结束后,又面临了一个重要问题:从吊唁活动结束,到毛主席纪念堂建成,期间相隔1年多的时间。在这段时间里,毛主席的遗体要放在哪里呢?又怎样进行保护呢?
经过中央领导商量研究,最终决定将毛主席的遗体转移到“769”保护室。
遗体转移到769保护室的第二天,就被浸泡在药液中。
该药液的配方,是根据解剖、组织、病理学专家们平时在科学实验中处理尸体和标本保存的成功经验,以及马王堆古尸出土后的处理和保存经验配制而成的。
为了更好地保护主席的遗体,专家组经过几番思考、研究后,终于提出了一种最可靠,同时也是最科学的方法,那就是采取“气态与液态相结合”的方法。
暴露的部分在气态中,隐藏的部分在液态中;瞻仰的时间在气态中,非瞻仰的时间在气态中;一年一度的大保护时在液态中。
除此之外,专家们还采取了物理和化学的综合保护措施。
正是在专家们的不懈努力之下,主席的遗体几十年来都保护得完完整整的,遗体保护所要求的各项参数也一直处于正常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