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巴导弹危机持续仅13天。在这短暂的13天里,肯尼迪与赫鲁晓夫一举一动,都牵动着全世界的神经,不仅仅因为他们是美苏两国的元首,更因为他们的手一直放在核武器的发射按钮上。
让苏联与美国平起平坐,一直是赫鲁晓夫努力的方向和目标。1961年的柏林危机,让赫鲁晓夫认识到,一直在柏林这个地方兜圈子使无法达到目标的。
1962年1月,美洲国家外长在埃斯特角开会。会议根据美方提议,宣布将古巴卡斯特罗政府排除在拉丁美洲国家之外。2月3日,肯尼迪宣布,禁止美国与古巴除医疗药品外的一切其他贸易。
肯尼迪政府对古巴制裁的目的,意欲用经济上的封锁和外交上的孤立,来迫使不听话的卡斯特罗就范,以弥补猪湾事件的失利。
卡斯特罗在困难重重和种种不利的情况下,选择了彻底倒向社会主义阵营。卡斯特罗的抉择让赫鲁晓夫看到了机会,决定在与古巴经济上合作的基础上,加强军事合作,将火烧到美国的后院,增强自己的政治筹码,以便实现与美国共同管理国际事务的构想。
赫鲁晓夫认为,如果在古巴部署中程导弹,就等于大大增强了苏联打击美国本土的能力,就可以弥补苏联在弹道导弹数量劣势,实现与美国对等谈判的战略意图。
赫鲁晓夫想利用卡斯特罗制衡肯尼迪,肯尼迪一直将卡斯特罗政府视为眼中钉,卡斯特罗需要赫鲁晓夫一臂之力以自保。古巴导弹危机在各取所需中爆发了。
起初,肯尼迪政府似乎根本没有预料到赫鲁晓夫如此激进。以至于,肯尼迪一度怀疑中央情报局提供的情报。1962年8月,肯尼迪在一次记者招待会上表示,不能根据未经证实的传闻和报道,来决定战争与和平的问题。
同时,赫鲁晓夫一直在释放烟雾弹迷惑肯尼迪。1962年9月,在苏联大使多勃雷宁转述给肯尼迪助手的一封赫鲁晓夫私人信件中,赫鲁晓夫表示,将不采取任何使国际形势复杂或加剧美苏两国关系紧张的步骤。多勃雷宁反复强调,苏联在古巴没有任何新的或特别的事情,一切都是防御性,不会对美国安全构成任何威胁。
可以看出,古巴导弹危机的爆发,赫鲁晓夫心态鬼祟,肯尼迪预料不够。战略博弈初始阶段,肯尼迪重视不够,赫鲁晓夫只做不说,隐秘行动。
但纸终究是包不住火。9月18日,美国中央情报局收到一名潜入古巴的特工绝密报告,证实古巴已有苏联人建起的弹道导弹发射场。10月14日,美国审查、分析对古巴高空侦察的照片后,发现了第一个苏联中程导弹基地的形迹。同时,美国从苏联一名反叛的高级特工中,得到了重要战略情报,进一步确认了苏联这一战略意图。
至此,肯尼迪与赫鲁晓夫在核武器刀尖上行走的战略博弈正式拉开序幕。
10月16日早上,肯尼迪得知这一情报后,表现十分平静。上午9:30会见了宇航员沃尔•特希尔拉夫妇和孩子。随后,又安静地参加了白宫精神病防治小组会议。这期间,无论肯尼迪故作镇定,还是风范气质使然,都展示了大事面前有静气的优秀品质。
11:45,肯尼迪经过慎重挑选人员,召开了国家安全委员会执行委员会议,商讨古巴危机应对策略,讨论形成了6种方案。
这次会议,从与会人员安排上,就可以看出,肯尼迪经历了猪湾事件失败之后,变得更为慎重。体现了一个最高决策者,要善于倾听不同意见,博采众长,从局势各个层面去考虑问题的智慧与胸怀。
10月17日,执委会进一步开会讨论。肯尼迪为了不让与会人员受自己倾向的影响,基本未发言和表态。经充分讨论,从外交渠道照会、直接与赫鲁晓夫谈判、在联合国向苏联提出指控、进行海上封锁、空袭、全面入侵古巴等6种方案中,完善形成了封锁和空袭两种方案,但这两种观点僵持不下。
这个时候,考验留给了肯尼迪。最后,经过详细深入分析讨论,依据当时内政外交情况,肯尼迪决定,10月20日,采取电视演说的方式,宣布对古巴采取隔离行动。
在这一过程中,肯尼迪没有在各种的意见中进行选择,而是充分讨论每一种意见,不断消除冲突,改进完善,在相互思想碰撞和广泛交换意见中形成一种最科学结论。
肯尼迪将封锁行动以隔离冠名,就是为了避免过浓的战争味道,形成一定的处置缓冲地带。
选择采取电视演说的方式宣布这一行动目的在于:一是获取世界其他的国家支持,争取国际外交主动权;二是在国内广泛动员和说服,取得众参两院支持和广大民众的理解。
事后表明,肯尼迪实现了自己的计划。英国、联邦德国、加拿大均表示支持肯尼迪,法国表现更为积极。绝大对数国会议员选择了支持肯尼迪。
10月21日,肯尼迪组织开会,研究海军如何拦截试图通过封锁的苏联船只。会议一致认为,应当尽量拦截那些非常明显地载有军事装备的船只,但没有形成具体明确的标准。难题有留给了肯尼迪。
此时,肯尼迪觉得,就当时而言,巨大的危险和风险就是估计错误、判断错误。提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就是由于德国错误估计造成的。分析认为,赫鲁晓夫同样向不希望在古巴发生战争。从事后,赫鲁晓夫最终妥协来看,肯尼迪当时的预判是正确的。
肯尼迪进一步分析认为,导致古巴导弹危机升级的原因,可能是双方由于安全、面子、自尊等因素在相互作出反应中爆发武器冲突,最终倒是局势失控,引发核战争。
肯尼迪决定,必须避免出现判断错误和估计错误,必须避免向对方发出不必要的挑战,必须避免迫使对方作出料想不到的反应。
做到这3个避免,有赖于赫鲁晓夫的反应,更有赖于封锁拦截的艺术,以期不迫使对方、不伤自尊、不丢面子,相互之间留有缓冲的余地。
在肯尼迪演说发表24小时后,赫鲁晓夫作出了反应,警告了肯尼迪。安排2艘苏联船驶往古巴,1艘苏联潜艇护航。
从赫鲁晓夫强硬反应中,肯尼迪分析认为,苏联船只将拒绝停航,美国海军将逼迫在封锁线附近开火,事态似乎朝着无法控制的方向发展。
肯尼迪在思索着,如何才能使美国海军避免开第一枪呢!因为,他深知,此刻,所有危险中最大的危险就是无所作为。
在肯尼迪一筹莫展时,接到报告,苏联船只停航了。随后收到情报证实,20艘苏联船只到达封锁线前停航,停在海里一动不动。
当时在场的所有人都松了一口气,而肯尼迪在考虑如何让苏联船只有面子的掉头。肯尼迪向海军发出命令,命令海军如果苏联船只得到掉头的命令,就要给苏联人掉头的一切机会,除此之外,不得有任何行动。
这时,肯尼迪已经按照事前自己分析的结论在行动,在努力不让赫鲁晓夫伤自尊、丢面子。
10月22日,苏联船只和潜艇掉头。但紧张局势并没有结束,危险依然存在,封锁仍在持续。
显然,对于这样级别的冲突,一劳永逸解决肯定不可能。需要反复地试探和博弈,才可能稳妥地解决。
10月23日,“布加勒斯特”号苏联油轮到达封锁区。又考验了肯尼迪一次。一些人主张迫使油轮停航,强行上船。否则,赫鲁晓夫会认为美国人动摇了封锁的决心。肯尼迪否决了这一做法。指出,美国肯定会迫使驶向古巴的船只中一艘停航,强行上船,但不是现在。
此时,肯尼迪分析认为,赫鲁晓夫已经给了他的面子,这次他必须给赫鲁晓夫面子。同时,需要给赫鲁晓夫更多时间思考和决策,以免忙中出错,铤而走险。当天晚上,一艘载有1500名旅客的民主德国客轮到达封锁区,肯尼迪依然选择了放行。
在美苏对峙过程中,整个世界越来越惊慌,肯尼迪却越来越冷静。
在宣布封锁第三天,英国的和平主义者、大哲学家勃兰特•罗素建议举行高层会晤,赫鲁晓夫答应了,肯尼迪却拒绝了。期间,美苏双方在联合国,相互指责,大打出手,打了一番口水仗。
肯尼迪选择拒绝并不是意气用事和任性,而是基于自己的客观判断和所做的让步。因为,他在封锁线上已经给了赫鲁晓夫信号了。
10月24日早上,美国海军强行搜查了第一艘船,“马卢克拉”号。搜查这艘船是经过肯尼迪慎重选择的。“马卢克拉”号,是一艘美国制造的、属于巴拿马的自由轮,在黎巴嫩注册,由苏联租用,从波罗的海的海港里加驶向古巴。搜查后,以船只没有发现任何武器为由,放行了。
搜查这艘船,向苏联充分表明,封锁是真封锁。同时,又不对苏联人直接冒犯,即表明了态度,又给了警告,还留有余地,是肯尼迪的在这场危机中博弈艺术和智慧的最高体现。
10月26日晚上,肯尼迪等到了赫鲁晓夫的回信。赫鲁晓夫在信的最后,形象地打了一个比喻,你们和我们就不要拉紧已经打上了战争结头的绳子两端,因为,我们拉得越紧,那个结就结得越死。
读完信后,肯尼迪眉头舒展,离开了总统办公室。他已经感觉到,又可以控制危机的局势发展方向了。
10月27日早上,肯尼迪又收到了赫鲁晓夫完全不一样的一封信,火药味很足,由苏联外交部书写。正在讨论赫鲁晓夫新的信函时,肯尼迪得到消息,驾驶U-2飞机在古巴侦察的小鲁道夫•安德森少校失踪了,情报显示被苏联在古巴的导弹击落。一时噪音四起,要求采取军事行动。肯尼迪又一次迎来了考验。
此时,肯尼迪分析认为,赫鲁晓夫可能遇到了麻烦,需要给苏联人一些时间,去认真分析考虑他们在采取行动和遭到反击以前,到底应该去干什么。决定,暂缓采取进一步措施。
同时,巧妙地决定,以不理会赫鲁晓夫第二封来信,直接回复第一封来信的方式,答复了赫鲁晓夫。表示,愿意按照赫鲁晓夫来信提出的办法,迅速取得一致意见。
10月28日,赫鲁晓夫通过电台广播了给肯尼迪的信。表示,将拆除在古巴的所有进攻性武器,打包运回苏联。
肯尼迪接到“和平之音”后,马上给赫鲁晓夫回信,赞扬赫鲁晓夫做出了一种具有政治家风度的决定,对和平做出了重要而积极的贡献。
至此,古巴危机缓和,避免了一场两个超级大国之间的大规模战争。
古巴危机的解决,原因是对方面的,肯尼迪与赫鲁晓夫的战略博弈,政治较量无疑具有决定性的影响。肯尼迪,在这场博弈中,充分汲取了猪湾事件的教训,冷静而主动处理棘手问题,让一度失控态势重回正常轨道,展现出了一名最高决策的才能和品质,一些地方具有重要的学习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