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演员能碰到一个好剧组,碰到个合适的角色非常难得,上个世纪的剧组人员之间的感情也非常深厚。虽然他们已经离开了人世,但他们塑造的经典形象会永远留在荧屏。陆树铭碰上关羽、李靖飞碰上张飞,他们塑造了角色、角色也塑造了他们。演员们把人物角色的个性被展现得淋漓尽致,感谢《三国演义》剧组将文字转变成了灵动的画面,为观众带来的快乐深思,希望如刘备的扮演者孙彦军所说,天堂不再有痛苦,二位尽可安息长眠。
世间有很多莫名其妙的巧合,人生如戏,戏如人生。在历史上,张飞也是在关羽去世不久就撒手人寰,一切仿佛是历史的巧合。
关羽是被俘虏拒谈和被杀,而正史上的张飞之死却很憋屈,他不是在战场上慷慨赴死,赫赫有名的蜀地将军是死在自己人的手里,实在有点惋惜。
按《三国演义》的说法,张飞死于“造白袍”事件,按《三国志》中的记载,是因为张飞平时经常虐打士卒,导致士卒内心结下仇怨才将张飞杀死。按演义走,也许张飞宽限时间就能保平安,按三国志走,早晚他都得出事,但无论哪种,都是被属下杀死的,死在自己人。
造白袍事件
关羽在江东被害后,对刘备的张飞的影响都很大,一向深思熟虑走稳定发展路线的刘备都不顾谋士团的劝阻,一定要为二弟报仇。很多人说刘备是个伪善的人,但一个伪善的人若能做到一生都在伪善也挺不容易的。
刘备东征孙权前,命令张飞率领一万人马从阆中出兵,赶赴江州与他会合联兵声讨孙权。张飞就回去准备打仗的东西了,他命令属下在三天之内置办白旗白甲,三军要挂孝伐吴!张飞营里的范疆和张达觉得三天完成不了,于是向张飞请求宽限时间,被张飞猛揍了一顿,还下了死命令,必须要三天内完成,不然就杀了他们。最后部下范疆与张达忍无可忍,只好趁张飞又在醉酒时,将他刺杀在军营里,取下他的首级连夜顺江而下投奔孙权而去。
抛开白袍事件,我们看下正史三国志对张飞的记载。三国志中记载了张飞是一个有才情的文化人,能吟诗作对,还擅长草书,他敬重社会上层人物,但却看不起没有文化的社会底层人物。对文人志士礼遇有加,可是对武将的态度就不行了,尤其看不起他手下的那帮大老粗,更没有一点恩情,经常非打即骂。这说明他的性格有粗有细,不过总的来说,张飞的性格肯定有缺陷,情绪管控能力也差。
刘备作为哥哥,知道张飞这一致命缺陷会给他带来祸患,经常告诫张飞:“卿刑杀既过差,又日鞭挝健儿,而令在左右,此取祸之道也。”这句话的意思就说你过度滥用刑法,经常随意鞭打自己手下的将士,不仅如此,还每天都用到他们,你这是在自取祸患。
因缘注定,老是折磨下属总有一天会被反噬,张飞的死是必然的。试问哪个打工者喜欢一个没事就折腾自己,情绪管理差到极致的领导?
古之所谓豪杰之士者,必有过人之节,人情有所不能忍者。
和张飞同时期的诸葛亮曾说:先怒则必后悔,一朝之忿,而亡其身。心理学上有一个著名的“踢猫效应”指的是:对弱于自己或者等级低于自己的对象发泄不满情绪,而产生的连锁反应。比如,某部长被上级批评后,无处发泄,便将怒气撒在员工身上,而被当成撒气筒的员工,很有可能因为情绪低落而导致工作状态不佳。员工状态差了,业绩不行了,部长还得再被领导批评一顿。
控制不住自己情绪的人,其实能力再大也是有缺陷的。都说性格决定命运,现代不比古代,张飞在打仗的年代情绪不好在战场上还能混下去,但现在一个能力很高的人在职场上如果让感性情绪控制了理性思维,有可能连混下去都难。情绪管理的能力越是高的人,越懂得如何管理、释放情绪。情绪不仅会让我们失去思考能力,还会让我们的人际关系遭遇重创。真正优秀的人,以做事为主,伤害大局的情绪摆在一边。控制情绪,才能成就最大的能力。
另外无论人处在什么阶层,都应该尊重,尤其是周边经常朝夕相处合作的人,不能因为自己比别人好点就看不起这个瞧不上那个,尊重是相互的。
个人觉得,正史上虽然对张飞的长相没做描述,但也不至于长得像演义中写得那么粗犷。毕竟张飞的两个女儿都嫁给了后主刘禅,两个女儿能成为皇后,说明张飞的长相也不差。也许就是张飞的性格被演义定为了莽夫长相呢?#三国人物##情绪管控#
(配图来源于影视剧照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