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3年,一个来自四川的调查团找到交通部部长李清,告知他一个惊人的消息:经调查团多方取证,认定他的妻子黎琳不是叛徒,特来为她证明清白!
得知这一消息,时年63岁的李清老泪纵横,哭得像个孩子,往事一幕幕在脑海中浮现。
李清同志的妻子、调查团口中的“黎琳”究竟是什么人?为何会被认定为叛徒,又在历经44年后被恢复清白呢?
黎琳
延安岁月,红色恋情
长征结束后,红军在延安扎根,红色革命之火燃遍延安,吸引无数拥有崇高理想的爱国青年慕名而来。
1937年,中共川西特委负责人车耀先同志保送一批爱国学生到延安抗大受训,李清便是负责接应的人员之一。
在开往延安的汽车上,李清见到一个留着短发、脸蛋清秀干净的姑娘,李清主动帮她拿行李,交谈中得知她叫黎琳。
初次见面,两人都给对方留下好印象。
那时黎琳只有16岁,正是情窦初开的年龄,进入延安抗大后,两人逐渐相知相恋,共同努力。
黎琳生性活泼开朗,是个讨人喜欢的姑娘,她迅速融入抗大的生活,学习之余还经常组织女孩子们唱歌,传播欢笑,鼓动大家的革命热情,深受众人喜爱。
1939年,黎琳在抗大结业,担任文联秘书,李清则是任马列教育干事,两人感情越来越好。
在一次文联组织的表演活动上,黎琳指挥大家合唱抗日军歌《干一场》,这是一首表达与日军抗争到底、充满激昂感情的歌曲。
黎琳在台上落落大方,融入感情地指挥着,到激动之处,她发出铿锵有力的歌声:“东洋鬼子太猖狂,这样活着有啥用?拿起刀枪干一场!”
黎琳(左)
同志们都被歌声深深打动,听得热血沸腾,尤其是那句“拿起刀枪干一场”最为引人振奋,听完让人忍不住想要立刻拿起刀枪跟鬼子奋战到底。
黎琳等人的表演点燃了大家的革命热情,她因此得到一个绰号“干一场”。
而当时在人群中观看表演的李清也被黎琳深深打动,他认定黎琳就是自己想要寻找的伴侣,决定与黎琳结婚。
同年,经过组织上批准,在众多同志的祝福下,黎琳和李清结为革命伴侣。
婚后两人没有度蜜月就投入到工作中,国家仍未太平,革命事业是重中之重,只要能在工作之余时不时见个面,夫妻两人就已心满意足。
1939年10月,黎琳接到一个任务:前往成都,策反军阀余安民抗日。
两人结婚还不满一年,正是感情最热烈的时候,李清很舍不得妻子离开,不过他清楚任务为重,装作无事的模样送妻子去车站。
临别之际,李清嘱咐黎琳,一定要时不时地写信回来报平安。
他本以为,妻子完成任务后很快就能回来,万万没想到,这一次分别过后,黎琳摇身一变,成为“军统特务”,被组织上认定为叛徒!
这次分别成为永别,两人往后未曾再见,使得李清心中留下难以言喻的遗憾……
新婚燕尔,妻子叛变
分别过后,李清继续留在延安为党效力,静静等候妻子归来。
然而时间流逝,他逐渐发觉到不对劲。
首先,他没有收到妻子报平安的信件,这让李清很疑惑。
如果妻子是去执行秘密任务,为防止身份暴露不寄信是情有可原的,但她的任务是去四川联合军阀余安民抗日,还谈不上机密。
一开始,李清以为妻子奔波劳碌,一时抽不出时间来而已。
直到1940年,李清仍是没有得到妻子的音讯,黎琳就像是人间蒸发一般,自分别之后音讯全无,她不仅与李清失去了联系,甚至跟党组织都失去了联系。
李清渐渐意识到不妙,内心充满担忧和不安:黎琳到底遇到什么事情?她为何不与自己、组织联系?她遇到危险了吗?
种种揣测在李清内心滋生,他强压下烦扰的心绪继续工作,同时不忘打听妻子的消息。
这一打听,反而让李清更加恐慌。
原来,不知何时,组织内开始出现传闻,有人说黎琳忘记初心,投向敌人,她已经不是共产党员,成了国民党军统局的特务!
李清根本不愿相信,黎琳怎么会投敌?那个带着大家高呼要与日本鬼子“干一场”的姑娘怎么可能会叛变?
但事实却不断地打击李清,越来越多的同志都向他告知黎琳投敌一事。
有个同志甚至亲口对李清说道:“黎琳变了,她已经抛弃了革命信仰,我亲眼在重庆看到她打扮得花枝招展,和军统的人出入高级场所……”
1943年,党组织公布了黎琳叛变的消息,如同沉重一击,狠狠地打在李清的心口上。
李清因此消沉过一段时间,他难以接受妻子成为叛徒一事,何况黎琳叛变后还是与军统的人为伍。
军统和中统向来是蒋介石的两大心腹组织,其耳目遍及大半个中国,从事着肮脏龌龊的罪恶勾当。
一想到黎琳与这样的组织为伍,李清的心就像是被撕裂一般疼痛。
可是黎琳为什么会叛变呢?
思考这个问题时,李清猛然想起妻子的身世——黎琳虽然是共产党员,却与军阀有关系,难道她真的是叛徒吗?
组织通知,往事再提
黎琳,1921年生, 四川崇庆县人,原名余家英。
余家英的父亲是当地的一名私塾教师,家里还有两个姐姐,大姐名叫余家彦,二姐则是过早夭折。
虽然家里不富裕,但在父亲的影响下,大姐和余家英都能读书识字,一家子充满书香文人的气息。
尤其是大姐余家彦,出落得亭亭玉立,富有教养,宛若一个大户人家的得体千金,正因如此,四川军阀余安民对余家彦动心不已,强行抢走她当做三姨太。
所以,即使余家英不乐意,她也与军阀有了关系,这也正是后来党组织让她去联合余安民的原因,毕竟有这层关系在。
往后靠着余安民的庇护,一家人的生活比过去好很多,甚至称得上是书香门第。
1937年,余家英考上成都高中,期间阅读过不少进步书籍,又因同学车崇英之父是川西特委负责人车耀先,因而得到车耀先的赏识。
“七七事变”过后,余家英走上抗日救亡道路,被学校排斥,她的姐夫余安民同样感到不满。
同年11月,在车耀先的安排下,余家英改名黎琳,并和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踏上前往延安的道路,期间结识李清,便有了前文所述的经历。
车耀先
李清回想起有关黎琳的过往,顿感不安:难不成,黎琳是来到延安后,认识到革命道路太过艰辛,因此动摇投敌吗?
那时周围的人均认定黎琳是叛徒,加上她又有军阀关系的背景,很难不让人产生联想。
无论如何,李清都很想再次与黎琳见面,想亲耳从黎琳口中得到答案,他实在不愿相信自己的挚爱会是一个意志薄弱的人。
然而世事无常,李清有责任在身,无法去重庆寻妻,事情一拖再拖。
而后国内风云变幻,经历了诸多战乱,直到新中国成立。
可李清却彻底失去黎琳的消息,他没有找到黎琳,而组织上也将黎当做“叛徒”,认定她是军统特务。
妻子的行踪和叛变之谜,就像是李清心中的一根刺,时常困扰着他,他相信黎琳的人品,但所知的事实又使得黎琳充满嫌疑,令李清感到无奈,渐渐成为遗憾。
一晃,时间来到1981年。
这年,四川调查团研究“红岩”往事,认为过去曾有一些同事打入敌人内部,却因为不幸牺牲而没有被证明身份,因此希望中央能重新调查,追认为烈士。
而在调查的对象中,就有一个名叫“张露萍”的人,明面上的身份是军统特务,但调查团认为,张露萍应该是我党打入军统的内部人员,也就是延安文联的黎琳。
他们征询了雷英夫同志的意见,并且向曾与张露萍接触的叶剑英元帅咨询。
叶剑英
叶剑英一听调查团的描述,立刻肯定地说道:“张露萍就是延安的那位‘干一场’,黎琳!”
于是,调查团仔细研究张露萍在军统的经历。
1983年,调查团确定,张露萍就是黎琳,原名余家英,因为打入军统内部暴露而被捕就义。
调查团将结果向中央汇报,很快,一份文件送到李清的手上。
这时的李清已是63岁的老人,接到文件后他颤抖着双手打开,匆匆看完,随即老泪纵横,悲痛地呢喃道:“她不是叛徒,她不是叛徒啊……”
时隔44年,黎琳的清白终于恢复,她没有背叛信仰,李清悲喜交加,一直悬着的心终于放下了。
当初黎琳到底经历了什么?为何她一声不响就消失,后来又突然出现在重庆?
从调查团的口中,李清得知了有关“军统地下党支部”在“军统电台案”中牺牲的悲壮事迹。
悲壮往事,烈士不朽
1939年,重庆军统电讯总台领班冯传庆、科员张蔚林来到重庆曾家岩(又称红岩)的中共南方局(即八路军办事处)投靠我党,原因是两人为国民党效力期间,见到太多国民党反动派的罪恶行径,不愿助纣为虐。
中共南方局的负责人是叶剑英同志,他和曾家岩的曾希圣、雷英夫都决定接纳二人,并计划成立军统电台潜伏小组。
但是,冯传庆和张蔚林在军统电讯总台担任要职,身份受人瞩目,传递情报不方便,所以叶剑英想物色另外一人作为南方局与冯、张二人的联络人,而他物色到的人正是黎琳。
于是,黎琳的任务发生变化,她没有前往成都,而是化名“张露萍”到达重庆,因为执行的是机密任务,她没有告知李清内幕。
张露萍在重庆的身份是张蔚林的妹妹,她接受过特工训练,为人聪明机敏,善于跟人打交道,到重庆后她经常跟着张蔚林与军统的人打交道,并把自己打扮得花枝招展,很快就与军统电台的人熟络。
就这样,“军统电台地下党支部”成立,在张露萍的努力下,又将军统电台的另外四人赵力耕、杨洸、陈国柱、王锡珍策反,加上后来的安文远,小组成员达到八人的规模。
从打入敌人内部开始,张露萍就不断为党组织传递情报。
1940年,我党设在重庆的一个联络站被军统特务发现,张露萍及时送出情报字条让联络站人员撤离,脱离险境。
同年,军统头子戴笠给胡宗南发密报,计划派三名特务打入延安,张露萍等人获知后将该情报传递给延安,三名特务还没来得及打入就被抓获。
不料,这事引起了戴笠的警觉,他怀疑军统中有内鬼,否则自己的计划不会这么快就被识破。
于是戴笠暗中调查军统内部,他注意到张露萍经常在军统电台和宿舍间走动,吩咐特务暗中调查她和张蔚林。
张蔚林敏感地察觉到军统内的气氛不对,他经验不足,心理素质不够,导致在工作中分心,不慎烧坏发报机的电子管,军统督察室正好顺理成章将他关押起来。
随后督察室火速搜查张蔚林的住所,搜出了能证明他与南方局来往的资料证据。
张蔚林因为害怕,趁督察室的人不在偷偷跑出来与南方局接触,南方局的人不知道他已经暴露又劝他回去,并安慰他保持镇定,不要露出破绽。
结果张蔚林一回去就被逮捕,由此产生连锁反应,其他人员冯传庆、赵力耕、张露萍等人陆续被捕。
戴笠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皮底下竟然藏着这么多特工,他气得亲自审讯,张露萍等七人均是咬牙忍受折磨,宁死不屈。
而第八名成员安文远不堪忍受痛苦选择叛变,万幸他不曾与曾家岩的人有过直接联系,因而不能证明张露萍等人与曾家岩有关。
于是戴笠玩弄诡计,假意释放张露萍并派人尾随,张露萍识破敌人的阴谋,在路过曾家岩时没有进入,径直路过,让敌人推翻张露萍等人与曾家岩有关的判断。
见此,戴笠只能认为这伙人是四川地方党组织派来潜伏的卧底,下令将几人送到贵州息烽集中营关押。
这起事件便是连蒋介石都为之震惊的“军统电台案”。
1945年7月14日,张露萍等七人在息烽快活岭被杀害,牺牲时,张露萍年仅24岁。
因为七人从事的都是机密工作,且彼此间单线联系,因而除了少数高级领导外,没人知道他们的真实身份。
直到建国后,四川调查团收录烈士名单时,经过多方取证,这才挖出尘封的悲壮往事,将七人追认为烈士。
真相迟到了44年,李清了解完之后整个人已经哭红了眼,他为黎琳历经的磨难而哭,也为黎琳始终坚守信仰而哭,更为二人曾相遇相知、始终不改初心而哭!
两年后,李清特地赶到贵州,七位烈士牺牲的地点已经立起纪念碑,李清睹物思人,写下一首挽诗以作缅怀:
苍山埋忠骨,正气撼山川。
梦随孤坟绕,犹忆延水边。
山河永存,烈士不朽。
时至今日,过去的革命生涯距离我们现代人已经颇为遥远,但我们决不能忘记那些曾为国家安危而牺牲奉献的英烈,要更加珍惜如今的祖国山河。
因为这山河之中,藏着英烈的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