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邓小平,其貌不扬,却是中国共产党的第二代核心领导人;他曾参与了解放半个中国的革命战争,他还是中国实行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他的一生历经大起大落,三次被打倒,三次复出。
据邓小平本人讲,尤其是在江西三年零四个月的生活,让他毕生难忘。
服从安排 大领导到江西
这是一位伟大的老人。
1969年10月,邓小平和他的夫人卓琳被共同安排到江西省南昌市的新建县进行劳动,夫妇二人住进了当地的步兵学校的将军楼,邓小平的劳动改造地点是新建县的拖拉机修理配件厂。
从邓小平夫妇的住处到工作地点,每天差不多需要绕行六里路,耗时40多分钟。这对于曾经身居要职的党中央领导来说,是非常辛苦的一件事情。
于是,工厂的工人出于对邓小平的安全考虑,同时为了给夫妇俩提供便利,他们从工厂的后墙开了一扇小门,直接就地取材,在工厂和学校之间的田埂上铺了一条小路。
就这样,这条蜿蜒的田间小道,一头连着邓小平工作的工厂,一头连着他的住所,长约1.5公里,时间也比原来节约了一半,邓小平夫妇在这条小道上一走就是三年多。
所以,一直到今天,这条“小平小道”还被记进了史册,成为许多人瞻仰的旅游景点。
一个本没有路的地方,却被邓小平用双脚走出了一条小道,1200多天的时间里,杂草被踩平了,不算宽敞的路面也被清晰地踏出了痕迹。
这条小道陪伴着这一位65岁的老人3年多的时间,这一条特殊的小道,荣耀中透着力量。也正是在这一条小道上,小平同志不断地思考,也成就了后来的许多国家大事。
当时的邓小平被解除了党内外的一切职务,被安排到江西,谪居在南昌市,在新建县拖拉机修理配件厂进行劳动改造。
罗朋是厂内的革委会主任,他特意开会嘱咐所有人,对于邓小平同志到他们工厂劳动的这件事,要全员保密,不允许外泄,就算是家里人也不可以透露。
罗朋是革命老干部,头脑灵活,为了迎接邓小平的到来,还特意将一些张贴的敏感大字报从墙上清掉了。所以,邓小平来到工厂后,感觉到环境不错,厂内的工人也很好相处。
当年,邓小平到厂里时已经六十五岁,最初被安排的工作是清洗零件,但小平同志对于汽油这一类清洗剂味道很不适应,常常头晕。
后来,在得知小平同志曾经在法国留学时做过修理工时,罗朋将小平同志的工作换成了钳工,没想到他的手艺很在行,扳手、锉刀以及钢锯等工具在他的手底下游刃有余。
小平同志每天需要在厂里工作至少三个小时,但外界的各种人士还是知道了小平在拖拉机修理配件厂工作的事情,很多人都想来看一眼邓小平,这些人当中有一些是普通的老百姓,也有一些是无事生非的造反派。
可修配厂的职工们担心小平同志的人身安全,一律不允许外人进厂,更加不可能有外人能进入小平同志工作的车间,小平同志的正常工作和生活得到了有力的保护。
厂里的所有职工都亲切地称呼邓小平为“老邓”,刚来时的老邓气色不佳,精神压力很大,但三年多的工作和学习后,老邓的身体倍儿棒,精气神也杠杠滴,和最初的他判若两人。
很显然,小平同志在这个偏远的小厂与外界隔绝,慢慢地学会了平静生活,所以才会有了不一样的面貌。
父爱深沉 为儿女频执笔
在谪居江西的那些日子里,邓小平除了劳动和生活,写了很多封信。通过这些信件,他讲述了自己和夫人在江西的生活、学习和工作,但大部分的信件内容都是和他的几个孩子有关。
据小平同志的夫人和孩子回忆说,从前的他,从来都是注重大事,很少关注生活琐事。
所以,在邓小平几个儿女的眼中,曾经的父亲一天到晚都是忙碌的样子,他们原来对父爱的感受并不深切,直到1968年8月邓小平的大儿子邓朴方在北京大学在读书纵身跳楼。
邓小平夫妇得知儿子跳楼时,已经是1969年的夏天。大儿子跳楼后,一条命虽然是保住了,但落下的终身瘫痪,成为了父亲邓小平的心病。
于是,小平同志给毛主席写了一封信,同时在周恩来和汪东兴的帮助下,邓朴方被送进了解放军301医院治疗。
1970年2月,身在江西邓小平再次提笔写信给汪东兴,信中谈到了一家人每个月靠着微薄的205元工资,只能艰难度日,入不敷出,信中也诚恳地表达了作为父母亲的一番苦心,希望可以为一身病痛的大女儿安排一个相对轻松的工作和让小女儿毛毛能在离双亲近一点的地方工作。
后来,当邓小平收到中央的回复,生活费只能是每月205元,而且是新的统一规定时,他表示了极大的理解,也没有再提出过和工资相关的其他请求,他甚至通过信件向党中央述说,自己在江西的新生活迟早会习惯!
1971的夏天,瘫痪的大儿子后来历经曲折还是回到了远在江西的父母身边,艰苦的照顾任务只能由62岁的邓小平和55岁的卓琳来完成。年事已高的他们,每天要为卧床的邓朴方翻身、换衫,负责他的吃喝拉撒。
尽管辛苦,但他们将儿子照顾得无微不至,小平同志每天都不会忘记做一件事情,那就是坚持给大儿子涂爽身粉。这对于瘫痪病人来说很重要,保持干燥和洁净,才能让儿子每天过得舒适。
每每说到自己在江西被父母照顾的那些情形,邓朴方总是无限感慨,他没想到伟大的父亲还在照顾人的这一些方面有如此细致的一面,父亲过去是国家重要的领导人,是做大事的人。
现如今,为了自己的这个特殊情况,放下身段做这些七凌八乱的小事,他内心感动的同时,鼻子也是酸酸的,堂堂七尺男儿忍不住落泪。
作为父亲,邓小平为儿女不断写信给党中央,是想为孩子们做一些事情,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
功夫不负有心人,1972那一年,小女儿毛毛和小儿子飞飞相继被安排到江西医科大学和江西理工大学进行学习。
邓小平感激之余,不忘提笔给汪东兴写了一封感谢信,同时他还提出了自己对于大儿子病情未痊愈的担心,希望能够再获得一次送进医院治疗的机会。
小女儿毛毛的本名叫邓榕,她说自己从小到大很少见到父亲伏案写信。
可就是在江西那几年特殊的岁月里,小平同志为了大女儿的工作问题,为了大儿子的治病问题,为了小女儿和小儿子的上学问题,他反复多次给党中央和毛主席写信,全部由汪东兴转交。
父亲为了孩子们的事情写信,而且都是为一些家庭琐事。这对于天下的其他普通父亲来说,真的没有什么稀奇。但邓小平这个人做事干练,从不拖泥带水。他的工作讲话不用事先打草稿,做报告也是言简意赅。就连与他相濡以沫30多年的妻子,也很少看见他因为家事而写信。
可是,当繁华褪去,整个家庭处于困顿之中时,邓小平作为一家之主,他一反常态,一次次提笔,一封封信寄出去,不厌其烦。邓小平夫人卓琳粗略估算了一下,那特殊的十年当中,小平同志手写的信件总和,比他一生中其他80年的所写信还要多。
而对于写这么信的原因,邓小平给出的原因是,因为自己的事情连累无辜的儿女们,所以作为父亲的他应该要对他们好些,再好一些。
复出之路 历经曲折坎坷
1972年的建军节,陈云、王震等一大批曾经受到负面冲击的老将军全都在国防部的招待会上亮相了。
当邓小平看到此情此景,他认为自己复出的机会不远了。1972年4月,邓小平收到了周总理给自己信件回复,信中说到,自己和卓琳的每月工资可以照发,且大儿子邓朴方需要手术可以到北京去。周总理的回复,也给了邓小平更大的回归信心。
抓住机会的邓小平紧接着在8月给毛主席写了一封信。信中的他作了深刻的反省,明确提出,自己虽然六十八岁了,但身体尚好,可以为党为人民做更多的工作,希望可以将功补过,随时等候党的指令。
看过小平同志信件的毛主席批示,邓小平确实犯了严重的错误,但说到底还是内部问题。毛主席的这一次批示,是邓小平复出的重大转折点。
而周恩来一直以来都希望邓小平能够复出为党工作,趁热打铁地向毛主席请示,希望邓小平继续以副总理的身份来主持工作。
1973年3月,邓小平回到了阔别已久的北京,关于恢复邓小平职务的报告也由周总理送到了毛主席的手上,当主席写下“同意”二字时,邓小平期待已久的复出终于尘埃落定。
周恩来看到邓小平的精神面貌和身体状况都非常好,于是安排他与毛主席见面,当毛主席在自己的住处见到邓小平后,上前紧紧握住小平同志的双手,让他一定要努力工作,保重身体。这也是毛邓二人时隔六年之后的一次见面。
为了邓小平的复职工作,周恩来拖着病体为他奔波,可谓呕心沥血,如果没有周总理的帮助,邓小平的复出不可能那么快,那么顺利。
1973年4月12日,邓小平出席欢迎柬埔寨亲王西哈努克的盛大宴会,这一消息迅速在各大新闻头条刊登。周总理特地亲自向西哈努克介绍了邓小平,并强调他是中国的国务院副总理。
8月,邓小平参加了中共的第十次大会,当选为中央委员会的委员之一。同年12月12日,毛主席在主持的政治局会议上,提出让邓小平成为政治局委员并参加政治局工作,同时也成为军委委员并参加军委工作。
1975年9月20日,病重的周恩来急需做手术,面对前来探望的邓小平,周恩来说,没想到复出之后的小平同志,工作做得这么好,比他想象得要强多了。
1976年,周恩来逝世,中国多个城市的群众自发组织悼念周恩来,引发了著名的“四五运动”。
1976年,周总理逝世一周年,叶剑英等老一辈革命党人向国家主席华国锋呼吁,希望可以让邓小平恢复职务,出来工作。
同年7月16日,第十届三中全会一致通过了《恢复邓小平同志领导职务的决议》,邓小平第三次复出,继续担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共中央副主席、中共中央军委主席、国务院副总理等职务。
结语
有人说,毛主席总是在最关键的时刻,用保留邓小平党籍的这种特殊方式在刻意保护邓小平。此外,周总理也一直在保护邓小平。正所谓世事难料,而邓小平正是有着顽强政治生命力的人。
在那些不可预知的岁月长河里,邓小平属于绝不可能沉沦的人,在一些特殊时刻,在一些特定时机,他那不会熄灭的政治生命之火就会重新被点燃。
参考文献
[1]中国军网综合(中国共产党新闻网、中国新闻网):《邓小平遗物故事》首披露邓小平给中央写信细节,2014-12-15 10: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