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岁考入北大25岁自杀的海子,留下5封遗书:我的死是他俩造成的

2022年10月14日19:04:09 历史 1503

1989年3月26日的山海关,黄昏之下的夕阳,散发着如血的光芒。

就在此时的不远处,一个衣冠整齐的少年突然走到蜿蜒曲折的铁轨上。

他徘徊了许久,当夕阳耗尽之时,他选了一块最舒适的地方躺了上去。

15岁考入北大25岁自杀的海子,留下5封遗书:我的死是他俩造成的 - 天天要闻


在他的身边有一个背包,背包中装着他最心爱的四本书。

不久后,一辆火车飞驰而来。

当火车飞过的刹那间,天地间突然绽放出一朵巨大的花朵。这朵花比绯红的晚霞还要耀眼。

就这样,这位少年走了,离开了他所说的人类尽头。他要去一个很远的地方,那里有面朝大海的房子,还有花朵盛开的春天。

尽管这位少年的生命永远定格在25岁,但他却为世界上留下了最优秀的诗篇。

他就是海子

1964年是星光熠熠的一年。马云张曼玉等名人都诞生在这一年。其实,除了他们以外,在这一年,还有一位叫查海生的男孩出生在一个穷乡僻壤的小山村。

可是,谁也没想到,这个查海生竟然会成为了查姓中最出名的一位。后来,查海生给自己取了一个笔名——海子。

海子是怀宁县查湾村人。该村位于安庆市北郊的一块田地里,海子在这里度过了他的童年和青年时代。

15岁考入北大25岁自杀的海子,留下5封遗书:我的死是他俩造成的 - 天天要闻


这所老房子前面不到十米的地方有一个池塘,池塘边有几棵槐树和桃树。三月的春天,桃花盛开,槐花飘香。五六月间,池塘中央开满了红白相间的荷花,真是美不胜收。

有时,海子会央求大人摘一朵荷花,栽种在盛满水的竹筒里,放在床前的矮桌上。在安静的夜晚里,可以听着清脆柔嫩的荷花声,随之进入了荷花芬芳的梦境。

小时候,由于老房子距离池塘很近,他经常会带着弟弟去池塘里钓鱼。秋天,还会去地里挖红薯。这是海子记忆里最早的童年,如画一般,如诗一般。

1974年,随着老房子的拆除,这些美景全都变成了记忆。此时的海子才十岁,他被送到离家五里的高河中学。

15岁考入北大25岁自杀的海子,留下5封遗书:我的死是他俩造成的 - 天天要闻


自从上学以后,海子便成为了“别人家的孩子”。他拥有着超强的记忆力和聪慧的大脑。当然了,这些东西都是遗传于他的父亲査正全。

1933年査正全出生于怀宁茶湾。他本来取名为査振全。“振”是他们那一辈的辈分。后来却因为在办理身份证的时候弄错了字,这才有了査正全这个名字。

査家世代以农为生。由于家里很穷,没钱让査正全上学。但査正全有很强的记忆力和洞察力。他十三岁当学徒。他通过一个老裁缝的口述学会了缝纫。

十五岁那年,他用尺子、剪刀、粉笔在街上行走,为村民缝制衣服。二十多岁就成为家乡著名的“金牌”裁缝。

査正全不会写字,晚年也只能写自己的名字。也许是这个的原因,査正全十分重视孩子的教育。

当査正全发现儿子海子记忆力超强时,他向村里一个当教书匠的朋友求情,让他教海子读书认字。

为了能让家中四个海子都能读书写字,査正全借了不少的钱。

而海子让査正全看到了希望,他知道儿子是个天才。四岁时,参加朗诵比赛。十岁时考入中学。十五岁那年,他以超过录取分数60分的成绩考入北京大学法律系

1982年,在校期间,海子开始写诗。1983年毕业后,海子被分配到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哲学教研室工作。

15岁考入北大25岁自杀的海子,留下5封遗书:我的死是他俩造成的 - 天天要闻


刚开始工作的时候,工资只有90元。但是他每个月仍把60元寄回老家,帮助弟弟上学,给家里买生活用品。所以每次发完工资不久,海子便一贫如洗。

最穷的时候,冬天海子只能穿一件单薄的衣裳。

15岁考入北大25岁自杀的海子,留下5封遗书:我的死是他俩造成的 - 天天要闻


有一次,他走进一家餐厅,询问老板:“给我一杯酒暖暖身子,我给你念一首诗,好吗?”

老板用施舍的眼光看着他,对服务生道:“给他一杯酒,快让他走。”

这件事后来传到了朋友那里,每次开玩笑,总会有人拿出来开玩笑。

但是没有人知道,这件事对海子伤害很大。

15岁考入北大25岁自杀的海子,留下5封遗书:我的死是他俩造成的 - 天天要闻


海子从1982年开始写诗,七年里创作了超过200万字的文字作品,其中不少成为经典。

诗人的生活是孤独的,他总是显得格格不入,没有人愿意和他交朋友。

同学们聚在一起打牌聊天,海子也想加进来,但那些人却毫不留情地对他说道:“走,走,没你什么事。”

身边的很多人看不起他,把他扔在一边,让他一个人承受着孤独。

15岁考入北大25岁自杀的海子,留下5封遗书:我的死是他俩造成的 - 天天要闻


幸运的是,在一次诗歌研讨会上,海子第一次见到了一生的挚友骆一禾

15岁考入北大25岁自杀的海子,留下5封遗书:我的死是他俩造成的 - 天天要闻


海子的诗体自由自在,独具一格,骆一禾初读时就被海子的才华深深震撼。

在随后的日子里,诗歌成为两人之间最牢固的纽带。骆一禾成为了海子最佳的聆听者。

大学期间,因为骆一禾的陪伴,海子拥有了久违的温暖。

15岁考入北大25岁自杀的海子,留下5封遗书:我的死是他俩造成的 - 天天要闻


然而,就连骆一禾也没有想到,海子会自杀。

1989年3月26日,海子带着四本书在河北山海关卧轨自杀,结束了他25岁的生命。

多年来,对于海子自杀的原因,众说纷纭。

15岁考入北大25岁自杀的海子,留下5封遗书:我的死是他俩造成的 - 天天要闻


不过,在海子自杀前,他却留下了5封遗书。而没封遗书里都提到了两个人——常远和孙舸。

不管是写给父母的,还是写给骆一禾的,每封遗书中都充斥对常远和孙舸的指责,信中称自己患上了精神分裂症,都是常远和孙舸造成的。

后来,警方从遗书中发现海子确实患有很严重的精神分裂症。于是,相关部门对遗书中提到的常远和孙舸展开了调查。

作为干部的常远也因此提交了一份书面报告。常远在报道中提到,他为海子在遗书中提到的自己很诧异。因为他和海子是朋友,两个人从来没有过争吵。最后调查海子的死因指向精神分裂症。

但也有人认为,海子自杀是因为他的成就太高了,很难再写出一流的作品。这让海子感到痛苦和失落,深受折磨,逐渐走向精神分裂症。

不过,不管海子的死因是什么,最痛苦的莫过于他的挚友骆一禾。

海子死后,骆一禾压抑着悲伤的心情,开始落实海子的遗言——整理诗篇。但是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当年,陆小曼花了整整十年的时间才整理完徐志摩的诗。

按理说,骆一禾可以选择慢慢仔细地整理海子的诗,但他觉得时间不等人。

海子死后两个月内,骆一禾把海子的诗全部整理出来,并出版。

海子的诗发表后不久,“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就像一阵清风,吹过中国大地,无数人为海子的诗而倾倒。海子也从一个不知名的人变成了人们心中的“大诗人”。

然而不幸的是,为了尽快理清海子的诗,骆一禾日夜工作,疯狂透支自己的身体。当整理完海子的诗词后,骆一禾的身体出现了巨大的问题,最后由于劳累过度,突然脑溢血而死。

骆一禾去世时,海子仅仅过世两个月。

15岁考入北大25岁自杀的海子,留下5封遗书:我的死是他俩造成的 - 天天要闻

历史分类资讯推荐

揭秘《武王墩》:还原墓主人身份,寻踪楚文明 - 天天要闻

揭秘《武王墩》:还原墓主人身份,寻踪楚文明

(更多新书好书推荐,点击知事荐书)位于安徽省淮南市田家庵区三和镇徐洼村的武王墩墓,因在2015年夏天被一伙盗墓贼闯入而走进公众视线。它是一处经科学发掘的迄今规模最大、等级最高、结构最复杂的楚国高等级墓葬。其拥有的结构完整的九室多重棺椁,以及目前所见最大的21级台阶的墓坑,共同刷新了楚墓考古史上的新纪录。《...
14年抗战中的河南力量,190万子弟兵的血与火 - 天天要闻

14年抗战中的河南力量,190万子弟兵的血与火

你知道14年抗战中,全国伤亡“最惨烈”的省份,是哪里吗?不是东北,也不是南京——而是河南,1453万军民伤亡,比“南京大屠杀”中的伤亡,还多了将近50倍,平均每10个河南人,就有4人,倒在了血泊之中!1938年,黄河决堤的巨响,撕裂了河南的
“废约”的幻灭!谁在抗战胜利后重新出卖中国主权? - 天天要闻

“废约”的幻灭!谁在抗战胜利后重新出卖中国主权?

自1840年鸦片战争起,列强与中国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 抗战爆发后,中国开启了废约行动。希望借此改变自鸦片战争以来的屈辱局面。 1942年成为重要转折点!三次长沙会战中,中国军队给予日军沉重打击。一系列胜利极大地提升了中国在同盟国中的地
甘肃省博物馆原馆长贾建威接受审查调查 - 天天要闻

甘肃省博物馆原馆长贾建威接受审查调查

来源/啄木鸟甘肃省博物馆原馆长贾建威接受纪律审查和监察调查 甘肃省博物馆原馆长贾建威涉嫌严重违纪违法,目前正接受甘肃省纪委监委纪律审查和监察调查。 贾建威简历 贾建威,男,汉族,1964年7月出生,河北定州人,大学学历,1981年10月参加
隐居隆中知天下!诸葛亮携“隆中对”登陆三谋新赛季 - 天天要闻

隐居隆中知天下!诸葛亮携“隆中对”登陆三谋新赛季

想当年,诸葛亮隐卧隆中,未出茅庐便知天下三分之势。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为他献上计策“隆中对”,勾勒出蜀汉跨荆益、联吴抗曹的宏伟蓝图,自此成为千古名策。岁月悠悠,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虽已远去,但在创新策略SLG《三国:谋定天下》的新赛季里,我们将穿越时空,重临“隆中对”的智慧战场,与诸葛亮一同谋定天下!《三...
民间传说:罗成出世 - 天天要闻

民间传说:罗成出世

罗成,是小说《说唐全传》中的人物,隋朝镇守燕山的靖边侯罗艺之子,书中主要人物秦琼的表弟。罗成少年英雄,长相俊美,性格骄傲、任性,擅长家传的罗家枪法,是隋唐第七条好汉。罗成罗艺是罗成的父亲,隋炀帝时期,罗艺以军功官至虎贲郎将,驻守涿郡。这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