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那么多银子,现在为什么消失不见了?知道答案后气愤不已

2022年10月14日17:13:07 历史 1577

人类最早没有货币,都是以物换物。后来,人们把贝壳作为货币完成交易。但是,由于早期中国人身居内陆,贝壳不容易获得。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生产力的提高,人们开始铸造金属货币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圆形方孔铜钱秦朝一直用到了民国初年。除了铜钱外,古人还使用纸币和白银作为流通货币。到了明清时期,白银取代纸币和铜钱,成为主要的流通货币。但是,清朝灭亡以后,大量的白银就消失不见了,这是为什么呢?

古代那么多银子,现在为什么消失不见了?知道答案后气愤不已 - 天天要闻

白银作为流通货币的历史

宋朝之前,银子基本不作为货币在市面上流通。宋朝使用的白银数量也很少。白银成为主要流通货币是从明朝开始的,这是因为明朝之前我国白银的数量很少。明朝时期开通了海上新航路,大量的白银从美洲流入中国,据估算在明末百年间,海外流入的白银数量是国产白银的10倍,这使白银有条件成为主要流通货币。

明清时期,白银是市面上主要的流通货币。明朝初年,政府也曾禁用白银,要求使用纸币和铜钱,但是纸币贬值得太快,铜钱的购买力又远远低于白银,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商品交易需要使用大量货币用于支付,特别是大宗交易更适合用白银结算,因此,政府不得不解除白银禁令,鼓励商品交易用白银支付。所以,明朝时期实行“白银为主,铜钱为辅”的货币政策,一直延续至清朝。

古代那么多银子,现在为什么消失不见了?知道答案后气愤不已 - 天天要闻

古代白银的货币价值

在古代,一两银子相当于现在多少钱呢?如果单纯用白银价格来衡量的话,以今天纯银每克3.5元的价格测算,明清时期的一两银子相当于今天的130元。然而,这种单纯考虑白银价格的方式,不能体现古代银子的价值,而应该以购买力来衡量古代银子的价值。

宋朝时期一两银子是一千文钱,米价是六七百文一石,一石约合118.4斤,按照现在1斤米3-4元钱算,一石米约合现在450元左右,因此,宋朝的一两银子相当于今天的七八百元。明朝时期半两银子一石米,一石米约为145斤,一两银子可以买两石米,按照今天145斤大米500多元,明朝一两银子相当于今天的1000元多一点。清朝时期一石米的价格是1.5~2两银子之间,一石米约为145斤,那么清朝的一两银子大约合今天350元。

用商品来衡量古代银子的价值,并不是十分科学的做法。因为古代的经济水平和今天差距很大,所以,这种计算方式只能作为一个参考。

古代那么多银子,现在为什么消失不见了?知道答案后气愤不已 - 天天要闻

古代银子的支付方式

银锭俗称元宝,在宋朝之前,如果到饭馆吃饭,是不能用银锭结帐的,因为银锭不是合法的支付货币,店家是不收的。

银锭是在宋朝才开始作为货币使用的,一般有十两和五十两两种规格。十两银锭相当于今天的七八千元钱,五十两银锭相当于今天的四万元。所以,像吃饭结帐这样的小金额交易,一般不会使用银锭,因为银锭的“面值”太大了。银锭主要用于储藏财富和大宗交易支付。

古代那么多银子,现在为什么消失不见了?知道答案后气愤不已 - 天天要闻

普通人一般使用碎银子支付,碎银子的重量不标准,有大有小。所以,古人为了支付方便,一般随身会带着剪子和戥(děnɡ)子(戥子是一种精确度极高的小秤,可以精确到厘)。支付的时候,需要用多少银子,就用剪子剪下适量的碎银子,用戥子称重后付款。剪银子还有一个作用,就是验证银子的纯度,看看里面是否夹铅,有没有掺假等。还有人会把掉落的银屑收藏到一个袋子里,积少成多,累积到一定数量,再重新做成银子。

古代那么多银子,现在为什么消失不见了?知道答案后气愤不已 - 天天要闻


晚清时期白银大量流失

清朝时期,白银正式作为流通货币进入市场,每年各地税收也是用银子结算上缴国库。但是,从清道光年间开始,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不断侵略中国,腐败的清政府签下了大量的不平等条约,除了割让国土,还要支付巨额赔款。1842年,清政府与英国签订了南京条约》,向英国赔款2100万两白银。1860年,清政府与英、法、俄签订了《北京条约》,赔款1600万两白银。1895年,清政府和日本签订了《马关条约》,赔款2.7亿两白银。1901年,清政府与八国联军等十一个西方国家签订了《辛丑条约》,共计9.82亿两白银。据统计,在整个近代史上,清政府签订的这些不平等条约,累计赔款达13亿两,造成了我国白银的大量外流。

历史分类资讯推荐

揭秘《武王墩》:还原墓主人身份,寻踪楚文明 - 天天要闻

揭秘《武王墩》:还原墓主人身份,寻踪楚文明

(更多新书好书推荐,点击知事荐书)位于安徽省淮南市田家庵区三和镇徐洼村的武王墩墓,因在2015年夏天被一伙盗墓贼闯入而走进公众视线。它是一处经科学发掘的迄今规模最大、等级最高、结构最复杂的楚国高等级墓葬。其拥有的结构完整的九室多重棺椁,以及目前所见最大的21级台阶的墓坑,共同刷新了楚墓考古史上的新纪录。《...
14年抗战中的河南力量,190万子弟兵的血与火 - 天天要闻

14年抗战中的河南力量,190万子弟兵的血与火

你知道14年抗战中,全国伤亡“最惨烈”的省份,是哪里吗?不是东北,也不是南京——而是河南,1453万军民伤亡,比“南京大屠杀”中的伤亡,还多了将近50倍,平均每10个河南人,就有4人,倒在了血泊之中!1938年,黄河决堤的巨响,撕裂了河南的
“废约”的幻灭!谁在抗战胜利后重新出卖中国主权? - 天天要闻

“废约”的幻灭!谁在抗战胜利后重新出卖中国主权?

自1840年鸦片战争起,列强与中国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 抗战爆发后,中国开启了废约行动。希望借此改变自鸦片战争以来的屈辱局面。 1942年成为重要转折点!三次长沙会战中,中国军队给予日军沉重打击。一系列胜利极大地提升了中国在同盟国中的地
甘肃省博物馆原馆长贾建威接受审查调查 - 天天要闻

甘肃省博物馆原馆长贾建威接受审查调查

来源/啄木鸟甘肃省博物馆原馆长贾建威接受纪律审查和监察调查 甘肃省博物馆原馆长贾建威涉嫌严重违纪违法,目前正接受甘肃省纪委监委纪律审查和监察调查。 贾建威简历 贾建威,男,汉族,1964年7月出生,河北定州人,大学学历,1981年10月参加
隐居隆中知天下!诸葛亮携“隆中对”登陆三谋新赛季 - 天天要闻

隐居隆中知天下!诸葛亮携“隆中对”登陆三谋新赛季

想当年,诸葛亮隐卧隆中,未出茅庐便知天下三分之势。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为他献上计策“隆中对”,勾勒出蜀汉跨荆益、联吴抗曹的宏伟蓝图,自此成为千古名策。岁月悠悠,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虽已远去,但在创新策略SLG《三国:谋定天下》的新赛季里,我们将穿越时空,重临“隆中对”的智慧战场,与诸葛亮一同谋定天下!《三...
民间传说:罗成出世 - 天天要闻

民间传说:罗成出世

罗成,是小说《说唐全传》中的人物,隋朝镇守燕山的靖边侯罗艺之子,书中主要人物秦琼的表弟。罗成少年英雄,长相俊美,性格骄傲、任性,擅长家传的罗家枪法,是隋唐第七条好汉。罗成罗艺是罗成的父亲,隋炀帝时期,罗艺以军功官至虎贲郎将,驻守涿郡。这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