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籍”和“贯”,你知道指的是什么吗?与现代籍贯大不相同

2022年10月13日21:56:10 历史 1856

人口普查是一个国家掌握国民情况的最基本登记制度,人类发展自私有制的出现,人本身也成为了私有财产被收入统治者囊中。

古代的“籍”和“贯”,你知道指的是什么吗?与现代籍贯大不相同 - 天天要闻

我国从殷商时代开始,就开始有意识地对人口进行登记把握,只是体制还不够健全,形式也比较粗糙。

到了周朝,国家开始有专属的部门从事这一事务,信息搜集也开始系统化,内容也开始变得更加细致明确。

古代的“籍”和“贯”,你知道指的是什么吗?与现代籍贯大不相同 - 天天要闻

籍贯作为一直以来的惯例被官府登记入册,但是你知道吗,古代的籍贯信息量却比现在的要丰富得多。古人过问一句你的籍贯,基本就可以把你的家底查得八九不离十。

籍贯代表身份

古代的“籍”和“贯”是分开解读的。籍,原本指的是家庭单位,后经过户役制度的推行,分别指的是户籍和役籍,代表家族的社会等级和祖辈从事的行业;

古代的“籍”和“贯”,你知道指的是什么吗?与现代籍贯大不相同 - 天天要闻

在字典中官有原籍的意思,旧贯,即原居住地,所以,贯才是指的居住地。

所以籍贯二字,重点在籍,很多关于家族的重要社会属性信息更多体现在这里,下面我们就来分析一下。

封建社会,阶级森严,人分三六九等,高低贵贱,户籍是身份识别的有形载体,在人群中做出明确归类。

古代的“籍”和“贯”,你知道指的是什么吗?与现代籍贯大不相同 - 天天要闻

一类为贵籍,也就是社会的最顶端阶层,不用讲,这个户籍的人群非富即贵,不仅身份尊贵,而且家庭富裕无疑。

二类为良籍,一般则为普通人家,至少有人身自由,几代人基本没什么大的污点,从清苦的农耕人家到儒雅的书香门第,虽说不是富贵缠身,起码算得上是温饱自足,算是小康一类的人家。

三类为商籍即商贾人家。因为古代重农抑商的背景,导致其户籍比普通人家要再低等一级,商籍人家的好处是通过经营可以拥有大量的私有财产,但是参政的权力在一定程度上被剥夺,比如不能参加科考。

古代的“籍”和“贯”,你知道指的是什么吗?与现代籍贯大不相同 - 天天要闻

第四类为奴籍,顾名思义,主要为家丁奴仆一类人群,这类人群被特定的贵族人家私有,最明显的特点就是没有人身自由,一但签订卖身契,终身为奴籍,至死都是主人家的财产。

家族的户籍一般都是经过几代人的传承定位下来,但也可通过一些特殊途径进行更改,比如嫁娶,这也就是在古代中为什么会有“攀龙附凤”,成为人上人之说。

又比如捐款,向当地官府申请等等,然而第五类人群明显就很不幸,就算通过自身各种努力也难以翻身。

古代的“籍”和“贯”,你知道指的是什么吗?与现代籍贯大不相同 - 天天要闻

五类就是我们电视里经常听的贱籍,为社会最底层人员,从事的行业大多抛头露面,比如娼妓,戏子等,除了让人瞧不起。

最可怕的是一旦贱籍性质被确立,永世不得翻身,这样的身份甚至会跟随着子孙后代无限延承。除非遇到天下大赦或者特殊赏赐才有可能改籍,但是这样的几率微乎其微。

所以古代婚娶讲究门当户对,户即有户口户籍的意思,一旦入错了籍,不仅对本人,对后代也会造成重大影响。

古代的“籍”和“贯”,你知道指的是什么吗?与现代籍贯大不相同 - 天天要闻

社会阶层的明显分界线,让不同阶级的人,在历史的发展中造成许多不可调和的矛盾,甚至发生过许多惨不忍睹的时代悲剧。终于在清朝雍正时期,这一分类标准才被彻底废除。

籍贯代表家族职业

古代社会里,平民皆为最高统治者所有,除了奴隶,所谓的平民百姓拥有的自由也不过是相对的自由。百姓所从事的职业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国家的管制,工作的分配表现为服徭役。

古代的“籍”和“贯”,你知道指的是什么吗?与现代籍贯大不相同 - 天天要闻

我们常常听到古代百姓服军役,是国家为了行军打仗守卫领土的需求,但是一个国家的正常运行远远不止这些,所以朝廷号召的徭役不仅仅只有保家卫国的军人,还包括参与国家基础建设的匠人,发展国家经济的商人等等。

而又因为服徭役在每个朝代基本都是“世皆永充”,也就是终身制服役,这也就让一个家族的行业识别度被定位了下来,变成了户籍里的专有属性。

户役就是指朝廷按照一定比例以每户为单位,抽取一定比例人数为朝廷效力。而役籍也就是在这个基础上,根据从事的职业分类进行的定义。

古代的“籍”和“贯”,你知道指的是什么吗?与现代籍贯大不相同 - 天天要闻

役籍一般强调的是家族行业工种的分类,而和从事的职业等级高低无关。比如被朝廷征用为军人,则为军籍,无论是首屈一指的打将军还是默默无闻的小兵;

分配的时候从医,则立为医籍,不管是朝廷医官还是跟随其间的小随从;被朝廷指派从事商业建设,则为商籍……以此类推。

所以,根据对方的役籍分类,可以推断出对方的家世背景,专业技能,活跃的行业范围等等。

古代的“籍”和“贯”,你知道指的是什么吗?与现代籍贯大不相同 - 天天要闻

随着朝代的变更,具体的分类有所区别,大体围绕士、农、工、商四大类,但是有的行业归国家所有,比如盐业,造币,兵器等,从从事的行业中可以看出这个家族的在某些方面的绝对实力。

古代的籍贯随着时代的变迁及当代的使用方法涵盖的内容有所不同,在当代使用中籍贯有时候指的就是指祖辈出生地,而有的时候则是对家庭背景全局的概括了解。

现代社会籍贯的沿用

如今我们的户口本登记里面仍然会保留籍贯一项,但是由于如今是平等社会,任何人之间没有了等级隔阂,自然没有社会层级之说。

古代的“籍”和“贯”,你知道指的是什么吗?与现代籍贯大不相同 - 天天要闻

加上现代社会的职业多样化,更是没有高低贵贱之分,自然没有了户籍和役籍之别,籍的功能被废弃掉了,所以最终沿用下来的用法只保留下来识别地区的作用。

功能和信息量虽然被简化了,但是籍贯在现代社会中依旧有重要的作用。

现代的籍贯大多指的是先辈的居住地,中国人讲究落叶归根,提起籍贯可表明一个人非无根之木,多少有不忘家乡的人文情怀。

古代的“籍”和“贯”,你知道指的是什么吗?与现代籍贯大不相同 - 天天要闻

从生物学上来说可以识别个人的地区属性,是追溯个人基因的一大标志。

籍贯在社交中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它是除姓氏以外第二大传承标志,姓氏可以从族谱中追悼历代英烈和英雄人物,增加个人自豪感,而籍贯则可以和当地人迅速建立沟通桥梁,快速增加亲切感。

历史分类资讯推荐

新华社原香港分社副社长、深圳市委原副书记秦文俊逝世,享年94岁 - 天天要闻

新华社原香港分社副社长、深圳市委原副书记秦文俊逝世,享年94岁

据《深圳特区报》报道,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久经考验的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新华社原香港分社副社长、深圳市委原副书记秦文俊同志(享受省部长级医疗待遇),因病医治无效,于2025年5月18日18时25分在深圳逝世,享年94岁。秦文俊,1932年5月生,湖北黄冈人。1949年7月在武汉中原大学政治学院学习并参加工作,1952年7月加...
甘于被“围猎”,广东韶关乐昌市政协原主席邬贤有被开除党籍 - 天天要闻

甘于被“围猎”,广东韶关乐昌市政协原主席邬贤有被开除党籍

据韶州清风消息:日前,经韶关市委批准,韶关市纪委监委对韶关乐昌市政协原主席邬贤有严重违纪违法问题进行了立案审查调查。经查,邬贤有丧失理想信念,背弃初心使命,无视中央八项规定精神,违规收受礼品;违背组织原则,在组织函询时不如实说明问题;甘于被“围猎”,将公权力当成谋取私利的工具,利用职务上的便利,在工...
宁德市委书记调整 - 天天要闻

宁德市委书记调整

福建日报5月20日消息,日前,福建省委决定,张永宁同志任宁德市委书记。张永宁(资料图)福建省委组织部5月13日发布任前公示公告。其中:张永宁,男,汉族,1967年10月生,大学,中共党员,现任宁德市委副书记、市长,拟任设区市党委正职。公开简历显示,1989年,张永宁从福建师范大学物理系毕业后进入晋江县养正中学任教,...
古代盛行“表哥娶表妹”为何很少生出智障儿?原因其实很简单 - 天天要闻

古代盛行“表哥娶表妹”为何很少生出智障儿?原因其实很简单

影视剧常常会设定一个“青梅竹马”的桥段,尤其是古偶剧,还是古言小说。编剧或者作者,设定的“青梅竹马”大多是从小一起长大,对彼此都很了解的小伙伴,同一个村子的,或者家里离得不远的。严格来说,在古人的观念里,这都算不上青梅竹马,他们觉得真正的青
《国士丘濬》新书发布:这位明朝“全能学霸”何以成为“第一流人物”? - 天天要闻

《国士丘濬》新书发布:这位明朝“全能学霸”何以成为“第一流人物”?

中国网5月19日讯(记者 郑伟)丘濬是谁?他是历史地位被低估的“先明一代文臣之宗”和“理学名臣”,是政治家、史学家、经济学家、文学家和“戏剧家”;他是史学家钱穆先生所推崇的“第一流人物”,是青年作家何杰华笔下“‘横站’于时代的‘国士’”,同时也是读者眼中明朝的“六边形战士”和“全能学霸”。5月17日上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