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一位孤独、不被理解的天才军事家

2022年10月10日13:04:15 历史 1960

毛泽东,一位孤独、不被理解的天才军事家 - 天天要闻

子钰说:



毛泽东心灵中最闪亮的一面,不是他的性格,事实上如果他不是领袖,他的性格并不是多叫人喜欢,他最光辉的是渴望胜利。





1921年1月14日,红四军在毛泽东、朱德的带领下从井冈山出发,趁着国民党“会剿”部队还没有完成合围前,紧急向赣南进军,部队开拔时大张旗鼓,有意将国民党的军队吸引,沿途还不断张贴布告,宣传我党制定的各项政策。

这就是毛泽东的高明之处,他深刻明白,宣传工作需要的就是周而复始,不断深化,不要指望一次宣传就能够深入人心,这不切合实际。

张贴的布告上共同签署有红四军军长朱德、党代表毛泽东的名字,随着宣传工作的逐步推广,从此“朱毛红军”声名远播。

如今我们回首这段历史的时候,很多人会产生不少疑惑,毛泽东后来在给中央的报告中说:“是为我军最困苦的是时候”,情况最危急的时候,“朱毛”两人都曾陷入敌军的包围之中,此时毛泽东依然不能绝对的指挥军权,权力的指挥棒时常在他和朱德之间来回传递。

但凡有点军事常识的人都应该清楚,在最高军事指挥上,只能有一个军事统帅,只能由一个人说了算。军事战争千变万化,他需要最高指挥者当机立断,一场伟大战役的胜利绝不是商讨出来的。

好在朱德人品贵重,关键时刻绝不贪恋权力,总是在危急时刻相信毛泽东。而毛泽东这个军事奇才,也没有辜负对方的信任,在后来的军事指挥中将他的军事天赋展现地淋漓尽致。

毛泽东的高明之处在于集中兵力,力往一处使。

“朱毛红军”的撤退,让国民党方面以为红军溃败,自然是兵分几路围追堵截,誓要把红四军扼杀在摇篮里。

敌人此举,正是毛泽东所期待的,他等的就是敌人分兵围剿。双方激战的地点选在了大柏地。地处瑞金以北,其中有一条长十余里的大峡谷,那里山高林密,特别适合打伏击。

此时的红军还处在摇篮之中,新生的军队急需一场大捷来振奋军心,然而双方实力悬殊,红军弹药缺乏,再加上长距离的行军,整个部队人困马乏,常规作战可以说是无半点胜算,但凭借着人多和居高临下,加上红军战士的英勇无畏,最终也打赢了这场险仗。

在这场战斗中,朱德冲在阵地前头,就连平日里几乎不碰枪的毛泽东,也亲自冲锋陷阵,翻阅党史,我们可以知道这也是毛泽东人生中唯一一次直接参加战斗。

可想,战斗已经激烈到了何种程度,我们实在无法想象“朱毛”两位中的任何一位如果在这场战斗中发生不测,那对于中国革命革命将是多么大的损失,这是不可想象的。据说朱德在这次战斗中,帽子上直接被打了一个洞,这是何等的运气!

战斗虽险,好在最终结果令人满意。此次大捷,是红军主力从井冈山上下来后,打的第一场大胜仗,有了这次胜利的加威,军心为之一振,红军也从一开始的被动,转变为了主动出击。

此时幸运之神接连眷顾“朱毛红军”,大胜连着小胜,红四军的军力也开始逐渐增强,毛泽东此时还想着挥师救援井冈山,然而很快坏消息传来,井冈山已经失守,彭德怀已经率部突围下了山。

此时的红军还尚处在幼儿阶段,和国民党的几十万大军比起来,实力还是太过于渺小,毕竟针无两头利,甘蔗难有两头甜,有得必有失,这是人生的常态。



“清缴”完井冈山的留守部队后,敌人开始朝着“朱毛红军”围拢过来,他们誓要把这支革命的“火种”扼杀在初始阶段。

这个时候的毛泽东既没有选择固守阵地,也没有选择将有限的兵力分散开来,而是带着整个大部队和敌军“绕圈圈”,他就在转着,不断迂回中,等待机会,很显然,此时游击战术的思想已经深深融入到毛泽东的用兵思想当中去了。

这不,上天的眷顾就来了。就在国民党军队对红军进行全力围剿进入最关键的时刻,蒋介石却下达了撤退命令,这不是他大发善心,想要放过这支革命的“火种”,而是此时他要和控制两湖地区的桂系军阀开展,退军是为了备战。

这给了危机中的红军有了极大的喘息机会,毛泽东终于等来了机会,在他看来这可真是天赐良机,守在闽西一代的敌人本来就是土匪流氓出生,战斗力远远比不上正规军队。

尚在幼儿阶段的红军被国民党的正规军队打得狼狈溃逃,但对于这些土匪兵,还是手到擒来,不费吹飞之力的,很快朱毛红军进入闽西长汀县,一番战斗下来,成功歼灭敌军2000余人,长汀一战的胜利,使得军心为之一振。

随着胜利的不断到来,红军的实力相比于井冈山时期,已经有了很大的提升,这支出生的婴儿军队已经朝着越来越正规的军队发展,这个时候在山窝窝的政策已经出现了很大的局限性,是该制定城市政策了。

这就是毛泽东的高明之处,他从来不循规蹈矩,墨守成规,他总是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总结思考,遇到什么问题就及时解决,当然此时的规则已定,他依然是将矛头指向少数人。

更好的消息纷至沓来,蒋介石和桂系军阀的战斗并没有很快就结束,而是打得难舍难分,双方的鏖战,给新生的红军带来了巨大的发展机遇,空间和时间之窗突然打开,毛泽东看准这个千载难逢的大机遇,决定放手在赣南闯出一片天地来。

毛泽东的这个决定可以说是意义极为深远,是一个对我党军队发展极为重要的战略决策,如今再怎么强调他的英明都不为过,赣南闽西地域广阔,又远离城市,那里山多林密,道路险阻,交通极为不便,人们生活普遍艰苦,这是一块国军完全瞧不上的地方,但对于红军而言,这里的劣势几乎全是优势,可谓是好处多多。

毛泽东转变了进军大城市的想法,当初在井冈山上发了一个芽,但敌人不给活路,全力围剿,走投无路下,竟豁然开朗,闯出了一片新天地,在这里处于幼苗阶段的红军终于找到了肥沃的土壤,这里高低起伏的山岭,遮天蔽日的树木成了红军抵御敌人最好的天然屏障,应了中国人的老话,树挪死,人挪活,毛泽东的这一伟大决定,让尚处在幼苗时期的红军开始逐渐成长,以至于后来成长为了参天大树。

从此,胜利的浪潮开始向这支革命队伍不断奔涌而来!

接连的胜利,让一开始还质疑毛泽东能力的人开始钦佩于他,毛泽东也趁着威望正高的时候,对这支军队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红军战士每人发了两套军服,五块大洋作为军饷,人心看起的时候,毛泽东进行了部队整编,设立了政治部,党代表,这是一支正规部队所必不可少的。

党指挥枪是个规则,想要执行好这个规则,就需要组织和系统。当然,这些组织和系统还很不完善,还需要在日后的发展中不断完善普及。

做完这些,政权也自然随之建立。



然而革命前进的道路上不仅仅有光明,还有黑暗,就在朱毛红军逐渐步入正轨逐渐强大之时,中央来了个“二月来信”。

朱毛等人取得成就,并未得到中央的表扬与赞美,反而认为朱毛这是在小打小闹,注定成不了什么大气候,就在红四军逐渐成长的时候,中央竟然下令将队伍分散,让两人离开军队,回到上海中央工作。

我们今天的读者实在搞不明白,擅长于军事的朱毛二人回到上海后,究竟能做什么?其实,早在“八七会议”之后,毛泽东就很明确地表明了自己的态度,自己宁愿下乡组织暴动,也不愿意在城市的楼阁里研究理论,这不符合毛泽东的性格。

现在的毛泽东已经找到革命成功的钥匙,只是当时他的同事们还没有意识到这一点,毛泽东的性格表明了他不可能回到上海,虽然这可能是朋友的好意,但他最终还是拒绝了中央的提议。他向中央写信建议,趁着蒋桂两系大战的大好机会,应当努力发展江西、闽西、浙西三大地。

这是毛泽东独立和成熟的过程,也是毛泽东向世人展示自己才能的过程。

没有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毛泽东和朱德实行了近距离分兵,两人发动群众打土豪分田地,发展地方武装,建立红色政权,干得是热火朝天。

兴国县城期间,毛泽东还做了一件大事,就是制定《土地法》,将中央原来制定的“没收一切土地”政策,改为“没收一切公共土地及地主阶级的土地”,此举极大的团结了不少群众,减少了革命前进道路上的阻力,随着这一政策的慢慢实行,红军的力量开始不断增强,从弱小向强大迈进。

不过,这样安心发展的好日子随着蒋桂大战的结束而成了泡影。蒋介石取得了这场战争的胜利,实力大增的国民党军队,再一次回到了赣南。

好在上帝在给红军关上了一扇门之后,又打开了一扇窗,赣南虽然被蒋军攻破,但好在闽西方面又出了一个空子,毛泽东避实就虚,再次入闽南,红军采取速战速决的打法,先是出其不意的偷袭了敌方的一个营,等到主力回援的时候,红军转头就跑,继续向人少的敌方进军。

毛泽东的这一战略,在今天人看来实在是妙,但当时的军队领导层却不这样看,因为不断地转移奔袭,实在太过劳累。在他们看来,这样打仗也实在是窝囊。

按照当时军队中一些将领的想法,中国的革命应当和苏联的十月革命一样,是连锁式反应,应该是群众揭竿响应,打仗就是要顺风顺水,一鼓作气才是真本领。



胜利不断,艰苦依旧,或许这正是这一时期毛泽东用兵的最好写照。

果然,很快军队中其他高层领导对毛泽东的这种打法产生了质疑。

与此同时,毛泽东的独断作风也受到了众人指责,大家纷纷谴责排斥他,毛泽东也表现了自己性格中强势的一面,一度以辞职的方式威胁那些反对他的人,虽然最后大家在现实的境遇中暂时屈服了,但从心底不服气他。

众人的隐忍只是暂时的,他们并不认为毛泽东的这种打法能取得什么成就,更别提取得革命的胜利了。

毛泽东的这种打法实在是太奇特了,一般军人还真理解不了。与此同时,毛泽东的性格里天生带着一种倔强,很容易给人带来紧张感,尤其是对比于周恩来、朱德等人的温文尔雅,这种压迫感显得更加强烈了,在没有取得绝对的崇高威望之前,旁人很难对此时的毛获得好感。

所以,一旦在外界能有能代替毛的人,很多人就跃跃欲试,想要把他拉下马。

从这点来讲,天才往往是孤独的,他们的言行举措很难被庸人所理解,此时毛泽东的境遇似乎又更好地说明了这一点。

但不是所有人都不喜欢毛,第一纵队司令林彪当时就是毛泽东的铁杆粉丝,毛泽东也破格提拔了林彪,当然,林彪的杰出的军事才能使得这种提拔变得无可非议,于是乎,这位后上山的青年俊杰成为了毛泽东的坚定支持者。

在后来的岁月里,毛泽东也给予了林彪绝对的信任与支持,以至于后来毛给了他旁人艳羡的机遇展示自己的才华。解放东三省,这一奠定国共内战的格局之战,使得林彪得以成为名垂青史的一代名将。林建国后的地位,更是不用多说,是任何人也比拟不了的。

陈毅和朱德似乎在中央派来的“钦差”与毛泽东之间摇摆,要求他们各做一篇文章阐明自己的观点。

写文章这事是难不倒毛泽东的,他文笔斐然,本身就是写文章的高手,更何况这次他要阐述的观点是自己已经多次实验过的,事实证明是行得通的。毛泽东从历史和环境两方面,十四个问题林林总总写了一大堆,好在他的这番心血没有被辜负,半年后成了古田会议决议

到底谁的是正确的?如何能寻找到一条让革命成功的道路?到底怎样指挥军队,谁的话是对的?毛泽东回想从井冈山上走下来后,大大小小打过的仗,所遭受的教训为着落点,有理有据地论证着。

可能是遭受的教训不够惨重,既在意料之外,也在意料之中,毛泽东的建议果断被否定了。陈毅号召“大家来争论”,此时军队中后上山的那批人占据了上峰,他们人多势众,居然给了一路带领他们打胜仗的毛泽东一个“严重党内警告”的处分,更为不幸的是,毛泽东的前委书记一职也被陈毅所取代。

这就是毛泽东在军队中推行民主的最初怪相,不可否认追求平等,能够提升一个军队的战斗力与凝聚力,但打仗决策再靠大民主,可怎么得了。

真理往往是掌握在少数人手中的,能够被普罗大众都接受的,往往是假真理。我们不否定是群众创造了历史,但同样不可否认的是,在历史的关键节点,确实是极少数那么几个人引领了历史,正是因为他们的存在才会出现以小博大,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超自然现象发生。

时代的巨变,往往就是由一个特殊的历史人物所引领的,他是真正的缔造者,其他人充其量不过是添砖加瓦,贡献力点量罢了。这一点不单单是在政治领域,自然科学亦是如此。西方科学发展几百年,真正引领科学大厦的,不过寥寥数十人。

真相是不是很残酷,很不中听这话,但它就是赤裸裸的现实,你不得不认。

很明显,在缔造人民军队这件事上,毛泽东就充当了这位引领者。他的认知超越了那个时代,因此他是孤独的,被身边的同事所排挤也就不难理解了。

这就是为什么从古至今绝大多数军队都不是双首长制,在皇权至上的封建时代,依然讲究个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从这你就可以看出毛泽东当时打仗有多艰难。他面对的不仅仅是凶狠毒辣的敌人,背后更是来自同事战友的牵制。

在陈毅取代毛泽东成为前委书记,尤其是领导几场战役,吃了败仗的苦头以后,我想陈毅一定在暗地里懊悔不已,这个世界上如果有后悔药吃,我想陈毅一定愿意多买些,每天都吃上那么几颗。

其实陈毅和来的张国焘,王明等人不一样,他和毛本人并没有什么直接矛盾,以至于达到不能合作共事的地步,或者说在思想上直接抵触毛,只是因为当时在他心中也是没有明确的思路,所以才在无形中夺了毛在军事上指挥权。

被夺了军事指挥权的毛泽东,从前线退了下来,无奈只能到地方指导工作。加之在毛泽东改变中国的宏伟蓝图里,涉及到了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虽然主要的中心思想是枪杆子里出政权,但那时的他还是不是一位地地道道的军事领袖,作为一名伟大的规划家,他详细规划了许许多多他人没有想到或者压根顾忌不到的方方面面,所以即使被夺了军事大权,他依然十分忙碌,他继续搞土改新政策,还搞得有声有色,十分出成绩。

这就是伟人,他并没有因为队友的抛弃而自暴自弃,反而越挫越勇,这就是伟人与普通人最大的区别。他们就是那永不屈服的弹簧,压力越大,触底反弹的能力也越强。

对于这样一位人世间罕见的天才,他的独断和性格被同事们所鄙弃,他们亲手把他从军事指挥位置上赶了下来,祸不单行的是,此时他患上了疟疾,这在当年,是死亡率很高的疾病,迫不得已,他只得到山区休养。



在毛泽东离开的这段时间里,红四军成功打破了三省国军对闽西根据地的第二次“会剿”。

这一次反围剿的胜利,似乎在说明一个道理,那就是不一定要按照你毛泽东的方法才能大胜仗,用其他人,其他办法,一样可以打胜仗。

当时红军这支队伍里,除了广大的农民子弟,其中不乏英才,他们上过军事学校,喝过洋墨水,识文断字样样精通,如果革命胜利条件具备了,领袖必然不会是他毛泽东。我们在读完遵义会议之前党的历史,你会发现毛在成为拥有绝对权力的最高领袖之前,遭遇过多少人生至暗时刻,以至于子钰如今看了都倍感尴尬,很多细节也决定了这些革命者后来的命运。

当年陈毅召在上杭召开会议,毛泽东写信以身体不好,就不来参加会议了。陈毅这个人平时也是个大嗓门,脾气上来了也是喜欢拍桌子的主,他以为毛泽东是在耍性子,便给了毛党内警告的处分,并要求他马上赶来参会。

无奈之下,重病在身的毛泽东只得由人抬着担架进入了会场,众人见毛不是装病,就让他回去好生休养去了。

毛泽东在治病中度过重阳节,填了一首《采桑子·重阳》:


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

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


从这首诗词中我们看不出正处在人生低谷的他,有任何的消极情绪。

毛泽东当时病得很重,他的敌人国民党人也希望他病死,为此还造谣放出言论,说他已经病死了,死因是肺结核。为此还闹了一个大乌龙,共产国际听信了谣言,还发了一份一千多字的讣告,高度评价了他,说:“中国共产党的奠基者,中国游击队的创立者和中国红军的缔造者之一的毛泽东同志,因长期患肺结核而在福建前线逝世”,“这是中国共产党、中国红军和中国革命事业的重大损失”。

这虽然是个大乌龙,甚至是敌人的恶意诅咒,但至少说明毛泽东当时所取得的成绩是被共产国际所认可的,这或许会给在重创中的毛泽东些许安慰吧。

红四军的纷争由中央裁决,这个时候中共中央的人事也有了一些变化。自从1928年中共在莫斯科召开“六大”以后,斯大林决定派出一批真正工人出生的人物担任中共最高领导层,政治局主席由向忠发担任,还有项英、陈云等人。让人悲痛的是,向忠发后来成了党的叛徒。不过对这段历史熟悉的人都知道当时中央实际主持工作的是周恩来。所幸,周恩来是支持毛泽东的。

没过多久,陈毅到上海汇报工作,这时候的陈毅已经清楚毛泽东在政治上更能站住脚了,如今他已经是政治局候补委员,在话语权上已经具有一定的权威性。自然而然地,他的党指挥枪这一原则也会受到党的支持,毛泽东的这一先见之明再一次走在了众人前头。

毛泽东的这一做法和建军原则很快得到了周恩来和李立三等人的支持,有了中央的支持后,毛泽东仍然为“前委书记”,此时的李立三在党内的地位也是急剧上升,所幸他也是支持毛泽东的。

陈毅受到中央的委托,决定回到红四军作解释和纠正工作。这时候陈毅表现了他性格中最为优秀的一面,他亲自上门向毛泽东道歉,请求他再次出山指挥军队,接连几次的战役失败,让陈毅从心底开始佩服毛泽东,知道这个军队是离不开他毛泽东的。

好在毛泽东也表现了他的大度,在历史的关键转折点,他没有一点含糊和矫情,因为他渴望胜利,便毅然决然的接受了陈毅的道歉,直接重新接过了军队的指挥棒。事后陈毅担心从此以后不能与毛泽东共事了,言行之中表示自己会离开部队,回中央另谋工作,但毛泽东却说,你哪里都不要去,就留在我这里工作好了。

就这样,陈毅与毛泽东两人因为指挥思想的差异产生了裂痕,但双方对以美好的品德,修护了这种裂痕,而陈毅此时也站在了毛泽东这边。

朱德也很快承认了自己的错误。历经波折后,毛泽东重新当选了前委书记,他终于又可以凭借自己的军事才华指点千军万马了。再后来,就是著名的古田会议决议案,确立了建军原则。

古田会议之所以重要,因为它标志着毛泽东建军思想的基本建立,这是人类军事历史上不曾有过的军事思想。

而红军队伍,也将在毛泽东的带领下,迈出更加辉煌的一步。

历史分类资讯推荐

国家富裕了,必须有强大的国防加以保护。 - 天天要闻

国家富裕了,必须有强大的国防加以保护。

有句成语叫富国强兵。这里的富国指的是国家富裕,人民丰衣足食。强兵是指兵力强盛,国防坚固。在中国历史上,能做到富国强兵的都是非常强盛的朝代。比如强汉盛唐。而那些只注重富国而不知强兵的朝代,都逃脱不了被灭亡的恶运。春秋战国时期的宋、鲁、郑等国就
韩德洙加入韩国国民力量党 - 天天要闻

韩德洙加入韩国国民力量党

据央视新闻消息,韩国无党派总统候选人、前国务总理韩德洙的竞选团队10日凌晨发布公告称,韩德洙10日凌晨根据国民力量党紧急对策委员会和选举对策委员会的决议,完成了国民力量党的入党程序,成为该党党员。韩德洙 资料图韩德洙在加入国民力量党后表示,为了在大选中取得胜利,将以谦虚的心态全力以赴。保守派阵营最具竞争...
郑谐:曹亮文起义前后 - 天天要闻

郑谐:曹亮文起义前后

引子#本文摘自《和县文史资料》第二辑(1985年10月),作者郑谐,原标题《曹亮文起义前后》“朝闻道,夕死可也”用在自己身上可以,拿来生套别人就有点儿过了——没人愿意引颈就戮去做个冤死鬼。
当文友的评论成为一道风景250510 - 天天要闻

当文友的评论成为一道风景250510

精彩评论荟萃:(1)美篇文友“古月英”馈赠精彩评论:“吕蒙受降喜于心,潘濬原职续担任。随后吕蒙令全军:禁止掳掠和杀人。吕蒙狡猾城府深,巧用恩惠拢人心,关羽属下家属们,油粮财物照样分。次日孙权后军到,设筵庆胜大犒劳。谋士虞翻建议道:拿下公安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