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立全与夫人苏凝
那么,这到底是怎样一张照片呢?
1936年,埃德加•斯诺突破重重封锁,到达了当时中国共产党所在的西北革命根据地。他于1936年6月至10月在我国西北革命根据地(以延安为中心的陕甘宁边区)进行了实地采访,根据考察所掌握的第一手材料完成了《西行漫记》的写作,斯诺作为一个西方新闻记者,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作了客观评价,并向全世界作了公正报道。
埃德加•斯诺
在书中,他向全世界真实报道了中国和中国工农红军以及许多红军领袖、红军将领的情况,中国革命的领袖毛泽东、极富人格魅力的周恩来、“红军之鹰”林彪以及为了革命失去六十多位亲人的徐海东等人跃然纸上。
这本《西行漫记》别名《红星照耀中国》,很多人记忆中的封面都有一张号兵吹冲锋号的图片。其实,这也是这本书里的插图之一,是埃德加•斯诺在宁夏同心县预望堡南门外亲自拍摄的一张照片,这张照片记录了一位英姿勃发的号手。
而说起这张照片它的由来,得从斯诺的采访开始。斯诺在与毛泽东的长时间交谈中敏锐地洞察到,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工农兵群众和革命知识分子,是一支不可战胜的力量,“必然会把目前奴役东方世界的帝国主义的最后野蛮暴政投入历史的深渊”。
因此,斯诺一心想拍一幅象征红军是中国抗日先锋队的照片,图文并茂地向世界真实报道中国革命的情景。
斯诺和毛泽东
在这一天,斯诺拿着自己的相机到处走动,他得到毛泽东的特批除了保密地点外可以在整个根据地内采访拍照。正在苦苦寻找灵感的斯诺忽然被一阵号声吸引了注意力。
斯诺猛抬头一看,猎猎的军旗旁,一个英武的战士正在吹冲锋号。挺拔的身姿、昂扬的精神与军旗、冲锋号结合起来,展现出了红军的精神风貌以及与残暴的敌人不懈斗争的坚定意志。斯诺连忙用手中的相机记录下了这个情景,于是,经典的《抗战之声》出现了。
察觉到有人拍照的战士立马回过头来,走上前去与斯诺交谈。斯诺问这位战士:“你叫什么名字?”这位战士敬了个军礼,回答他说:“报告记者先生,我叫谢立全。”
斯诺继续问:“听口音,你是南方人?”
“我是江西兴国樟木乡人。”
“OKOK,又遇到一个兴国人。在列宁室我见到第二师22岁的政治部主任肖华,在连渡医院里见到一个姓曾的也是兴国人。兴国人当红军的真多。”
肖华
谢立全告诉斯诺:“当年兴国参加红军的有5万多人,可惜在长征中牺牲了很多。”而实际上,兴国县的红军要比谢立全所说的还要多一些。根据中共中央宣传部公布的数据,革命战争年代,兴国县25万人口,有8万人参加红军。
斯诺知道后对此感到极大震撼,也表达了自己的钦佩之情。陪同斯诺的工作人员告诉他,谢立全是13岁参加红军的“红小鬼”,在中央苏区当过司号员 排长、连指导员、红三军团第五师政治部青年科长等职,现在他担任一军团教导营的总支书记。
斯诺
接着,工作人员又告诉斯诺,教导营正在组织战士训练,谢立全在给号兵做示范。斯诺听了介绍后,竖起了大拇指对眼前这个年仅十九岁的年轻营级干部连连夸赞。
时隔不久,斯诺编著成《红星照耀中国》一书。其中斯诺为谢立全吹号所摄的一幅照片,取名为《抗战之声》。当时,因为摄于国民党的压力,只能将书取名为《西行漫记》。《西行漫记》不仅将《抗战之声》排在书内第一页,而且作为封面的主要构图。
从此后,《西行漫记》走到哪里,这位年轻的红军战士的军号就吹响在哪里。建国后,这幅放大了的照片还一直醒目地陈列在军事博物馆展厅里。但是,谢立全却从未就此事自吹自擂,直到故人已去,才在感慨之下将此事告诉了自己的夫人。于是就有了开头的一幕,但是他却仍然告诉自己的夫人:此事你我知道就行了。
谢立全
谢立全在抗战中远赴广东组织抗战,先后担任广东游击区第二支队副司令员、南番中顺游击区指挥部副指挥、中区抗日纵队副司令员、广东人民抗日军参谋长等职。解放战争他又任华东军政大学大队政治委员、华东野战军第六纵队十六师政治委员。1949年任第三野战军三十军政治委员。参加了孟良崮、南麻临朐、豫东、淮海、渡江等战役。
1955年他被授予少将军衔。1973年10月30 日,谢立全在北京逝世。
谢立全(右)
在将军去世以后,一段被当事人及其家人珍藏半个多世纪的秘密,终于在1996年纪念红军长征胜利60周年之际被揭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