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9月27日,新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正式召开,会议讨论并通过了国旗、国都、纪年、国歌4个决议案,但是国徽的设计图却有些差强人意,迟迟未能确定下来。因此,大会主席团决定,邀请专家另行设计国徽图案。而开国大典上,原本设计挂国徽的地方,也改为悬挂“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大典”的横幅。
开国大典上天安门城楼悬挂横幅
新中国成立后,为了能够设计出更加完美的国徽图案,并能在国庆一周年时使用,周恩来总理亲自负责、直接领导这次工作。在周总理的指示下,两个设计小组对国徽方案进行设计竞赛。一个是清华大学设计小组,这个小组由清华大学营建系主任梁思成教授牵头,成员有建筑学家林徽因、高庄、画家李宗津、建筑设计专家莫宗江等。
梁思成 林徽因
另一个是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小组,由中央美院实用美术系教授张仃和政务院机关事务管理局钟灵牵头,成员包括张光宇、周令钊等美术专家,而张仃和钟灵曾一起设计了全国政协会徽与第一届全国政协会议纪念邮票。
张仃
清华大学小组的学者、专家大多是学建筑出身、并且有留洋背景,他们的方案以“瑗”,即大孔玉璧作为主题,强调中国特色。而中央美院小组的张仃等人大都来自延安,深受革命洗礼,他们的设计理念强调突出政权特征。因此,这两个组的方案大相径庭。
中南海待月轩
在中南海的待月轩,两组专家们经常为一些设计思想展开热烈的讨论。一次,以张仃为首的中央美院小组,提出要把天安门的图案设计进国徽中,理由是“天安门是劳动人民创造的,是五四运动的发祥地和开国大典升起第一面国旗的地方”。
面对这个提议,梁思成为首的清华大学小组是什么态度呢?他们表示坚决反对。他们坚持国徽上不能有建筑物,而且认为天安门是封建帝王的象征,绝不能放到国徽上。
开国大典 天安门广场上的阅兵式
他们谁也说服不了谁,最后,双方的争执被反映给了毛主席。听完双方的意见,毛主席表示:天安门不应视为封建的象征,应该视为民主的象征、革命的象征放进国徽去。在肯定了中央美院的创意之后,周总理又提出了一点建议:整个国徽要体现出向上、响亮、挺拔的基调和气氛,并且,还要加上一种图案设计进国徽里。究竟要加一个什么图案呢?
周总理随后说起了一件往事。他说,那是在1942年冬天,山城重庆,寒风阵阵,宋庆龄同志在她寓所,为欢送董必武同志返回延安举行茶话会。周恩来同志和邓颖超也应邀出席。
周恩来 董必武 叶剑英等在重庆
茶桌上摆着重庆近郊农民送来的两串颗粒饱满的谷穗,被炉火映照得金光灿灿。这时有人赞美这谷穗真象金子一般。宋庆龄说:“它比金子还宝贵。中国人口百分之八十都是农民,如果年年五谷丰登,人民便可丰衣足食了。”周恩来同志抚摸着饱满的谷穗,意味深长地说:“等到全国解放,我们要把谷穗画到国徽上。”因此,周总理提出,图案里应该有谷穗。他的建议获得了两个设计小组的一致赞同。
中央美院小组设计方案
确定好方向之后,两个设计小组的专家和学者们夜以继日地抓紧工作,他们还广泛吸取各界人士的意见和建议,参阅和参考了国内外大量资料。此时,本有旧疾的梁思成和林徽因的身体都出现不适,但他们依然抱病坚持工作。
1950年6月20日这天晚上,国徽审查小组最后一次讨论国徽方案。这幅是中央美院的方案,中心部分的天安门庄严耸立,上面是蓝天,两边用谷穗环绕,显得五彩纷呈。
清华大学小组设计方案
而这幅则是清华大学的方案,中心部分的天安门是正视立面图,五星红旗图案布满天空,周围是齿轮、谷穗和授带,整个图案以金、红两色相间,显得吉庆庄严,隆重辉煌。
周恩来总理亲临会场,认真听取了各位评委的意见。最终确定清华大学组梁思成等设计的国徽方案中选,并送政协大会表决。6月28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八次会议通过了政协一届二次会议提出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图案及对设计图案的说明》,正式决定了国徽的图案。
毛主席主持会议讨论国徽图案
1950年9月20日,毛泽东主席签署命令,向全世界宣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这就是新中国国徽诞生的故事。
历史人文,深度解密。欢迎关注“湖北卫视大揭秘”头条号,我们明天继续为您讲述更多精彩故事!